走出“涵韵楼”李孝恭忽然发现自己刚才忘了打听书房怎么走了,不过转念一想,反正肯定在这府里,大致方向也知道,索性就随便走走,顺便看看这府邸到底什么样也好。于是按原路又走回刚才的花圃,顺着花圃继续向前走,不远处又到一个花圃,李孝恭心想: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牡丹花圃?先走走看吧!于是向右边的小路走去。
小路尽头有一座大房子,门上匾额写着“雅斋”,门口正好有个书童正在扫地,李孝恭走过去道:“请问,这里可是书房?”那书童拱手施礼道:“公子您来了!这里正是书房。老爷走时吩咐了,您来了,让我在这里伺候呢!”李孝恭道:“甚好,那带我进去吧。对了,你可知老爷让我看的东西在哪?”书童道:“知道,公子请跟我来。”
走进屋门,是一个很大的大厅,大厅最里面,正对大门的位置有一张很大的木榻,木榻上又有一张很大的几案。几案上有笔墨、卷轴、油灯等,榻后则是一大排书架,上面有各种卷轴、帛书、麻纸。
书童道:“公子请坐,我去取东西来。”
李孝恭道:“好的。”遂坐到榻上。
不一会,书童拿来一个卷轴,递给李孝恭。
孝恭拿过来,展开卷轴,只看上面用工整的毛笔字写到:“奏章。臣启陛下,日前合议粮草、马匹、军丁之议。臣思忖再三,现有两策进呈。策之一,为解决军需粮草,需为粮车配备专用标记、标旗,此车路过之地,各级官府均需提供专属道路,保证通行无阻。策之二,关于马匹、军丁,可向各地富足之家征收,并许以免除租调及徭役。”
李孝恭心想:此两策,基本可以解决运粮和征兵的问题。
其实了解隋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隋炀帝之所以敢于开凿运河、三征高丽、修建洛阳城、大兴土木、下扬州,都跟隋朝府库充盈密不可分。《隋书》记载: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朝廷财政收入除去所有花费之外,京城的府库都放满了钱币,多余的甚至储藏堆积到了走廊上。由于没有地方容纳新的赋税,隋文帝下令停止征收这一年的所有税赋“天下免税”。但是,这种“开皇盛世”之下却隐藏着极大的危机。其根源就在于隋文帝的“严查户籍”,与官员的虚报统计数据。以耕地面积为例,隋开皇九年(589年)政府统计,土地面积达19.4亿亩(据2013年统计数据,中国的耕地数量还不足20.3亿亩)。而实际上,汉唐时期,中国耕地数量大约在5亿亩左右徘徊。因此可以看出隋朝的耕地面积夸大了将近4倍。实际人口、土地与虚报人口、土地之间的巨大差距,一旦与隋朝按人头征税的租调制相结合,那些虚报人口的税赋猛然增加到了实际人口的头上,如此一来,就出现了隋朝畸形的国家经济状况,一边国家府库里粮谷满仓,一边民间百姓饿殍遍野。
李孝恭心内其实很清楚,此时的隋朝,已是日暮西山,再过十几年,整个大隋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的天下大乱。虽然他手里拿着父亲让他修改的《粮草筹措方略》,但不禁心内一阵澎湃。历史的车轮无人能够阻挡,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人,也只好随波逐流进入这历史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