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唐廷的判断一样,此时的南诏正经历一场夺权动乱。
这场动乱要从一个叫人王嵯巅的人说起。嵯为山势高峻的样子,巅为顶,连起来就是“高山之巅”。名字不错,听起来就不是普通人。
王哥也确实是个人物,以基层军官出身,一直打拼到总揽一方政务,能力值相当爆棚。802年,为表彰王哥在对吐蕃作战中的表现突出,南诏第7代领导人异牟寻将他封为“节度使”,主政一方,登上南诏高层。
春夏秋冬,权力更迭。
本来,王哥对做“土皇帝”已相当知足,想着为南诏的经济和社会建设献出余下的青春和生命。可是天道偏偏就要酬勤,一个千载难寻的机会砸中了他。
808年,在位未满一年的南诏第8代领导人寻阁劝呜呼归天,留下了孤儿寡母和诱人的政权。
顺便提一下,南诏领导人的姓是以父亲最后一个字为姓,体现一种血缘的延续,也因此姓都比较特别。只有酋龙,也即是世隆,搞特殊。
寻阁劝虽智力超群,但还是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早死,更没来得及培养他的接班人。于是,年仅10岁的长子劝龙晟就被推上高位,成为南诏第9代领导人。
趁此机会,掌握重兵的王哥摇身一变,成了南诏的二号人物,正式开启了影响南诏40多年的风云历程。
有时候,能力固然重要,运气也是相当可观。
君王年幼,成为股肱大臣的王哥,彻底失去了控制。816年,王嵯巅借“**失道”干掉16岁的劝龙晟,拥立其弟劝利晟即位。这也标志着王哥正式成为南诏的大佬。
823年,劝利晟去世,王嵯巅大笔一挥就让其弟劝丰祐即位,轻描淡写,云淡风轻的。
不幸的是,王哥没有带领南诏人民走幸福正确的小康之路,而是带领着他们干起了“打劫”为生的勾当,东南亚诸国都不堪其扰。
说真心话,这也不能全怪王哥,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南诏的生产方式和政权制度造成的。在部落社会,抢劫本身就是一种先进和有效的生产方式,跟他们讲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除此之外,这是也南诏的政权组织形式使然。南诏政权实质就是由若干个小部落组成一个大部落。这样的弊端是,只要其中的大部分部落联合,就能决定部落大首领的走向。
为了解决这一疑难,王哥创新方式,独创了“打劫”做法。这法子也被实践证明了比较有效。一来使军队和小部落首领剥离,没有枪杆子,政权也就相对安全;二来将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三来打劫可以养活军队,非常先进。
859年,当政长达35年的南诏第10代领导人劝丰佑没能熬过王哥,又归天而去。
很多年来,南诏政坛上已经习惯了波澜不惊,谁死也就死了,只要王哥在就好。众望所归,王哥又指定了酋龙作为接班人,再一次大权在握,傲视全部落。
于是,全部落上下,各种真的、假的美言、奉承话语也波涛汹涌,如期而至。基本都表示要坚决团结在以王哥为中心的部落班子周围,跟王哥混个天长地久,混个地老天荒,混个海枯石烂,混个山无棱地无角。
本来,王哥有点审美疲劳。可是,大将军段宗榜的信却令他精神百倍。
信中,段宗榜大体就是说,老板死了,他娃小,王哥你老人家帮忙打理国事,实在是国家的幸运。
一番奉承后,画风一转就讲到了一件非常诱惑的正经事情。
段宗榜说,此次出行,碰巧缅甸国送我国金佛,这么高贵的东西需要敬迎,可是纵观朝野上下,只有您老人家有这个资格。我现在就回去,还有劳您老人家能亲自来迎接金佛,那将是我国及人民的荣誉。
非常巧妙,连一个钱字都没,但却是满屏金光闪闪。
早前,段宗榜奉旨帮缅甸打斯里兰卡,赢得胜利,并向缅甸索得金佛。名是佛,其实都是钱。据说缅王用了八千两黄金铸成六尊佛像,交给段宗榜。
王哥收到来信,满口应允。
按照约定的日子,王哥斋戒沐浴,来到南诏都城的南大门迎接金佛。因为迎佛是严肃庄重的场合,为了显示虔诚庄敬。王哥当日既没穿甲,也没带武器,更没带随从。
就在王哥以极其虔诚的姿态伏地朝拜金佛之时,一旁的大将军段宗榜却突然亮出刀子,猛的一下就将他砍了。一代枭雄王哥命归黄泉,死得平常稀疏,一点也不轰烈。出来混,迟早要还,这是公理。
当即,段宗榜又在佛下宣读了王哥杀害第9代领导人劝龙晟的犯罪事实,翻了几十年前旧账。
随后,段宗榜继续拥护酋龙为领导人,段宗榜也升级为南诏二号人物。接着,酋龙称帝,年号建极,国号大礼,并派军攻陷播州。
关于王哥的这个谋杀案,史书能见到的记述也就寥寥几句。但重新对事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审视,就会发现事件背后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