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孜下放西川,表面上职级下降,似乎有贬意。但这个人事安排在唐廷内部却被视为一种荣誉。当然,这也是他推荐王式平浙东有功而得到的“恩遇”。这其中的机妙要从唐廷的边防说起。
唐朝的版图小得可怜,只占据了东部沿海一片区域,大概也就现今“雄鸡版图”的两分之一左右。
大唐自立国起,即面临吐蕃、南诏、突厥、回鹘周围四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其中最具威胁当属吐蕃。
吐蕃也即今天西藏一带,一直为唐廷心腹大患。因为距离首都长安极近,吐蕃大军朝发暮至,可以直接威胁唐廷最高指挥部,并且曾经做到了这一点。
这么一来,顶在长安前面的西川,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长安西面的大铁闸,这闸要砸了,长安就要拜拜。
为了牵制吐蕃,唐廷就在它的下面培养了一个小弟,便是南诏。
诏,白族语言的汉译,意思是部落。南诏其实就是南方的部落。
南诏在今天云南洱海一带地区,此地本来有八个部落,经过长期混战兼并,剩下六个。最后,南面实力比较强大的部落得到唐廷的眷顾和支持,搞定其他部落,独大云南。
南诏首府羊苴咩城,即今云南大理,距离吐蕃首府逻些,即拉萨,非常近。唐廷和小弟南诏约好,一旦吐蕃攻击西川,南诏就直插吐蕃心脏,釜底抽薪。吐蕃心知肚明,从此不敢乱动。
不过,唐廷培养的这个小弟可不是个傻大个。一方面唯唐廷的马首是瞻,在“一国两制”下欢快地搞着经济,暗地里却和吐蕃眉来眼去,暧昧至极。长期周旋下来,就觉得自己老了不起了。
后来,吐蕃内乱不断,国力衰退,对唐廷的军事行动也是一败再败。吐蕃在西川地区只能据城自守,无力再战。
而借机强大起来的南诏却代替吐蕃,成为唐廷另一个威胁。名义上仍是唐廷名下的属国,但不仅将礼给停了,还要骚扰边境,时不时过来打劫。
这时,西川也从主防吐蕃转向主防南诏,仍旧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因位置特殊,这个职位的人选也简单粗暴,一类是从宰相的位置上到任;另一类是在这个位置上被提拔为宰相。
远的不说,就说李忱朝,两朝元老白敏中、“李党”头目李德裕、魏征的孙子魏谟,三位大佬无一例外都贵为宰相,也无一例外都做过“西川节度使”。
这么捋下来,西川节度使职位要求就比较清晰:有背景也有能力,起码是领导觉得有能力。
唐廷看中的就是夏侯先生的能力,因为西南面的南诏有事。
时间回到859年,李忱去世后,唐廷就派人去南诏告知丧事。本来是正常的邦礼,却闹出一场纠纷。
不巧,南诏也正在办丧事,七任首领丰祐过世,新首领叫酋龙。
酋龙,原名叫“世隆”,一个人的名字犯了唐廷两个重量级人物李世民和李隆基的帝讳,估计这小子也是故意的。
于是,写历史的人,就把他的名字直接改掉,世直接省略,隆改为同音字,龙。酋的意思是,部落首领。酋龙,就是部落首领---龙。估计作者很佩服自己这个英明神武的创意。
新首领酋龙也死了爸爸,本来心情应该挺悲伤的,可是唐朝的告丧诏书却还是写着酋龙他爹丰祐的名字。
酋龙看到这诏书,当即就气炸了,怒吼着说:“你死爸爸,我也死爸爸,同是天涯沦落人,你不关心我就算了,还派人羞辱我,叔可忍,婶不可忍。”
于是,南诏国上下对唐廷使者不理不睬,十分冷淡,住宿安排和饭餐供应档次都非常低。
说句良心话,没一气之下把他们都砍了算好的了。
大国使者灰溜溜回国后,便添盐加醋,把这酋龙的所作所为全部奏报。特别将他把名字改成“世隆”的事对新任皇帝李温进行了重点叙述。
李温刚死了爹,心情也不好,决定不派人册封,也就不承认酋龙云南王的身份。理由有而:一死了爹没报告;二名字犯了帝讳。
其实,在册封的问题上,唐廷看似儿戏,实地里也是用心良苦。
此时,酋龙年幼继位,各种力量明争暗斗。不正式册封的话,云南之主就留有悬念,南诏之内各路豪强必然争个你死我活,南诏内耗是唐廷最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