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州水深火热,唐廷内部斗争也毫不逊色。
任何时间、空间范围内,只要有人,就有矛盾。
在黄巢占领首都长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唐廷而言,这是主要矛盾。于是,唐廷上下各种矛盾就被弱化。虽有小打小闹,但总体平稳。
随着黄巢出走,各种关系突然失衡、失控,唐帝国内部、军阀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瞬间成为主要矛盾。
这也是唐廷未能派出追兵,追击黄巢的真正原因,跟“诚信”没半毛钱关系。
最先爆发的是唐廷当权两派的角力,时间很短,却是风起云涌,错综复杂。
作为本次长安保卫战的总指挥王铎和副总指挥崔安潜本应记为首功,但是打开功劳簿却赫然发现,他哥俩居然跌出榜单,不在其列。
反而,跟这哥俩同级别的总监军杨复光却大升特升,将他们远远抛离。
这明摆就是有人动了手脚。
原来,在沙陀对黄巢取得重大的胜利后。
唐廷权力中心的田令孜就开始坐不住了,脑子转得飞快,盘算如何从虎口一夺口吃的。
883年正月,老田开始发力,三番几次在李俨面前攻击王铎。
说他讨伐黄巢,折腾了那么久,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一点进展都没。并列出了一些列数据让领导作为参考,有理有据。主张就是,这人必须下台。
打归打,老田却非常和谐,极力表扬了杨复光献策征召沙陀协助,击破黄巢的重要事迹。
杨复光、王铎、崔安潜全是杨氏集团的人,田令孜为啥厚此薄彼,对死对头杨氏集团,个别打击,个别拉提,到底葫芦里卖的是啥药?
田这招是“三分打七分拉”,为了避免杨氏集团的反击,田巧妙地将所有克复长安的功劳都记到杨氏集团二号人物杨复光身上。
此后,田令孜更将原王铎军队总指挥的职务也划给了杨复光,成为唐廷唯一一位集总指挥和总监军于一身的高管。
既然好处都让杨氏集团占了,就不能再卖乖了。
再说,根本就无从反击,也找不出理由反击。
更深一层,这还涉及到整个宦官集团的利益的大事。
王铎和崔安潜自染指军队大权后,利用自己以中书令的身份大封有功将领,原本在宦官控制下的政府已显独大迹象。
此时,杨氏集团也正在顾虑王铎、崔安潜立下了不世功劳,尾大不掉,难以控制。也就是说,这事的性质已经不是派系的争夺,而是宦官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博弈。
田对对手的判断也非常精准。既然,双方不谋而合,那就不是敌人。
杨氏集团安然地装起孙子来,任由田令孜将王铎、崔安潜推进火坑,成就杨复光。
政治场上只有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更不存在永远的敌人。
最后结果出来,王铎被贬为义成战区司令,崔安潜为东都洛阳留守长官。到此,当权两派都将这俩人抛弃,他们的政治生涯就算完了。
此后,一个惨死,一个郁郁而终。
让对手尝尽甜头后,田令孜才露出自己的真正目的:往自己脸上贴金。
这种操作也是相当高明,“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将对手喂得饱饱的,再没意思咬人。
在田的授意下,各地长官,朝堂大官群情汹涌,纷纷上报告,要求李俨表彰田令孜在本次剿匪中的突出事迹:
一先知先觉,率先建议李俨逃亡CD。不过,就是丢下了文武百官和长安百姓。
二非常顾家,逃跑之时携带传国玉玺和历代皇帝画像。不过,就是丢下几乎所有唐帝家属;
三阔绰,变卖家产劳军。不过,就是查无实据,国库倒是让一伙不明身份的强盗袭击过。
按说这仨事迹都值得商榷,不过唐帝李俨二话没说,照办不误,官该升升,钱该给也一分不少。
之后,唐廷又下诏进封杨复光为开府仪同三司、同华制置使,封弘农郡公,赐号“资忠辉武民国乎难功臣”。
感觉能封的都已经封了,还加了一大串名号,满意到不能再满意了。
实际上,总指挥和总监军的职务也就虚名,兵没有多大权力,基本无法有效调动各地的军队。
田令孜之所以忌惮杨复光,是因其手下掌握的“忠武八特别营”,这支铁军由杨复光亲自打造,忠心耿耿,战力非凡。
眼下,斗争多年的杨氏集团和田氏集团相对缓和,双方秋色,似乎还有议和的迹象,唐廷的政治生态也仿佛间趋向平稳。
可是,才过个把月时间,杨复光却突然得病。医来医去,不见起色,没多久没就死在河中。唐廷赠观军容使,谥号忠肃。
杨复光一死,手下的八特别营也就散了,各自率着自己的部队离开,各奔前程。
权力再次失衡。
田令孜收到风,大喜过望,立即又把杨氏集团的一号人物杨复恭贬做“弼马温”。
随着杨氏集团的最后一个人物---宰相郑畋被免,杨氏集团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田氏再次独大。
外部矛盾一解决,内部矛盾又在意料之中爆发,田令孜的爱将,东川长官杨师立起来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