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纷乱,盗贼横行。名士华歆、王朗等六七个人,乘船出逃避难。
船行到半路,岸上有一个人要求搭船,依附他们一起逃命。
船上几位名士意见不一。
华歆以为这事比较为难,不宜接受他。
王朗却说:“既然我们这艘船上,地方还比较宽裕,让他上来搭船,又有何不可呢?”
其他几人也支持王朗的意思。于是让岸上的人上船来。
船又行过一段路程后,后面的乱兵追上来。看那些追兵的意向,好像是要捉拿那个新上船来的客人。
这时候,几位名士的意见又不一致了。
王朗打算舍弃这个搭船的人,把他送上岸去,免得生出枝节,连累全船的其他人。
华歆却说:“他上船时,我之所以迟疑不决,就为的是现在这种情况。现在既然已经收留了他,他也把自己的命运托付于我们,难道我们忍心抛弃他吗?”
这次,其他几位名士附和华歆。
于是,他们把那个人藏在船上,继续赶路。
后来,他们终于逃脱了追兵的缉拿和骚扰。
天下的人,都以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来品评华歆和王朗两人品行的优劣与高下。
******
西晋末年,洛阳朝廷里危机四伏。当时苏州名士顾荣在洛阳做“廷尉正”(监察部副部长)。
一次,他接受邀请,参加人家举行的宴会。
饮宴当中,察觉那个负责端持烤肉的仆人,神情间似乎很想品尝这爿烤肉。于是他潇洒地把自己的那份烤肉,让给了这个仆人吃。
同坐的其他达官贵人,都嗤笑他的多事。
顾若凛然说道:“哪里有整天端持这爿烤肉,却不知道它的味道的道理呢?”
后来的八王之乱中,顾荣受到牵连,与其他十几个人一起被收押,将要被处决。
有位勇士在混乱之中,把他救出囹圄。之后他流离逃难,从京城洛阳返回苏州故土。一路上,每每有危急的时刻,这位勇士总是挺身相救。
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当初那位端持烤肉的仆人。
顾荣醒悟后,慨然叹道:“一饭的恩惠,终身不忘。自古而来的传说,真不是虚言啊!”
当初韩信“食依漂母”,发达后千金报恩。也是一类故事吧。
******
五胡乱华,中原板荡,世族出生的邓攸也带了家口,离开故乡逃难。
一次,他家的马车跟一个胡人的马车,并行经过石勒的军营。那个胡人马车不经意间点着了军营的帐篷,引发了大火。
石勒把邓攸和那个胡人一起抓来,拷问失火的原因。那个胡人不肯承认,诬陷邓攸。
邓攸知道无法摆脱干系,只好谎说道:“之前,我在野外生火,为家里的老人煮稀粥。不小心火星溅到军营里,延烧了许多帐篷。我真是罪该万死!”
石勒是个明理的人,在乱世当中,也是个不错的英雄。他听了邓攸的说话,又尊敬他的文雅,就把他们都释放了。
那个胡人非常感激邓攸,把自己的驴子和马匹,送给了他,协助他们逃难。
后来的路上,他家的仆役随从,都逃走了。邓攸夫妻带着自己的儿子和他弟弟的儿子,一起千辛万苦地往东南方赶路。
路上马车坏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只好直接骑在牛背和马背上走路。
再后来他们又遇到了强盗,把牛和马都抢掠走了。
邓攸对妻子说:“我们这样的徒步行走,会把两个孩子都累死的。我弟弟死的早,就留下这个孩子。我们不如把自己的孩子丢弃了,抱着弟弟的孩子走路吧。只要我们夫妻活着,以后还可以生其他孩子的。”
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小儿子扔在草丛里走了。那个孩子哭泣着呼喊他们,努力追赶上来。他们就这样又走了一程。
第二天,邓攸看实在走路困难,就狠下心把儿子拴在树上,与妻子抱着侄子离开了。
他们后来渡过长江,到达东晋的安全地方。邓攸早先就是望族门第,很快在东晋朝廷里,做到尚书左仆射的大官。
很多年以后,他纳了一个年轻的小妾,很是宠爱她。
这样过了几年,小妾跟他说起自己的家世。说自己的父亲也是北方人,逃难来到南方的。邓攸细加盘查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妾,是自己抛弃的那个儿子的女儿。
邓攸在当时,一直以个以性情清正谨慎闻名,是个著名的德高望重的人。他毕生的言行举止,从没有过污点。
但是,明了这件事情后,无比的悲伤哀痛。终身没有再娶妾。
******
上古时候,著名贤人许由,住在河南登封的一个地方。尧帝和大舜两人都曾经到他那里求学。
后来,他隐居在一个水流湍急的沼泽里。他做事和行动都规规矩矩,看到些微不正派的事情,他都避而远之。
当时,尧帝决定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听说这个消息以后,逃离了住处。
他的朋友巢父,听说尧帝要让位给许由这件事情,认为玷污了自己的耳朵,走到清水的池塘里去洗耳朵。还说道:“我刚才听到了贪鄙的言语,辜负了我的好朋友许由。我要把那些污秽的言语,清洗掉。”
那个池塘的主人知道了,愤怒地说:“怎么能污染我的池水呢!”
这就是“洗耳”的故事。
许由后来逃进嵩山深处里,在颖水河附近耕种为生。他终身住在箕山之下,丝毫没有要出世经营天下的意思。
他死后,埋葬在箕山的山巅。
尧帝在他的墓地边建了庙宇,封他为箕山公神。在祭祀五岳的时候,也一同祭祀许由。
******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四世孙。
四岁的时候,跟哥哥吃犁,他先拿小个的梨子来吃。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到说:“我人小,应该拿小的犁。”。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十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来到洛阳。
当时的河南省长李膺是个闻名天下的君子。到他家拜访的人当中,只有俊杰有才的人或者是中表亲戚,才能进去相见。
孔融到了李膺家的门口,对着门房说道:“我是李膺的亲戚。”
于是门房就让他进去了。相见之后,李膺问道:“你跟我家,是什么亲戚?”
孔融从容地说道:“从前,我家祖宗孔子曾经跟你家祖宗老子李聃请教过学问,有师生的关系。所以我跟你李家也是世代通好的亲戚。”
李膺和在场的其他宾客,都对这个十岁的小孩称奇不已。
掌管朝廷言论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场,人家跟他说起刚才的事情。他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明理通达,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
孔融稚声稚气地应声说道:“这么说起来,你小时一定很通达明理了啦!”
陈韪被他的话噎得哑口无言。
李膺和其他宾客,再次轰然大笑。都说:“这个小孩长大以后,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这就是“小时了了”的故事。
长大以后,孔融做了太中大夫。一次,对着孙权派到许昌的使者,讪笑讥讽曹操。曹操发怒,要杀他全家。
公差到后,孔融家里上上下下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他八九岁的两个儿子从容淡定,不为所动。
孔融对公差说:“我的犯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能放过我的两个儿子吗?”
他的两个儿子,这时不慌不忙地走过来,说道:“父亲难道见过翻转的鸟巢里,还有完整的鸟蛋吗?”
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收押处死了。
这就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故事。
******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年少的时候,脾气凶狠霸道。乡里的人都很怕他,把他跟当地水里的一条凶恶蛟龙、山里的一只吃人猛虎,一起称为“三横”,还说周处是三横之最。
有人就想出一条一箭双雕的计策,劝说周处去刺杀老虎、屠灭蛟龙。其实,他期望三横自相残杀,死一个好一个。
周处果然上当,上山杀死了老虎。之后,他又跳入水里,跟蛟龙搏斗。蛟龙一沉一浮地漂了几十里,跟周处杀的难解难分。
三天三夜以后,乡里人都以为周处已经死掉了,相互庆贺。
周处杀死蛟龙后,回到乡里。听说乡里人都庆贺自己死去,这才知道自己为害一方,被人不齿。他就下定决心要改悔。
于是,他到了上海松江,寻找名士陆机和陆云兄弟,要向他们讨教为人处事的方法。
当时陆机不在家,周处见到了陆云,告诉了他自己的情况,又说:“我想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可是自己年纪不小了,还能有所成就吗?”
陆云说:“古人说,朝闻夕死。早上明白了真相,晚上死了也甘心。何况你前途远大,何必这样泄气呢。况且,人只要有了志气,何愁不会功成名就呢?”
周处听从了陆云的鼓励,从此不断上进,终于成为有名的忠臣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