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编户数
宋仁宗曾经问包拯,关于历代人口数量多少的问题。包拯经过考证,作了如下回答:
夏商周三代,虽然繁盛,可是那个时代的人口和家庭户数却没有可查的记录。
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的户数为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
东汉光武帝建国以后(公元25年),人口户数为四百二十七万六百三十;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8年),增加到一千六十七万九百六十。
三国鼎立(公元221年),官府记录的人口,逐年减少,只有一百四十多万。
西晋武帝荡平东吴,统一全国以后(公元280年),人口户数为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
南北朝的时候(公远420到589年),人口低谷的时候,户数不满一百万,人口多的时候,不过三百万。
隋文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全国人口户数为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
唐朝初年(公元627年),人口户数不满二百万;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增加到三百八十万;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5年),也只有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
安史之乱时,唐肃宗乾元年间的时候(公元758年),全国户口书只有一百二万;
唐武宗会昌中(公元841年),增加到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
接下来的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到960年),全国各个地方割据,大约,各个割据政权的户口数,有几十万。
宋太祖建隆初年(公元960年),有户口数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
开宝九年(公元975年),渐渐增加到三百九万五百四户;
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增加到四百五十一万四千二百五十七户;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又增加到八百六十七万七千六百七十七户。
宋仁宗即位以后,天圣七年(公元1030年),户口数为一千一十六万二千六百八十九户;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增加到一千三十万七千六百四十户;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又增加到一千九十万四千四百三十四户。
******
荔枝皮
荔枝皮不可以烧,烧荔枝皮的香气,会引来尸虫。
******
天宫之院
宋朝时候,宁波有个书生叫陈生,有一年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家里贫穷,迟迟没有出发。后来,他在宁波定海的码头,搭乘一个大商人的海船,想要从海路到达江苏南通,然后向西前往京城。当时他们同行的有十几艘船。
一天,他们正航行在大海里,忽然遇到了风暴,巨浪象山一样高,他们的船失去了控制。
不一会儿,一起的船都先后翻船沉没了,只有陈生所在的船,因为水手们身体健壮、身手敏捷,张着船帆,随着大风漂流而走。好几次,他们的船也差点翻转,几乎使他们丧身鱼腹。
他们这样向东航行了几天,大风才停止了。他们恍恍惚惚地迷离了方位,不知道应该往哪里去,大概都是他们从来没有经过的所在了。
忽然,他们听到远远地传来钟声,他们四处眺望的时候,看见不远处有山脉河流的陆地。他们急忙航行过去,果然到了岸边,就停船靠岸了。
陈生惊魂稍定,就登上岸去,看见前面有条小路,就顺着路往前走。之间四周无视苍翠的树木,各种珍禽异兽在树林中鸣叫歌唱。
他走了十里多路,看见一处精致的房舍,金碧辉煌,挂着的匾上写着“天宫之院”。
陈生恭敬地走进去,想要瞻仰一番。里面长长的围廊幽静而空旷,寂静无声。他走到堂上,看见一个老人坐在那里。老人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神情清爽明净,好像正在讲课。
老人周围坐着三百多个人,都穿着白色的袍子,乌黑的头巾。他们看见有人进来,都很惊诧,询问陈生从哪里来。
陈生告诉他们自己所乘坐的船,被暴风吹到了这里。那些人都很同情他,给他安排了一间房间,挂好锦绣帷帐,又摆设筵席招待他。
那些器皿都是金子和玉器制成的,食物和酒水都很精致洁净,蔬菜也都是鲜嫩的草药,极其甘美,却叫不出名称。
那个老人自己说,他们全是中原人,自从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发生战乱后,他们就躲避战火,来到这里,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也不知道中原现在的皇帝是谁,京城是不是还是长安。
陈生向他们说明,自从李唐王朝之后,经过了五代十国,大致五十多年,然后天下又统一安定下来。现在的皇帝姓赵,国号叫宋,京城在开封,四海之内承平,没有了战争,就象上古尧舜一样的繁盛世界。
老人点头叹息,又命令二个弟子陪着陈生游玩。
陈生就询问二人这里是什么地方,老人是谁。
那二个子弟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处士,不是神仙,都是凡人。老人是唐朝的丞相裴休。弟子分成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一百人,都接受老人的教导。”
他们又引领着陈生登山参观,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最高的山顶。那里有一个亭子,匾额是“笑秦”,意思是讽刺秦始皇派遣徐福求访蓬莱仙山,求取神药是件很可笑的事情。
那二个弟子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峰,那座山非常险峻,高耸入云,山顶上积着皑皑白雪。那二个人说:“这就是蓬莱岛。山脚下有蛟龙守护着,所以其他地方来的生物都畏惧它们,不敢登上那座岛。”
陈生在那里逗留了很久,一天他朝着西方眺望,心里悠然地怀念起家乡,只是口里没有说出来。
那个老人微笑着说:“你是怀念家乡了吧?你因为有前世的因缘,才有机会来到这里,我会给你安排船舶,让你去蓬莱岛看看,登临那里的美景,然后你再回去。”
于是,老人给他安排的船,载着陈生到了蓬莱山下。
当时黑夜将尽,早晨的太阳正顺着山脉升起来,阳光照耀四周。波涛之声象沸腾的水一样翻滚,汹涌澎湃,声音象雷霆一样轰鸣,红色的霞光万道,贯穿太空。
过了一会,天色晴朗,疑雾散开,只见层层高楼,繁复的馆阁,飞檐走壁吐出云雾之外,应该不是凡人所能建造的。
只是,却不见一个人居住在那里,只有浓郁的香雾,笼罩四周。
陪同陈生的处士说:“近世以来,常常有凡人来到这里,原来住在这里的仙人们很是厌烦,所以仙人们远远地去往更要遥远不可及的世外之处了。只有吕洞宾,一年来两次,卧在那里听松涛的声音。”
之后,他们又回到老人的地方,陈生很坚决地要求回归家乡。
老人说:“那就送你回去吧。”
当地的山里,生长着很大的人参,很多有人体的形状。陈生要求带上几只人参。
老人说:“这东西是鬼怪和神灵说保护和珍惜得我,你带着远涉重洋,恐怕会找来祸患。山里有的是珍贵的金珠美玉,都是至宝,随你挑选。”
老人再三教授和忠告陈生,让他修身养性,远离尘世的善恶是非。他还说:“世上的人,一定不要躺着的时候说话,那样为害很大。”
他又说:“《楞严经》是诸佛的根本心愿,应当遵循,不断学习。”
陈生再三拜谢后,告辞走了。
老人又让人带着陈生登上一艘船,眨眼之间,陈生就到达了宁波的海边上。
当时,正是宋哲宗元祐年间。等他到了家里,发现妻子和儿女都过世了。他惶惶地没有了可去的地方,这才后悔不该回来。他又想要去那个地方,却无法到达,就跟人讲述了自己的心愿。
后来,陈生生病并且发狂,不久就死去了。
正是可惜啊。
******
胡道修
有个叫庞寅孙的官员,有个女儿很是美貌,嫁给了江苏常州的胡道修。夫妻很是和睦融洽。
几年以后,每天夜里,就有一个女人来到胡道修身边,陪他睡觉。
他妻子庞氏偶尔听说这件事情,几次质问丈夫。胡道修都微笑着不说话。
一天夜里,胡道修先上床睡觉了,庞氏正掀开帘幕想要上床,却看到那个女人从帐子里走出来。只见那个女人姿色容貌妍丽,庞氏觉得她远胜自己。
庞氏也没有害怕。胡道修说:“你也看见她了吗?不要发怒,我带你一起去寻访她。”
庞氏就觉得恍恍惚惚地,跟着胡道修来到一个地方,象是王侯的府邸,挂着华丽灿烂的帘幕,长廊和檐壁间都悬挂着琉璃的灯盏,光彩夺目。
胡道修和庞氏携着手向前走,厅堂里的屏风后面,走出一个人,就是庞氏见过的那个女人。
胡道修和庞氏跟着那个女人。那个女人和胡倒休相互搀扶着一起前行,来到大堂上相对饮酒。
庞氏觉得很愤怒,立刻就想走回来,却看到门窗都是紧紧关闭着。她苍苍惶惶地来到一个地方,看见一处倒塌的墙头,就大声呼叫,翻过矮墙,走了出来。她忽然就醒悟过来,原来只是一个梦而已。
第二天,胡道修说:“昨天夜里,你怎么不多呆会,那么恼怒地逃跑了呢?”
从那以后,庞氏无可奈何。
当时,庞寅孙正担任财政官,他就派船舶把女儿和女婿都接到江苏仪征。他请来一个道士,给女婿医治。那个道士能役使生物,治疗疾病。
道士把一块木板和一个钉子交给了庞氏,让她在听到胡道修咳嗽声的时候,就把钉子钉在木板上。
庞氏遵从了道士的吩咐,当她把钉子钉在木板上时,胡道修大叫道:“这是干什么啊!”
胡道修想要来抢夺木板。庞氏怕被他抢去,就把木板扔到了河里。
正在这个时候,庞寅孙家的一个门客坐船经过这里,他用手将木板捞到船旁边,然后把木板拎起来,拔掉了那只钉子。
胡道修大笑,道士恨恨地惋惜着离去了。
就这样,胡道修的病无法治愈了。后来,胡道修夫妇又回到常州,那个怪物倒也没有再出现。
一天,胡道修对庞氏说:“明天有人带一个女子前来出售,你一定要帮我买下来,一定不要吝惜价格,而失去了机会。”
第二天,果然有个老婆婆带着一个村姑来到他家。那个村姑相貌丑陋,让人不忍多看。
胡道修见了,欢喜道:“就是她了。”
于是,他们花了几千个铜钱,买下了那个村姑。
从此,胡道修就极其地宠爱这个村姑婢女,而以前的那个女人,再也没有出现。大概那个怪物是依附在这个婢女身上了,而胡道修看到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女人的模样。
庞氏后来跟胡道修离婚了。
胡道修跟那个婢女生了几个孩子,也没有其他的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