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酷爱奇石异木,朝廷的一部分官员为了溜须拍马,想尽一切办法投其所好。如苏州的应奉局和杭州的制造局都是当时为赵佶搜刮奇石异木而专门设立的。应奉局和制造局涉及搜刮的方面和种类众多,如自然形成的奇林怪石、人工雕琢而成的假山、长相各异的树木、吸睛的花草等等都是当时应召的对象。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如国之巨贼蔡京、童贯、朱勔等是最早一批响应皇帝号召的聪明人物。搜刮上来的东西,一部分据为己有,一部分会上缴。上缴的会被装上船,顺运河而上发往汴梁,大概十船左右为一纲,是为花石纲。
应奉局设立在苏州(古称姑苏)一个叫桐凤巷的一个地方。这里原本并不非常热闹,但随着应奉局的落成,随之而起的茶楼、花楼、酒馆也挣相落地。大街上规划的井井有条,马路宽四丈,一律的青石铺路。两侧有各式各样的小摊小吃,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宋时文风盛行,茶楼在当时属于比较文雅的场所,出入其中的基本都属于文人墨客,他们大部分都穿书生装,扎头巾,手拿折扇,穿着比较讲究。熟人相遇拱手作揖也是满嘴的之乎者也。路过茶楼,偶尔能听到里边讲诗论词的声音,但声音并不是很大。有很多谈生意说事情的也会选择这里,这里相对来说比较安静。
花楼在当时其实也是比较文雅的场所,并非我们现代人理解意义上的肉之交易所。所谓花是漂亮女子的意思。这里的女子都是从小开始培养,什么诗词歌赋,什么曲艺舞蹈,都是她们从小到大的必修课。有些有天赋聪慧的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这些女孩子大部分卖艺不卖身。当然那些比较笨的,一无所处的就会被老鸨逼着卖身接客沦为**。那些有能力的姑娘盼望着有个喜欢自己的有能力的男人把他们赎身出去脱离苦海,或者做小或者做妾。这也许就是她们最好的归宿了吧!她们大部分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害怕孩子被饿死,逼不得已才会把孩子卖到花楼。进来这里的人相对来说都是些在当时当地比较有能力的人物,或者有权或者有才或者有钱。第一类有权就不用说了,权可以换来很多东西。第二类是有才,用才子的名声来博取那些花魁头牌们的青睐。才子佳人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话题。第三类人有钱,用钱来满足自己所需的人一般都粗俗,所以很少能登上大雅之堂。这里总的来说是个以色娱人的场所。
酒馆来说就不一样了,这里大部分时候鱼龙混杂喧闹异常,有喝酒的有吃饭的,三五成群四六成堆聚集在一起。魁首元宝大喊斗酒的,说笑打诨聊天的。当然也有独自一人埋头吃饭赶路的。过来这里的人形形色色的打扮,可谓是众生相的脸谱了。
杨林已经在这个酒馆里坐了很多天了,只见他一身劲装打扮,面色阴郁。桌上放着一个包袱一把腰刀。简单的两个小菜两坛老酒。时不时的用眼睛瞄一眼对面。这样的年轻人,还随身带着腰刀,是没有多少人会去招惹他的。
酒馆对面就是所谓的应奉局了。只见高高的门楼上悬挂着‘应奉局’三个大字,牌匾两边各有一个大灯笼,灯笼下有两个张牙舞爪的大石狮子。也有几分庄严。门口的台阶上站着两个兵丁。围墙高数丈。墙下有一溜拴马桩。
应奉局在当时有个四不像的说法,说衙门却不是衙门,这里不升堂办案却有兵丁执事。说官员私宅却不是私宅,这里进出的大抵都是官员,他们也办公却不在这里留宿。说驿站却也不是驿站,这里来来往往的官员不少他们却不负责接待。说皇商却也不是皇商,这里只收东西却从不付账。
此时的杨林人生已经跌入了谷底,至亲相继含冤去世。自己一个人苟延残喘的活着就是为了报仇,但很多天过去了,自己连仇人朱明的面都没有见到。更别说那个赵五是什么样子的了。偌大的苏州城自己无亲无友,这些天来身上所带的钱财也所剩无几了。怎么安顿好自己才能做长久的打算,这是他目前所面临的处境。本来过着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突然之间的变故打乱了他的人生轨迹。曾经的生活已经回不去了。黑暗的过去,茫然的当下,未知的将来,使得这个曾经很精明的人突然之间不知道何去何从了。
时近傍晚,杨林从酒馆出来以后,就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往应奉局门口又看了一会儿。他已经在这里观察了很多天了。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如是。只见里边办公的官差三三两两的出来不少。他们抱拳作揖的算是在打招呼告辞里吧!不知道那个恶人是他们其中的哪一个呢?他的武艺怎么样呢?自己能否是他的对手?不是对手又如何?大不了也是一死,也可好与爹爹和彩娥在阴间相会。
每天这样耗着也不是办法,再过两天自己能够生活下去都是问题了。很多次都想上前去盘问但又怕打草惊蛇,对自己也有所不利。唉!那些官差每天出来以后要么花楼要么花船,自己就是想找个落单的逼问一番也是无从下手啊!何况自己的实力自己心里也清楚。只能出其不意才能达到目的。
如此胡思乱想的又过了几天,杨林身上只有几十枚铜子了。这些钱只能勉勉强强的吃上几顿饭,已经住不起店了。
有一个叫二郎村的地方,和应奉局隔着几条街区,此处好比我们现在的城中村,多数住的都是最底层的穷苦人家。他们大部分都是小商小贩糊口的或者长工短工给财主家劳作的。这里没有了闹市区的灯红酒绿通宵达旦的热闹非凡,没有了穿着光鲜的达官贵人车龙流马的寒暄应酬。这里更没有高楼琼玉的金碧辉煌的光彩夺目。每家几口或者十几口的蜗居在一间破败不堪的窝棚里。城市的辉煌在这里犹如天堂和地狱的隔阂。这里能出现的最高官员大抵也就是衙门里维护治安的公差或者查案办公的捕快了。这里也常年聚集着一群乞丐,他们有舵主有执事,有师傅也有徒弟。他们就是江湖上所称的丐帮,在南方人们都叫他们花子帮。
杨林此时正被一个小乞丐引领着,此人大概十四五岁的年纪,常年的食不裹腹,让他看起来有明显营养不良的症状,黝黑精瘦。身上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鞋子也勉强可以说是鞋子,鞋帮鞋底还在,只是露着如大哥哥小弟弟般的脚趾。手上拿着一根小竹竿,这根竹棍可有名头,名曰打狗棍。丐帮成立初期,由于帮内所收留的大部分都是生活不下去逃荒逃难的流民。竹棍本初的价值是用来支撑摇摇欲坠的身体的,就如拐杖。后来慢慢的发展成为一种武器,常年的乞讨生活经常会被人歧视和追打,也会被恶犬相欺,后来人们发现竹棍用来打狗或者防身也是一种廉价的不可缺少的武器。再到后来丐帮的日益壮大起来,规矩也就多了起来,为了能够明确的区分彼此的长幼次序。打狗棍被划分为五个等级,最低的级别是六节棍,刚刚加入丐帮的人员无论你的棍子有多长,你手中所持的打狗棍的竹节必须为六节。其次为七节,能拿到七节棍说明你在丐帮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资历,经过你的入帮介绍人的推荐舵主长老的首肯可持七节棍。八节棍已属比较难得,持棍者必须做过一些有功与丐帮的事迹才能持有。九节棍就又更是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也就几个长老才有资格。最高一层的就是丐帮帮主所持的绿滢杖也叫打狗棒。此物是丐帮的镇帮之宝,也只有丐帮帮主才能有资格拿。也只有他的竹棍可以叫打狗棒,其他的只能叫打狗棍。棍棒的划分不一定全能体现帮内身份的尊贵。有可能你手持九节棍但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帮众,因为你没有担任帮内的任何职物。棍棒只能体现资历和功绩。丐帮的另外一个级别划分就是身上口袋的多少,口袋的多少体现了一个人职务的高低,大概也类似于棍棒的区分就不一一细表了。
带领杨林的少年外号叫做精猴儿,大名什么的无人知晓,因为他是一名孤儿,他大概四五岁年纪的时候他的师父也就是他的入帮介绍人,有一次去河东吕梁附近办事,刚好碰到辽人打草谷,他的父母当时被辽人乱箭射死了,他被父母藏在了水缸里躲过了一劫。后来就一直被他师父带在身边。虽名义上是师徒,但其实亲如父子。
常年的乞讨生活,看遍了人生百态,别看他十四五的年纪,其实已经是个老江湖了。也造就了他猴子一样的精明。所以外号就叫做精猴儿。
杨林跟在精猴儿身后小心翼翼的走着,只听精猴儿嘴里不停的说着话,说的什么他大概还听不太明白,只知道他说的什么江湖什么侠义什么的,具体是什么他现下却一知半解。
精猴儿扑闪着一双大眼睛,得意洋洋的。好像在杨林跟前炫耀一样。杨林那儿有心思听他说这些呢?嘴里嗯嗯啊啊的应付着,心却在想着其他的一些事情。他现在最迫切的就是报仇、报仇还是报仇。仇人在世一天,他就会煎熬一天。仇恨就是他现在心里所有的一切。自己心里的委屈别人怎么可能知道?从家里出事到现在,他基本很少和人交流。活泼开朗的一个人几个月时间已经阴郁起来。整天的三点一线,吃饭睡觉和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办法虽然笨,但目前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直到自己遇上这个精猴儿,才算是正儿八经的与人开始交流。当然交流有可能也谈不上,只能说有人愿意和他说话了。自己之所以能跟精猴儿来到这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囊中羞涩了。
“杨大哥,你看,前边那个院子就是我们丐帮的分舵所在,我们丐帮的人都是穷苦人家出身,虽然乞丐的名字不好听,但我们大家都不在乎,我们丐帮是中原第一大帮,行的是侠义之事,做的是顶天立地之人,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和怎么看我们。能入我们丐帮的都是兄弟,都是亲人,有糠一起咽,有馒头分着吃,有酒大家喝。嗯!这些都是我师傅说的。杨大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杨林在精猴儿的带领下,在这贫民窟里七拐八弯的走着,看样子他在这一带很熟,路上有很多人都和他打招呼。这么穷地方想来也没有什么坏人,自己已经身无长物了。唯一值钱的腰刀也被自己卖了换钱了。现在包袱里也就几件衣服和爹爹彩娥的灵位了。正胡思乱想间听到精猴儿问自己,他考虑了考虑说道:“猴儿兄弟,你所说的侠义大侠什么的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我来自乡下,孤陋寡闻的,但听你说的这些确实也是我辈男儿所向往之事,至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做兄弟的当然也是义不容辞了。”杨林上过学,道理什么的他知道。生活在南方富裕的乡下,大侠侠客什么的他基本没有听说过。那些生活以前离他很远。
“嗯!还是杨大哥说话中听,师傅也一定会喜欢你的,初识你时只见你一个人喝酒吃饭,那天我去酒馆门口讨吃的,酒馆伙计撵我走,还是杨大哥给我解的围,后来还给我饭吃。所以我一直记得你,后来也就经常的注意你,看你整天都是一幅不高兴的样子,知道杨大哥肯定不是每天都去那个酒馆吃饭那么简单,你有什么事可以告诉我,如果是我解决不了的我师父有可能有办法,你不知道我师父可厉害了,武功高强,在江湖上也有名气。他一定可以帮你。”精猴儿滔滔不绝的说着,面色诚恳。说起他师父两眼放光,看来他师父一定是个有本事的人。
杨林对精猴儿所说的解围和赠饭之事基本没有什么印象,估计是那一次自己喝多酒了吧!但对方说的煞有介事,也不像是认错人的样子。想了想说道:“猴儿兄弟说的那些我都不记得了,如果有,也是举手之劳的事,你也不必挂在心上。听你说起你师父我还真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见一见他老人家了。”杨林顿了顿又说道:“我确实有事,我等在那里就是要做一件大事,但现在还不与外人道起,还请猴儿兄弟见谅。”
“嗯!等我们成了兄弟以后你就告诉我,我一定会那个什么插刀,就是刀山火海皱一皱眉都不是英雄好汉。”说完还一本正经的看了看杨林。虽然有的词语他不会说,但意思基本表达明白。
杨林心里顿时有点温暖,一个萍水相逢的小乞丐,能说出这样的话也一定是一个仗义之人。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吗?自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施以援手的竟然是个小乞丐,看他也是朝不保夕的样子,自己怎能又来打扰人家?等见到他师父打个圆场自己还是另想他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