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是佛教祖师释迦摩尼晚年所著,是佛教至高无上的佛学经文,为大乘佛教经典之一。自大唐初期传入中土。在当时的大小寺院都有传诵,但大部分的寺院所存的都是印刷本,手抄本的很少。当然也有虔诚的信徒前去抄写默诵。
杨林落脚清凉寺以后,没事的时候也会去翻看学习。当然他肯定不属于那种虔诚的佛教信徒了,只是用来打发时间。一个身负血海深仇的人自然是无心学习这些的。大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指的就是他这种人吧!
也曾想过落发为僧,但老和尚说他六根未净,不能皈依我佛。在那个年代那种世道,人多多少少都有很多无奈。没有背景没有实力,很多东西都是空谈。就像苏伯庸所说,自己明明是个鸡蛋,却硬要去碰石头,只是自取灭亡而已。他说要强大自己,但是该怎么去强大自己呢?他在心里也问过自己无数遍,也去请教过老和尚,老和尚却说他太过执着,嗔念过重。一切应讲究缘法。他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但他却想不明白,为何好人会含冤而死,坏人却逍遥法外。这一切好像在心里打了一个死结,解不开放不下。
天气转暖,百花齐放,蜂萤嗡嘤,蝶彩飞舞。一日杨林打水归来看到老和尚站在水缸旁边,原来是有几只蜜蜂掉进了水缸,老和尚用手把蜜蜂从水中一一救起,但每救一只都会被蜜蜂蛰一次。手上亦然已经起了好几个大包。老和尚虽然每次也有退缩的动作,但却没有痛苦的表情,反而是每放飞一只蜜蜂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杨林就禁不住的问他:“大师这又是何苦?你去救它它反而蛰你,一只小小的虫子,不救也罢!”
老和尚皱皱眉头说道:“阿弥陀佛!杨施主怎么会这么说呢?万物皆有生命,众生平等。能救它一救却是再好不过了。救它是我的本性,蛰我是它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我的本性呢?”
一句话说完,杨林挑着两桶水站在那里久久未动。本性?天性?四个字在他的脑海里不停的回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学派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每个人所领悟的也不一样。在那个时代是没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一定义的。儒家所说的要以德报怨和佛家所说的人生三毒贪、嗔、痴。其实都是劝人不要过于执着仇恨而是放下仇恨。儒家和佛家的警言理论过于完美,试问世间俗人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杨林当然也是俗人,只懂得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但本性天性简单的几个字却对杨林触动深刻。
机械式的生活就每日这样重复着,转眼杨林至此也有四五个月了。虽然每天生活枯燥无味,但却锻炼出了杨林的耐性和任性。寺庙建在丘陵之上,每日打水的地方却是丘陵边上的深涧之下。通往涧底的道路却是羊肠小道,崎岖难行。涧底常年四季都有泉水流过,由中条山而下,清甜可口。开春以后杨林又在庙后开出二亩荒地,种上了一些蔬菜杂粮一类的作物。算是给老和尚和他又增加了点额外的口粮来源。
每日的劳作让杨林的身体也强壮起来,人也不那么颓废了。这日杨林在翻看那本《法华经》的时候,却无意间在经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经文老和尚都曾给杨林解说过,杨林也基本知道了经文的意思。经中这样写着“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无量等众……神妙叵测……”,但“神妙叵测”的神字要比其他字大不少,再往后看基本每翻过几张都有个别字要比其他的字要大。此经书是上几代僧人手抄而来。这些字基本上都是端庄工整,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笔误。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杨林就去请教老和尚,老和尚也是不明所以。杨林就找来笔墨,把那些字按照经文上的顺序单独写在纸上,让他意想不到竟然得到这样一句话。“神器避风,裹锋藏刃。缘至而得,脱胎现刃。佛心有经,三载可成。”,杨林赶紧把他从经书中所得这句话拿给老和尚去看,老和尚玄业自然也没有想到经书中会暗藏此奥妙。看到这句话以后,老和尚这才想起他的上一代长老给他说过有关清凉寺的历史,本寺建寺初年,曾经有过一个高僧武功深不可测,善使大刀。具体的详情他也只是听的大概,后来的事情怎样他也说不清楚。
“阿弥陀佛!施主真是福缘不浅啊!蔽寺历经数十代也不曾发现的经中奥秘,却被施主轻易看破,所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施主可明白这其中的意思?”
杨林略微的想了想说道:“能明白一点点,说是我每日劈柴的那把柴刀是神兵利器,只是我怎么也没看出来那是什么神器。破刀还差不多,又笨又重。至于后面所说的裹锋藏刃,佛心有经什么的就不明白了。”
“呵呵!杨施主请随我来,一切便见分晓。施主虽是方外之人,但却是佛缘极深。初入寺时,施主整日郁郁寡欢,颇有戾气。几月以来施主虽然也在研读佛经,却是走马观花而已。”杨林的心事被老和尚一语道破,脸色通红,正准备表达歉意却被老和尚打断,只听他继续说道:“施主不必内疚,万法求缘。血海深仇也不是轻易能够放下的,佛家所说的降妖除魔也指的是对那些大奸大恶不知悔改之人的终极手段了。万事有因必有果。只要心有善念,佛不知不觉就会在你的心中。施主可曾发现近来的心情开朗了许多?仇恨在你心里的位置是不是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对于老和尚玄业,杨林心里是敬重的,这种敬重和对杨毅一家的敬重又不一样。虽然都对他有救命之恩,对杨毅他内心最多的是感激。而对老和尚玄业感激之外更多的是敬重,他的慈悲,他对信仰的虔诚,都对杨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俩人一前一后的走着,听到老和尚问自己,杨林双手合十作揖点头称是道:“大师真是神僧,一切都逃不过你的法眼。少欲则少烦。小子虽然每日也研读佛经,但还是很难放下心中的仇恨。每日聆听大师的教诲,总算也明白了一些道理。也许人的一生都在劫难中磨练自己,一生都是一个修行的苦劫。小子虽是俗人一个,但只求问心无愧,让逝者安息,冤者得雪。此生无憾。”
老和尚看了看杨林接着说道:“阿尼陀佛!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生命。施主还是执念太重啊!”
说罢两人已行至大雄宝殿之内,只见大殿正中央供奉着一尊高数丈的大佛,通体金黄,威严肃穆。佛下供桌上摆着糕点水果一类的贡品切不去细说。老和尚带着杨林绕至佛像后边,像后有一木制的梯子,顺着梯子上去可以清扫佛像身上的灰尘。高大的佛像基本都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由于体型过于高大,一般的佛像都会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烧制,然后再组装对接而成。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陶瓷佛像,最后再上色装扮。一般巨大的佛像上半身都是空心的,为了能够坐稳佛像,底部才采用实心。只见佛像背部有一手掌般大小的小洞,此洞是佛像对接时留于内部的合缝口,有的合缝完毕会给封上,有的则不会。只见老和尚把手伸进去摸索了片刻,手上亦然多了个土黄色的小包裹。包裹上尘土足有数寸之厚。杨林这才明白那句“佛心有经”的意思。
老和尚欣慰的笑着说道:“阿弥陀佛!蔽寺先辈原来还有用心如此谨慎之人,看来此物必是万分珍贵了。”说罢从梯子上下来,行至殿前光亮处打开包裹,只见里边是用绢布制成的两本经书。一本名为《先天四经》,一本名为《避风刀谱》。只见包裹的黄布上有蝇头小字,上边写着:余年幼时乃武州将军,后石敬瑭叛乱我朝,卖我汉地,沦为走狗,害余颇深,几经磨难,落发为僧。然余尘缘未尽,心缘未了。余将毕生所学尽收此书,留于后人。由于此经书所载多为杀人法门,有违我佛慈悲。汝能得此经书,说明汝乃虔诚礼佛心地善良之人,大可将此经书之武功传扬有缘之人,复我汉地,驱除匈奴……,接着是如何淬火去除刀身所裹着的那层包裹伪饰等等,最后边则是如何依法修习的心得法门了。
“原来如此。”老和尚看完以后点头说道。杨林当然是不明所以的,只带着疑问的眼光看着老和尚。老和尚解释着说道:“前朝后唐时期,石敬瑭叛乱自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一直到我朝当代燕云十六州也没有得以收复。看来先辈高人是怕他毕生所学落入妄人之手才出此下策吧!后唐时期群雄争霸,中原之地连年都处在战火之中,民不聊生。后我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原之战才得以平息,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历代明主也励精图治复我河山,但总不能克。唉!”说着谈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又接着说:“杨施主福缘所致,可见天意如此。这两本经书就借老僧之手交予你吧!只希望你以后不要妄造杀孽,若能行侠仗义匡扶社稷也不枉前辈先人良苦用心了。”说罢便把经书交给了杨林,杨林双手合十作揖,恭恭敬敬的接到手中,开口道:“必不忘大师的谆谆教诲。杨林在佛前发誓,此生绝不会用所学武功持强凌弱,妄杀一个好人。如违此誓天打雷劈。”说完拜倒,恭恭敬敬的磕头起誓。老和尚听完欣慰的转身离去。
长久以来杨林所求的终于得偿所愿,不一样的人生也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