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它价格低廉,味道鲜美。然而从古到今,在人们心目中,经常吃豆腐的人,都是家境贫寒的人,而做豆腐也一直是一个不能成大气候、只是小商小贩的行当。但是继承父业的彭洪根,却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七彩豆腐之先河。白色单调的豆腐被他“穿”上五彩缤纷的艳服后,不但让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而且让人像面对一尊艺术品一样,总想细心琢磨、把玩、舍不得把它吞下肚去。在倡行美观营养、绿色环保的今天,彭洪根的七彩豆腐如一股旋风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掀起一股彭家豆腐热潮,成就了自己财富梦想。
无奈下岗现实击碎致富梦
1997年5月,四十不惑的彭洪根在国营南京摩擦材料厂下岗。那是他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他不敢告诉妻子,更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感觉这个世界抛弃了他。事实上,他除了做工人,其他的一窍不通。但他每天仍早出晚归,在街上盲目转悠。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样无所事事地过了数日,妻子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一气之下把彭洪根狠狠地骂了一顿,她不是骂他没本事下岗了,而是骂他不像个男子汉,整天浑浑噩噩,只会逃避现实。妻子骂得很难听,彭洪根听得明白,但没吭声。因为生活的压力就摆在他眼前一家四口总归要吃饭呀!
彭洪根开始削尖了脑袋往招人的地方钻。
在南京金桥市场,彭洪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帮人站柜台。要跑单位还要去送货,收入很低,每个月只有300元,但彭洪根还是干得非常卖力,无形中学了不少门道。彭洪根看到老板每天只是从市场里“吃”货,觉得老板当“二道贩子”,利润太少,便向老板主动提出应直接从苏州厂家那里进货,这样利润高一些,老板自然同意了。
有一天,彭洪根发现有许多单位在给职工发的福利中有卫生纸,于是便进了整整一车的货。偏偏是船破又逢顶头风,等他货进到手时,各单位又以发代币券取代了发卫生纸等福利。职工们都拿着代币券到超市购买卫生纸,再也不上大市场了。彭洪根20多天赚来的钱便以一车卫生纸作为报酬而告终。
这“一车草纸”带给彭洪根的教训是深刻的,他看着那堆纸,每天都在责骂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冲动?根本还没有了解市场,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干?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彭洪根知道,从哪里摔倒还得从哪里爬起。春节刚过,彭洪根就开始奔波着找工作了。他对工种没有任何挑剔,只要能按时开工资就行。然而,由于学历不高,又身单力薄,迎接他的总是同样的结果:没干几天就被辞退。大半年时间内,彭洪根被辞退了不下10次。再找工作,只会让自己更绝望。彭洪根想了整整三天,最后一咬牙做出决定:自己当老板。
彭洪根的家就住在南京科巷农贸市场附近。利用就近优势,他把自家的平房隔出了小阁楼,一家四口人挤在阁楼里。腾出屋子后,他便一遍遍地敲开亲朋好友的家门:“请帮帮忙,我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能不能借点钱给我们,我想开个小饭店!”
重复了无数遍这样的话,也忍受了不少冷眼和难堪后,彭洪根终于筹来了几千元钱,小饭馆总算开张了。彭洪根想得很乐观:科巷是个很大的农贸市场,在里面卖菜的人很多,光是做卖菜人的生意,也能让自己一家混个温饱不成问题。
彭洪根的判断并没有错,饭店开业头几天,生意还不错,全家人都很高兴。每晚收工后,尽管都已经很累了,他们还是要聊上好一会儿,盘算着今后发财了怎么花钱。
谁知好景不长,彭洪根做梦也没有料到,饭店开张不到半个月,街对面便开始拆迁了。街上一天到晚尘土飞扬,一下赶跑了店里大部分的客人。最惨的一天,彭洪根才做了10元钱的生意!
子承父业一语惊醒梦中人
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炊烟袅袅,天很冷、风很大。彭洪根抽着干巴巴的廉价烟,站在自己家破败的小屋前,痛苦而无助。屋内不时响起琐碎的锅碗瓢盆声,妻子又在开始做晚饭了,想到妻子他鼻子一酸,多好的老婆!她从没有因为自己下岗而埋怨过。妻子又在屋内叫他了,他走进了屋里,妻子有意无意地劝了句:“又犯愁了吧!实在不行,你就干当年父亲的老本行,你祖上不是做豆腐做得很成功吗?为什么不试试这条路?”
一句话惊醒了迷途人,彭洪根顿时眼前一亮,拍了一下大腿说:“对呀!我都到这地步了,为啥没想到走这条路试试呢?”
没想到这条路也一点不奇怪。1940年,彭家从湖南迁到南京,其父继承祖业,在科巷开了家豆腐坊,生意很是兴隆。父亲当年非常希望儿子能继承父业,将豆腐事业进行到底。无奈彭洪根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他从不关心家里那一块块白嫩嫩的豆腐是如何出炉的。进工厂当了工人、开始吃国家饭后,他对父亲的手艺就更是不屑一顾了。要不是妻子的提醒,他几乎忘了这碴事。
彭洪根在孩童时期,耳濡目染,还是有些基础的。在了解了一部分做豆腐的技术及劳动强度后,他并没有立即就干,而是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南京豆制品市场,没有一家国营或集体豆制品企业,过去每个区的豆制品厂都相继倒闭,它们完全由租住在城郊结合部的外来民工,在简易的环境下进行作坊式生产,卫生条件极差,甚至有掺杂使假现象。
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规范市场,商业部曾为我国豆制品定过一个行业标准,但随着市场的开放、豆制品厂相继倒闭而废止。一个广大市民特别需求的大众化的消费食品却没有国家标准,虽然满街都是卖豆腐的,满街也都是买豆腐的,但市民在消费时多少总会有几分忧虑:自己喜欢吃,可现在的豆腐能吃吗?
面对现状,彭洪根跑了很多市场、很多加工作坊及南京近郊农村加工中心,他发现农贸市场上的很多豆制品销售点并不生产豆腐,而是去那些小作坊批发。他意识到一个看似饱和的市场,其实真正的豆腐市场蕴藏着很大的商机,如果按规范做豆制品,让市民吃上放心的豆腐,那么这个市场将不可估量。
但是一些技能、设备等限制了彭洪根的发展。彭洪根平素有读报的习惯,特别是《扬子晚报》,几乎每期必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向《扬子晚报》“阿牛帮您办”栏目反映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信息一发出,热心人纷至沓来。多年失去联系的原父亲在世时的徒弟也亲自上门指导;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文也曾吃过父亲做的湖南豆腐,印象深刻,表示从技术到资金都可以大力支持,当时还给了彭洪根2000元钱。这2000元他没有向家里说,也没有去买设备,而是全部用在出门求教、买资料和研制开发上。那时的彭洪根一听到有关豆腐信息,就上门求教。
要知道当年彭洪根的父亲在湖南老家做豆腐可是出了名的,于是彭洪根找到了多年未联系的父亲在世时的徒弟周光华做技术顾问,又向身边的朋友再次借钱,许多人都给他白眼,可是他忍着。他知道自己不干出一点名堂来,没有人会重新瞧得起他。正在缺钱的情况下,东南大学博士导师程文教授得知这一消息,很感慨地资助了他5000元钱,并且说:“当年你父亲的‘湖南豆腐’让我至今难忘,好好干吧!”彭洪根拿着钱,心里暗暗发誓,这次一定不能辜负帮助他的人。然而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豆腐与众不同呢?
有一次在江东门,他走进了一家浙江人开的豆腐坊,向老板打听做豆腐的利润如何,程序又怎样。可任凭他泡了老半天,磨破了嘴皮子,精明的老板就是一句话:“做豆腐不赚钱。”根本不肯透露点儿别的。
第二天,彭洪根拎着好酒好菜继续上门去讨教。整整泡了一天后,在酒桌上,老板推心置腹地跟彭洪根侃起了豆腐经。彭洪根告辞时,老板还送了他一小包上好的黄豆。
彭洪根很快掌握了做豆腐的流程,但他并没有急于开张。家里面放着的那一大堆卫生纸时时提醒他:做事情切忌太着急。这一次,自己一定要有十成把握后再出手。
1999年12月8日,彭洪根用父亲留下的小石磨,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块豆腐。他做出的第一块豆腐非常鲜嫩可口!彭洪根迅速在饭店门口挂出了一块小牌子:本店出售彭家豆腐。
门可罗雀的小饭馆开始卖豆腐了,生意很一般。这一次,彭洪根并没有太着急,他开始想办法,要把彭家豆腐的知名度打出去。
父亲一辈子只靠自己,把卖“湖南豆腐”的担子从湖南千里迢迢挑来南京,以自己的勤奋养活了一家人,“我为什么不能?”彭洪根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问着自己。
起初彭洪根并没有马上去做豆腐,而是进行了长期的市场调查。他发现,虽然制作豆制品很辛苦,满街都是卖豆腐的,供需很大,但是消除凭票供应之后,没有一个规范的市场,恶意竞争导致产品的卫生、质量、从业人员的素质越来越差,让消费者担忧。彭洪根经过调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其他人做一百斤大豆赚一百元钱,我做50斤大豆就要赚一百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