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之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食品品牌,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响彻神州的品牌,拥有一个由40万元起家的行业巨头;一个低调沉默的企业家;一个发生在深圳的创业神话。人物、品牌、创业故事,构建起的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布丁王国。
果冻布丁等于喜之郎
进入果冻生产行业之前,李永军是深圳某乳品厂的技术员。和其他在国有企业的工人一样,他按时上班到点下班,朝九晚五,生活无忧无虑,却也无滋无味。
1985年,国内出现了首家果冻生产厂天津长城食品厂。不久,深圳市琼胶工业公司以老二的身份也推出了SAA牌果冻,接下来几年,各地的果冻生产厂家一窝蜂似的出现。在广东汕头地区,家庭果冻工业作坊遍地开花,单揭阳市一个叫锡场的小地方就有100多条生产线。
毕业于食品工程专业的李永军,密切注视着外面的一切。他敏感地意识到了果冻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他辞去工作,与兄弟李永良、李永魁一起筹集了40万资金,进入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果冻产业。
众所周知,果冻的技术含量很低,行业进入门槛也低。在此以前,这个行业还处于“战国混战”的时代,李氏兄弟避开了果冻市场的启蒙时期,选择了在市场的高速成长期进入,搭上了便车,省去了市场启蒙时期需要的大量推广费用。
为了给自己生产的果冻起一个好名字,李氏兄弟煞费苦心。他们选择了英文“Strong”作为企业和产品的名称,寓意两层:消费果冻的儿童强壮;梦想自己的企业发展强大。然而如何把英文意思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以适应国内市场氛围,这成了李氏兄弟烦恼的心事。
在厨房里,在睡眠中,“Strong”成了李永军不断念叨的口头禅,他太想从谐音中找到好的灵感了。关心儿子的母亲在反复听到这个自己无法理解的英文单词后,无意中说:“你都还没有成亲,哪来的喜之郎?”
不识英文的老母亲把“Strong”听成了“喜之郎”,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伟大的母亲间接创造了一个将在果冻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品牌名称……1993年,生产果冻的厂家越来越多,生不逢时的喜之郎果冻一面市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在竞争激烈的果冻市场如何才能树立行业的权威地位?李永军没有陷入盲目的冲动,而是重新回到原点“喜之郎应该是什么”、“喜之郎应该成为什么”,李永军与平成广告公司经过反复的思考后认识到:“我们要售卖的已不是产品,而是品牌!光有知名度不能成为真正的第一品牌,消费者只有认同你的品牌主张,才会对品牌产生好感并发展为忠诚的消费者。”
针对当时中国果冻广告的空档状况,李永军把所有的喜之郎广告都植入了“果冻布丁喜之郎”的概念,既宣传培育果冻市场,又树立喜之郎“权威正宗”的产品形象,同时,这也在无形中给其他同类品牌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随着果冻在儿童零食市场一路冒起,从1993年到1996年初,喜之郎一路高歌猛进,市场份额迅速增长。
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容易赚这个略带洋味而又具有中国喜庆色彩的“喜之郎”,随即成为了一个强力品牌。但此阶段的喜之郎还仅仅是一个区域性品牌,其他同类产品品牌还在身后紧追。李永军也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是做全国性的大众品牌。于是,李永军以普通大众的身份重新认识消费者,最终又找到了品牌与消费者在价值观上的连结点“亲情无价”。
1996年,注定是果冻行业格局变化最快、震荡最大的一年。李永军率先在中央电视台耗巨资投放广告,塑造亲情、温馨的品牌形象:健康快乐的喜之郎卡通形象和男孩女孩们一起练习芭蕾和柔道,浪漫永恒的喜之郎情侣,幸福温馨的喜之郎家庭……
童真的世界多彩而充满幻想,喜之郎品牌在广告的作用下,更是充满无穷的想象。这些品牌形象不断地在人们身边打转,直接击向儿童、少女和家庭主妇的心灵。“果冻布丁喜之郎”在可替代产品领域建立了不可替代的品牌概念。在投放了大量定位广告之后,喜之郎产销量急速提升,并一跃成为果冻行业第一品牌。
喜之郎的崛起,固然可以印证犹太人“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容易赚”的理论,但也与李永军积极研究顾客购买行为,在销售模式上不断创新不无关系。
为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李永军曾亲自到超级市场考察。他想了解为什么有些产品和礼品包好销,有些却被拿起又放下。李永军的心思并没有白费。喜之郎在果冻市场上率先推出的儿童透明塑料背包包装、果冻散装的销售方式,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李永军不断尝试新的营销策略,推广“店中店”就是一种独特的尝试,这不仅增大了销量,而且也增加了品牌美誉度。喜之郎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加入,如“乐百氏”、“徐福记”、“晶晶”、“如果”、“中岛”等。但此时,喜之郎在果冻竞争队伍中已是一骑绝尘。
喜之郎逐渐成为市场的真正垄断者。在高峰时期,喜之郎曾占有70%的市场份额。巨额的广告投入也使喜之郎的渠道建设令同行分外眼红,在全国的数十个销售分公司、办事处和数以百计的经销商队伍,把喜之郎的果冻源源不断地运到全国各地。
秘密打造致命武器
但有一段时间,李永军也很苦恼。他发现市场第一宝座的位置始终没有安全感,因为果冻布丁作为附加值不高的休闲性食品,将会不断地被跟进类似产品所干扰。为了追求安稳的第一市场宝座,低成本地打开年轻人特别是情侣和婚宴市场,扩大目标消费群,摆脱单一儿童食品的形象,喜之郎需要秘密打造致命武器。1998年初,机会来了。
热门大片《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浪漫的爱情与悲剧的结合,让这部电影迅速成为全世界少男少女心中的最爱。在专业广告公司的策划下,李永军对《泰坦尼克号》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随片广告。广告创意便专门以《泰坦尼克号》为蓝本进行量身订作。在当年的情人节,继“喜之郎”之后的第二大果冻品牌“水晶之恋”,逐渐浮出其巨大冰山的一角……
李永军利用很少的投入,让“水晶之恋”借助《泰坦尼克号》电影在全国的推广,迅速成为少男少女们浪漫爱情的时尚信物。对于这个市场的巨大成功,李永军和广告公司心照不宣。
一样的产品概念,一样的目标受众,一样的市场区域,《泰坦尼克号》简直就是为了喜之郎“水晶之恋”而来到中国的。这一战的胜利,让李永军明白,喜之郎要抗干扰只有不断地自我刷新品牌。
随着“水晶之恋”品牌的成功推出,李永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的市场细分上,喜之郎的消费对象也逐渐从儿童延伸到年轻女性,他说:“我们正试图培养年轻女性新的生活方式。”
为此,李永军又推出了喜之郎CiCi品牌。他把CiCi产品的消费群定位在年龄14~19岁的消费者,并围绕此消费群进行市场宣传。然而,在产品投放市场一段时间后,李永军发现消费CiCi的人年龄跨度很大,甚至有30岁以上的忠实消费者,由此喜之郎集团应时推出具有美容功效的CiCi芦荟果冻爽,进一步拓展潜在消费群。
于是,借力明星代言成为喜之郎策略的核心,受众年龄跨度大而又不失时尚感的那英走进了李永军的视线。那英除为喜之郎CiCi拍摄广告片外,同时还将自己的最新单曲《我只喜欢你》作为了该广告的主题曲。李永军乘胜追击,继续推出“美能多”、“美少年”等品牌。由于口味甜美,包装精良且品种丰富,加之有效的营销战略以及大量的广告投入,各品牌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年年上升。
目前,中国果冻市场份额大约在30亿左右,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儿童果冻消费市场巨大,60%的儿童平时爱吃果冻。但现在市场上有数百个品牌,除了具有垄断地位的喜之郎以外,处于二线的金娃、徐福记、康师傅等品牌也在积极拓展全国市场。喜之郎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现代化果冻布丁生产加工基地,但是紧跟者也在时时觊觎喜之郎行业老大的宝座。
无论未来如何,李永军能够牢牢抓住果冻时代来临的机遇,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了。也许,当他下一次亲临超市观察消费行为的时候,又一个创新的营销方案就会在其大脑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