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友方便粉丝已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方便食品,它的开创人邹光友,凭着500元白手起家,由红薯破题,发明了“方便粉丝”,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粉丝只能煮着吃的习惯,填补了世界方便粉丝的空白,缔造了他的“红薯粉丝王国”。这一创举使红薯增值40多倍,带动60万薯农脱贫致富。也使无数生活忙碌的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种选择。
红薯藤上的“苦瓜”
邹光友出生于1960年,那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年代,又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家乡四川省三台县景福区,每年种植红薯3万亩以上,亩产1000多斤,每年一个人分红薯600多斤,按五折计算,相当于120多斤原粮。邹光友出生时全家七口人,每年分红薯4200多斤,他家祖辈命系红薯。在他看来,童年的记忆是苦涩的1岁开始顿顿吃红薯,吃得胃里犯酸,饿了还是只能吃红薯,9岁吃出了胃病。
在邹光友的记忆里,有些童年生活的情景总是难以忘怀。
他第一次走出出生地谭家沟正好8岁,由于家穷养不起,父母决定把他抱给江油小溪坝的小姨家,母子俩走到三台县赶汽车,再到绵阳挤火车。看见了汽车,他奇怪,这铁牛不吃草昨跑这么快?看见了火车,他惊讶,这家伙能耐真大,拉一长串厢子跑!看见了饭馆,他好奇,世上还有各色各样的饭菜。他朦胧意识到黄牛不是力气最大的,红薯不是最好吃的。
农村孩子,田野和云彩就是课堂。邹光友吃红薯也吃出了“天问”。他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一会像堆积如山的棉花,心想落下来多好,人人都有衣穿;一会儿像一群黑马,跑到地上多好,他会骑上去到很远的地方!他问天,红薯能不能换个吃法,把这家伙变成宝贝?这个红薯藤上的“苦瓜”,从小心里就充满幻想。
辞官下海续薯缘
1982年,邹光友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在安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果品外贸公司。他凭着知识、汗水加灵感,研究开发出“茶叶香槟”、“茶叶汽水”,从此踏遍茶山。
1989年,邹光友出任四川省三台县建设区科技副区长。上任第一天,他就接到了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在心底讨厌红薯的邹光友不得不领命。取经回来后,他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大多用来喂猪了。
“难道煞费苦心提高了红薯产量,就为了喂猪?”邹光友开始调查市场行情,不久,他发现城里人涮火锅时喜欢吃红薯做的粉丝。邹光友心里一亮:何不带领老百姓搞红薯加工,提高红薯身价呢?
学农业技术出身的邹光友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搞起红薯粉丝的研究开发,最终发明了精白红薯粉丝下锅后不断、涩味变小,比城里火锅店卖的还要好,而且身价提高了一倍多。于是,他在全区建起了30多个红薯粉条加工点,还有近50家小作坊。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神州大地春潮涌动。正要调往县农业局的邹光友毅然提交了辞职报告。9月,邹光友提着一个大帆布包,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缝着500元钱,只身来到被誉为“中国西部科技城”的四川绵阳。
他一下公共汽车,四顾茫然,今夜何处安身呢?投宿宾馆不敢奢望,他只有投靠朋友钟思泉了。在读书时,他们算是校友。1982年,他们又同时分配在安县,钟思泉在县委党校任教,党校当时在睢水,邹光友恰好也长年住睢水制茶,两颗年轻的心跳到一起了。在凯江河畔,拱桥之上,他们畅谈理想、各抒抱负,话语投机。
那天,邹光友找到了老朋友的家里。此时钟思泉已调绵阳市委党校,任哲学教研室主任。通过长谈,老朋友了解了他想创业的打算,帮他分析道:“你手上有两项专利,一是苕粉的脱色技术,二是饮料酒的增溶剂,这就是财富。”钟思泉当然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认为找准了突破口,很为朋友高兴。邹光友也有了信心:“不瞒你说,我现在没钱办企业,但可以办技术培训班。”钟思泉点头道:“先技术型,再生产型,一步一步走!”两人越说越兴奋,不觉天色已晚,华灯齐放。
“你现在住在哪里呢?”钟思泉关切地问。邹光友顿时敛住了笑容,低下了头。钟思泉看在眼里,心里明白。他当时住房只有40多平方米,一家三口刚够住,但还是有了主意:“那就委屈一下,在客厅的竹沙发上睡吧,家常便饭凑合吃。”邹光友心头一热,眼眶中涌出了晶莹的泪珠。
沿街叫卖红薯粉丝
有经验,有技术,生产精白粉丝并不是难事。然而,习惯了黑粉丝的绵阳人,却不敢吃白色的粉丝。邹光友雇来三个推销员,说破嘴皮一根粉丝也没卖出去,拉出去的货转悠一天又拉了回来。一周,两周,推销员都甩手不干了。望着堆积如山的粉丝,他犯起嘀咕:怎样打开市场销路呢?
邹光友借来一辆旧三轮车,在党校球场昏暗的灯光下,学起了蹬三轮车。没几天,他自己蹬着旧三轮车,运着满满一车粉丝,出现在绵阳的街道上,一路走一路高声叫卖。每到一处餐馆,他就取出一些粉丝让店主和顾客煮了品尝。精白红薯粉丝以其爽滑的口感赢得了顾客,一个店、两个店,三斤、五斤地推销开了。
腊月二十八日,很少下雪的绵阳,飘起了鹅毛般的皑皑白雪。邹光友在绵阳安昌路70号搭了一个摊位,又升起一个电炉子,用红纸写了三幅广告,上方悬挂“光友牌红薯粉丝展销”横幅,桌前贴“自产自销”及卖价单,煮起他的精白粉丝,免费给过往的行人品尝,耐心给客人讲解。任凭那寒风呼呼刮,也降低不了他卖粉丝的热情。
他的举动终于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就连附近楼上的一位80岁的老太太也走下楼来看热闹,“我活了80岁,还没见过红薯粉丝是白色。”邹光友把煮熟的精白粉丝拌上调料,请她品尝。“真柔和,是真货!”老人点头。“看,不浑汤!”“还不断条哩!”不断有人啧啧称赞……
整个春节,邹光友一直守在粉丝摊旁,生产出来的两卡车精白红薯粉丝全部销售一空。当时白粉丝比黑粉丝价高,这一次他就净赚5000多元。人们开始接受光友精白粉丝了,精白粉丝逐步融入了绵阳城千家万户,邹光友的粉丝事业也逐步走上正轨。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那种成把成把卖的散装红薯粉丝,城里人觉得不方便。“要是生产一些携带方便、能快速食用的粉丝就好了。”
发明方便粉丝
1995年春节,见侄儿津津有味地吃方便面,邹光友顿时来了精神:油炸的方便面用开水一泡就可以吃,那油炸粉丝呢?
说干就干,他马上开始调料试验。粉丝要么泡不胀,要么一泡就断条,各种调味配方比例也不理想。结果消耗了一桶菜油,粉丝也全部报废!弄得家人一个劲儿责怪他:“那一桶菜油可以吃一年!太浪费了!”
邹光友没有放弃,继续研究开发方便粉丝。通过总结经验,他发现关键在于怎样控制丝的复水时间。不知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次反复实验,收集上万个数据,突破重重技术壁垒,邹光友完全沉浸在他的实验之中。
1997年10月,邹光友终于发明了世界第一碗以红薯为原料的方便粉丝非油炸、无添加剂,与方便面食用方法相同,并一举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它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粉丝只能煮着吃的传统习惯,填补了世界方便粉丝的空白。为纪念这一发明,邹光友给它取名为“光友粉丝”,而他也被誉为“中国方便粉丝之父”。
光友方便粉丝一上市,很快以柔软滋润、鲜香可口走俏四川,蔓延到大江南北。邹光友摒弃了以往“自产自销”式的销售模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经销商队伍,把光友粉丝推向全国。光友粉丝名号越来越大,邹光友的创业激情也愈演愈烈。
随后,他建成了中国首条年产万吨方便粉丝的生产线,实现了方便粉丝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双哑铃”发展模式,联系了全国60多万家薯区农户,建立薯类加工示范点900多个,形成薯类开发产业链,令红薯亩产由1000公斤增加到2500公斤,为薯区新增产值3亿多元,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方便粉丝的畅销,并没有阻挡邹光友攻克新的难题。
粉丝舞向全世界
传统的粉丝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加入0.5%左右的明矾,但它却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常吃含明矾的食物会导致智力降低、记忆力衰退,中青年早衰,老年痴呆等症。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将食品中的铝离子定为食品污染源并要求严加控制,这也成为中国粉丝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一道绿色屏障。能不能用一种天然无害的食用原料替代明矾呢?
邹光友先后投资300万元,组织100多名科技骨干,历时三年首创无明矾粉丝用天然食用材料取代明矾,仍然保持了红薯粉丝不粘连、不断条、不浑汤的特点,且更加柔软、滋润、筋道。光友无明矾粉丝不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节节攀升,经常出现销售商排队购货现象,而且为光友粉丝进军国际市场拿到“绿色”通行证,一举揽下500万美元的出口订单。
随后,邹光友又推出了全薯营养粉丝,保留了红薯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光友薯业先后获得49项中国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一次次技术创新,一次次提升了红薯的身价。3公斤鲜薯=1公斤全薯淀粉=12碗全薯方便粉丝,从鲜薯到粉丝,其价值相差40多倍。
同年,邹光友走进世界“薯类王国”秘鲁,那句“光友酸辣粉,酸得开心,辣得过瘾!”逗得托莱多总统鼓掌大笑。第二天,秘鲁最大的报纸《秘鲁工业报》用了大半版报道这一新闻,称邹光友是“点薯成金”的中国红薯大王,是“秘鲁平民脱离贫困的希望”……
目前,光友薯业先后成立光友(印尼)公司、光友(缅甸)公司、光友(马来西亚)公司、光友(印度)公司,全面启动“薯业王国”全球战略。那些曾经象征贫贱的红薯,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薯类方便粉丝的龙头宝座,走向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