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城的日子舒适而惬意,每天30分钟的人造日光浴成了我多年的生活习惯。这里的阳光充沛,太阳光仿照地球配比成了2%的紫外光,49%的红外光和49%的可见光。城里的气候被穹顶与外界分隔开,由议会下的气候委员会进行管理,通过全民投票决定长期维持初夏令人愉悦的天气。但在几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像是祖先遗留下的圣诞节、元旦、春节,还有祖先刚来到黑暗星球的纪念日,我们会制造降雪、雷雨、极光等一系列的有趣天气来营造气氛。但近几年,有很多小众群体在网上开始发起投票天气的活动,议会也看到了天气变化可以带来的经济价值,像是促进服装生意,就在太阳城的某些区域开始开展居民参与天气设计的试点,效果很好。很多年轻人也因此开始做相关的创业,我想或许在未来,这种尝试可以被推广至整个太阳城,但我希望我居住的地方还是能多一些阳光明媚。
太阳城整体呈圆形,被倒扣在半球形的穹顶之下。太阳城有几个分区,最中心的一区或是A区,是议会和其他政府机构。稍外层是二区是金融科技区,这里除了是各大公司的总部,还是对太阳城控制中心进行管理和研究的科研机构所在地。他的外层是文化中心和中心居住区,也就是三区。四区最有趣,那里是仿照地球自然生态设计的环形带——深林、灌木、荒漠、草原,还有各种动物。城内的植被和动物全部来自地球,祖先逃离地球时曾经携带了几乎包含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基因和生殖细胞库,但在太阳城内有限的区域我们只培育了其中部分的物种。第五个环形是种植区,太阳城的主要作物是小麦和玉米,但在五区的一些区域商家也从政府买到了一些其他作物的种子,开始培育稀有的水稻、燕麦等。五区的外侧,六区,是另一个大型居住带,这里有10个不同风格的居住区,以及伴随其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吃到历史书上提到过的埃及、墨西哥、中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美食,见到各种宗教的教堂、庙宇或是图腾。这里居住了太阳城的绝大多数的居民,也是太阳城内各种地下文化的发源地。史提夫提议的“重踏寻光路”支持者就主要集中在中国区和欧美区之间。六区外面是一个更大的农牧带和森林带,但这里不只有种植业,还有畜牧业、采集业。企业家们也在这里积极开垦,发展起了丰富的旅游文化和主题公园。整个太阳城的最外层,包括城外的军营构成八区或者B区,是太阳城的防护带,这里分布着几个重要的穹顶控制机构和我们仅存的自卫部队。
我的工作室兼住宅在中心居住区,这里公寓建得很高,在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太阳城的美景:一层层结构分明的大环形被丰富的公共交通网串联在一起,各个区域内不同的文化鲜明地体现在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上,三条蓝色的河流在太阳城的版图上划过,让整幅画面更加错落有致。咖啡馆,沙龙,和酒吧构成了这里丰富的小商业环境,到夜晚的时候,由近及远的灯光把整个城市连成一片。
太阳城的云很低,像一层棉花平平地铺在天空上。在发光奇遇后第一个半月,我开始筹备对寻光者的第一次访谈。
自从在《黑夜求生》一炮走红之后,我就从六区搬到了三区的中心居住区。史先生的“重踏寻光路”在大众舆论下算是叛逆文化,与我所在的太阳电视台所代表的价值其实格格不入。在决定进行这次访谈的时候我还没有离开太阳电视台,所以行踪必须要保密。但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再加上三区的圈子其实很小,我的一举一动都为媒体所知,我几乎不可能做到秘密会面。但好在我从小在六区长大,对那些隐蔽的、但同时又很有情调的咖啡馆了如指掌,所以我把第一次访谈安排在了我的一处“秘密基地”——长颈鹿咖啡。
第一位访谈对象是三年前第一批加入“重踏寻光路”的年轻人之一。刚决定开始对寻光者的访谈时我其实没有一点头绪,在跟史提夫的交流中他察觉到了我的茫然,似乎他早有预料,就果断地向我推荐了百术。在访谈前我已经在网络上与百术有过几次邮件交流,他是日本血统,我本想象他会是一个张扬、怪异的年轻人,但邮件我中感觉得到他通情达理、知性礼貌,这让我感到很惊奇,对这次访谈充满了期待。
“百术,
你好!7日下午我在牧区有一次节目录制,录制结束后我会找个理由去六区。下午4点,我们在GiraffeCafe见面,地址是法国区拉筹伯巷3号地下室。请务必对这次见面进行保密,不见不散。
很期待与你的访谈。
祝好,
明曳”
访谈前三天晚上,我写好了这份邮件,刚发出几分钟就收到了他的回信:
“明曳先生,
您好!已收到您的邮件,请放心,不见不散!
谢谢,
祝好,
百术”
6月7日下午在结束对农信牧业的访谈后我对同事说自己要去见一个在六区一起长大的老朋友,他们就没有多想,让我离开了。我自己坐上了一个城市穿梭胶囊,在里面换上了黑色连帽外套,戴上风帽,开始阅读之前写的访谈脚本。穿梭胶囊驶到六区时,正是下午3点。
人类曾经有很多语言,但当最后的一部分人类要共同协作,一起面临在太阳城的命运时,我们选择了英文作为共同的官方语言。但是六区文化多样,所以走在街上,还是能不是听到中文、日文,或是法文这些美丽的语言。下午阳光正好,加上对访谈的期待,我有一些兴奋,刻意加快了步伐。我拉了拉风貌,把脸埋得更深一些。
走进拉筹伯巷,我放松了一些。这里平时并没有什么人,现在只有一个大叔慢吞吞地叼着烟推着一辆垃圾车。巷子很深,两侧都是各种各样的涂鸦:文字、人物还有各种电影形象的夸张表现。我走到一扇铁网的门前,看到金色的门牌上是一个突起的绿色的“3”,我再确认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其他人,就走了进去。
迎门是两台漆着绿漆的老式电梯,我按下古铜色的下楼按钮,已经停在底层的电梯灯直接亮了起来,拉开金属推拉门,正是记忆中进入“秘密基地”前的感觉。电梯四壁的下半部分是木制的,上半部分是三面大镜子。我按下B(Basement)层按钮,拉上推拉门,电梯颤抖了一下,开始缓慢向下移动。
在我还是一个小报记者的时候,经常会到Giraffe咖啡看书、写文章。这个地点安静、隐秘,只有附近长期居住的居民的才找得到。这里的老板娘已经跟我认识了很多年,她知道我经常会在这里约见一些地下的朋友,前一天打过电话,她已经帮我留了一个隔间。
下了电梯,推开门,发现她正站在咖啡台里面。她冲我笑了笑,说道:“你的朋友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