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次拒签,经过南加州大学教授和SamuelPowel小学图书馆管理员老师的争辩,女儿终于在第三次签证时,获得进入美国的权利。
客观地说,这是女儿凭着自己的一臂之力,赴南加州大学,用提供给她的全额奖学金,就读博士学位的。我们最多也只是在旁相助而已。
女儿长大了。女儿要飞越太平洋,走了。但,这就是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家。
妻子因女儿的离去而痛哭失声。女儿在赶往候机室时也不停地抹泪。我也为女儿的离去而伤感。三个人伤感的理由可能不尽相同。妻子是为失去她至今相依为命的亲人而哭。女儿的哭是带着对前景的憧憬。我的伤感是家将永远地拆分了。从此,我们将相隔太平洋,劳燕分飞。
签证波澜
妻子干练地办完退学,注销户口,申请到护照。在这三项事情已经有成功的可能时,女儿开始了解到美国驻SH总领事馆签证事宜。
第一次签证,女儿就杀羽归来。在情绪上,女儿多多少少受到拒签的影响。尽管,她想装得一脸的无所谓,但毕竟是孩子,一看她的脸,就能知道她在不开心。
怎么?拒签了?我故意问她。她说,拒签了。那个签证官说,复旦大学是个好大学。你还有一年就可以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了。你为什么要退学?然后就拒签了。
女儿有一点像我。她认准的事情,就是九头牛也甭想拉回她的。按例说,她应该考虑签证官的话是否有理?这位签证官的话是否表示复旦大学比南加州大学好,你不值得从复旦大学退学去南加州大学读博士学位。
从当时女儿一脸不屑的表情可以知道她内心对那位签证官的拒签行为的不认同。而我也和女儿一样。去签证的目的是获得同意。结果却是拒签!
女儿为此准备了她认为有利的证据:例如,复旦大学在1997年年未提出的教改方案;她已经完成的研究生学分和准备好进行答辩的硕士论文……又去美国驻SH总领事馆签证。这次拒签的理由是有移民倾向。尽管,女儿为此争辩。说,你根本没有仔细地看过我送上的材料。如果你仔细地看过,你就不会这么说了。我爸爸在1985年到198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留学过,我们一家都在美国费城,要移民,我们那时就移民了。可是,那位签证官对她的争辩置之不理。毫不理会,把材料往外一扔,大声呼唤着,下一个。
三次签证才获准赴南加州大学读博士
这一次女儿认真对待了。她知道,中国人没有资格去美国驻SH总领事馆争辩以移民倾向拒签的理由,但美国人可以。她转而寻求美国人的支持。
首先,她给南加州大学的教授打了电话,告知签证的情况,和她可能不能去那里读书的结果。紧接着,她又征求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士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师兄的帮助,请他去住在Hamilton街的SamuelPowelElementary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家一次,(她家所在的Hamilton街,离宾夕法尼亚大学不远,步行约十五分钟。),请她证明女儿在美国读过书。我们学成回国,没有移民。
几天后,2000年8月7日左右,女儿就收到了南加州大学教授MichaelR.Stallcup和SamuelPowelElementary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的来信.两封信都是请女儿转交给美国驻SH总领事馆签证官员的。
南加州大学教授在信中指出,女儿是从约300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13人之一。她到南加州大学参与的是美国政府出资的项目。如果她不能如约前行,有可能影响到美国政府项目的按期完成。SamuelPowelElementary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的来信证明女儿在SamuelPowelElementary小学毕业。毕业后,跟父亲回国。没有听说他们有任何移民倾向。
女儿携带着这两封信再一次去美国驻SH总领事馆。这次签证成功。这就是女儿三次签证才获准赴南加州大学读博士的故事。读起来颇有探险历奇的感觉。不过,这完全是真实的事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
女儿大了,要飞走了。要飞到遥远的大洋彼岸。要生活在不同的人群和环境中。要完全依靠自己的独自打拼,也就是凭自己的实力在一个新的,不同的社会里谋得一席之地。但是,她年轻,可塑性强。容易溶入社会,或容易被不同的社会所接纳。这就是我听到她第三次签证成功时的感受。应该说,我的感受是喜悦多于担忧。
但是,我是个中国人。我想女儿守住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另外,我想知道我的早期教育和教育理念的成功与否。
在我们分头出去办事前,我问她,在她成长的历程中,我对她的教育是否有作用。她说,如果没有你,我走得就没有这么顺当。
女儿快人快语的回答竟使我无语凝噎。当时的我沉浸在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的喜悦之中。用白居易在他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我当时的无语凝噎是合适的。
女儿的答复中有对我对她实行早期教育和教育的肯定,有她对我这个做父亲的感情。我无声地看着她。几天后,女儿就要离我们而去。她走了以后,我想看她都看不见了。我贪婪地看一眼是一眼地看着她。
爸爸的言教和身教都是好的
2000年暑假,SH交通大学研究生班的同学聚会SH庆祝我们班级进校二十周年。好多海外的同学赶回来。在联合国搞世界宏观经济的H同学也回来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我们两人的居住地离得最近,来往得也最多。女儿那时还小。美国的法律又明确规定,几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留在家里。因此,在我们有事时,就把女儿托他照料。他是我们班级最小的。而我是班级里第三个大。我们俩相差十二岁多一些。按照中国的习惯,我们叫他小H。女儿称呼他小H叔叔。
回家和女儿一说。女儿表示她要在去美国前和小H叔叔见一面,聊聊。
第二天,SH交通大学研究生班的同学游览浦东。好几个同学也带着他们的孩子来了。女儿是人来熟,很快就和所有的人混熟了。当然,她没忘记此行的最大目的。一上旅游大巴,她就坐到小H叔叔的边上。
别的同学都奇怪为什么她和小H这么熟。小H解释说,YY是他看着她长大的。接着,他们俩人聊开了。可能是小H在问她爸爸待她好不好。她说,爸爸的身教和言教都是好的。
反正,女儿和小H不会说假话。反正,女儿说我的是好话。人又是爱听好话的。以后,他们在说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我不是包打听,我不是窃听狂。
我在这里要告诉的是,言教和身教也是早期教育的内容之一。我不是说,做家长的必须白璧无瑕。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反过来一想,也就能通了。一个整天搓痳将的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安心地读书呢?
妻子痛哭失声
由于三次签证才获准赴南加州大学读博士,时间耽误了,获得签证的日期离获得到南加州大学发生活费的截止日期只有几天时间了。我们三人像打仗一样地订机票,购买东西,装点行李。女儿还用她省下的研究生生活费为我们俩人各买了一块手表。
说真的,分手前,我们忙得连话别的时间都没有。
在机场,当行李过磅,工作人员指出行李有些超重。当我们取出词典和一些笔记本后,女儿就走进机场候机去了。她头也不回地走着。但是,她在流泪。因为,我看到,她一边不回头地往前走,一边不停地用手揉着眼睛。
第二天清晨,我还在床上睡着。被一阵哭声惊醒了。一看是妻子。妻子想女儿了!她痛哭失声地说,她想女儿。女儿长得这么大,第一次离开她。我起身抱着她说,女儿大了。她到美国去是为了寻找她的前途。难道你舍得女儿放弃自己的前途守着你?你有我陪着。夫妻相伴,天经地义。想女儿了,我们可以到美国去看望她。你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妻子是个明白人。一会儿,她就没声音了。
女儿这次远行,我感情复杂。悲的是,女儿大了,走了。一个完整的三口之家家,没了孩子,变得不完整了。而且是长久地不完整了。喜的是,女儿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走的。这个前途是她自己选择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自古如此。我安慰自己。
事后,我和妻子说,从签证这件事情上,女儿表现出她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有能力和像美国驻SH总领事馆这样的政府部门进行抗争,我们还要担心什么?我们可以放心了。女儿起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