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逃婚
清朝末年,苑川河与黄河入口处有一位张秀才,从小就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在当地很有影响。当他长大成人,家里给他找的对象是他的小表妹。表妹人长得水灵漂亮,又很聪明,从小就和张秀才性情相投。
人们都认为这是天生的一对。可谁能料到’当父母为他和表妹订婚时,张秀才死活不同意,理由是亲亲的表兄妹不能结婚。
真是荒唐!几千年来,中国式的婚姻里,姑表结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还美其名曰亲上加亲。
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来劝说,竟无济于事。张秀才的父亲固执地使出“父母之命”的一招,强迫他们成亲,想一结婚就“生米做成熟饭”铁定了。
结婚那天,张秀才被人挟持强行与表妹拜了天地,人了洞房,可婚后第二天,秀才无踪无影,从此杳无音信。
看着可怜的小表妹,所有的人都大骂秀才是个疯子、傻子。
愤怒的父亲和人们在寻究其原因时,发现秀才经常看的一本“洋书”上竟有表兄妹不能结婚的谬论,于是人们把所有的怒气都出在了这本书上,烧了那本带邪气的“洋书”。
最先觉醒者的思想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为异端邪说。
是电线惹的祸
清光绪十年(1890年),苑川一带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树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可怜的庄稼汉们用尽了原始的求雨祈祷办法,毫无收效。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无奈的人们冥思苦想,看究竟什么地方触犯了神灵。
结果,人们终于发现旱灾的起因是电线和电杆,有电的长线架在半空,这东西作祟,天就不下雨了!
原来是年初清政府为了发展电报、电话,在苑川地区破天荒地栽了一排排电杆,上面拉上了电线。老百姓居然认为这是导致酿出大旱的祸端。
有人一吆喝,不少人就起哄,愤怒的人们找来粗绳,拴在电线杆上,几百人一用力,一根根新栽不久的电杆一排排地倒了。不几天,苑川一带所有的电杆全被拉倒。
这还了得,衙门里马上派人一面重新栽电杆拉电线,一面查找拔电杆的人。为首的被关进了大狱,然而拔电杆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电杆啊电杆,你初次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碰到了这么多的烦心事,只缘你是新生事物!
解说无用,清政府禁止无力,县令急得焦头烂额,一筹莫展。后来,老天爷帮了忙,一场透雨解决了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让愚昧的老百姓迷惑了,这是怎么了?电杆林立,电线在天,天怎么还会下雨啊?
这是发生在清末的真实事件。
今天,谁能把电杆和天气联系起来!
“神仙”轿
皈依道教的项道士,生得面如满月、仙风道骨。他熟读经文和神仙传略,所以把仙人的法力想象得威力巨大、美妙无比。
解放后,政府提倡无神论,老百姓都忙于建设新国家,创造新生活,项道士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修筑陇海铁路是当时的一道风景线,在偏僻的甘肃苑川人们惊奇地看着工地上来来往往的各种汽车,堆积如山的钢轨、枕木,南腔北调的人在忙碌。
一天,一座十几米长几十米高的大桥要搭桥梁合龙,引得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跑来看稀奇,项道士也夹在人群里观望。只见工地上令旗摇摆,哨声阵阵,人声鼎沸,戴着钢制安全帽的工人精神焕发有条不紊地在施工,偌大的吊机居然把巨大的水泥桥梁吊在空中移动。站在河床上远远观望的人群,屏息凝神、鸦雀无声地看着桥梁工地上发生的一切。
大桥顺利地合龙了!桥上桥下,一片欢呼。
突然,项道士匍匐在地,对着大桥三叩九拜,大声高呼:“神啊、神啊!”
在场的人惊问谁是神。
“造桥者是神仙!神仙啊!”项道士解释说。
众人愕然。
王雰辨认獐鹿
王雰,是大政治家王安石的小儿子,幼时极其聪明机智。
一天,有个北方人给他家送来一个笼子,里边装着两只动物。小王雾喜爱地围着笼子看来看去,请教客人两个动物的名称。
“一只是獐,一只是鹿。”客人笑眯眯地答道。
原来,客人见小王雰眉清目秀,幼稚可爱,知道他从未见过这两种动物,想考他一下逗乐。便反问:“你说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
王雰看了一会儿认真地说獐旁边那只是鹿,鹿旁边那只是獐。”
根本不认得獐鹿的他机智地回答。
客人哑然,在座的其他人无不拍手叫好。
郭瑀择婿
刘两,敦煌人,14岁人私塾求学,拜当地名士郭瑀为师。
郭瑀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老夫子便为女儿的终身大事操心。一天,他别出心裁,搬一把椅子放在课桌前,然后对他的学生宣布:“老夫有一女,现在要择婿了,条件嘛很简单,谁坐到这椅子上,我就把女儿许谁。”
郭瑀的学生很多,听老师这么一说,全愣住了,有的觉得不可思议,有的摸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再看那张空椅子,好像隐藏着什么捉弄人的陷阱似的。一时间,谁也不敢坐上去。
这时,学生刘晒从同学们中间勇敢地走到椅子前,撩起衣襟,端坐在椅子上。
在众目睽睽之下,郭瑀老夫子言而有信,果真当众宣布把女儿许配给了刘晒。
就这样,刘两做了老先生的乘龙快婿,日后他成了很有学问的名士。他之所以成功,是有勇气“敢为众人先”!
小儿难夫子
几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宽阔的大路上尽情地玩耍。
他们居然在大路中间用土筑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城。那城是真诚的翻版,真是惟妙惟肖,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杰作特别兴奋,尽情地欣赏指点。
这时,孔老夫子乘车过来了,高声喊话躲开,车来了!”孩子们怕车压坏自己的城,人、车僵持在路中,不肯让道。孔子曰:“人让车天下之理,挡路不让,是何道理?”突然,其中有一孩子说只有车避城,哪有城避车的?”
夫子无言以对,只好绕道而行。
小孩子们欢呼雀跃。
俗话说八个人抬不过一个理字”。理字面前人人平等。
隋炀帝照镜子
炀帝退朝回来,穿上便服一人独自漫游后花园。
这儿溪水潺潺,柳绿花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这儿是他与妃子们谈情说爱、嬉戏玩耍的乐园;这儿有的是欢声笑语,有的是富贵温柔,真是人间天堂。
他自个儿清楚,现在天下大乱,大势已去。他哀伤地打量着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一一抚摸,恋恋不舍。
隋朝的最高统治者表现得抑郁寡欢。
他对着价值连城、精美无比的明镜,审视着镜中的自己,摇头叹息说这么白、这么光滑的脖子,有一天谁来砍它?”
不久,京城政变,乱兵将他缢死。
隋炀帝虽是亡国之君,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皇帝想成佛
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是一个“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贪心人,熊掌与鱼都想得到。他既想当显赫一世的皇帝,又想成永世不灭的佛。
他于大通元年(527年)到同泰寺里,舍身出家当了和尚,不久又回来当皇帝。过了两年,在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再次到同泰寺出家,脱掉皇帝的华丽衣服,穿上了僧人的法衣,坐素床、用瓦器,并且亲为四众讲涅盘经。之后“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表请还宫,三请,乃许”。这么着,他手下的臣子又拿钱把他赎回来了。这出自编自演的闹剧是够热闹了吧!哪里知道他的成佛瘾还没有过足。在过了18年之后的太清元年(547年)他又跑到同泰寺作秀。这一次,连御用的史官都感到好笑了,用讥讽的笔调写道:“三月,梁主复舍身于同泰寺。梁主至是三舍身矣(群臣奉赎如大通故事)!”
可想而知,梁武帝最后是没有成佛成仙的,连一个高僧都不是,他上演这类滑稽剧,只不过是皇帝想当佛也想要罢了。
要想吃桃子就得先栽树。要想求得正果,不付出、不投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乱兵烧庙
古代,一座有名的大山上耸立着一座座庙宇,香火旺盛。
峰顶的天王庙,修建得特别高大雄伟,雕梁画栋,华丽得不得了。游山的、进香的都以游了天王庙为快事,都以观看天王庙为荣耀,至于另外几座小庙宇,看不看都不大要紧。
名山名庙,盛极一时。
后来这里发生了动乱,官军、土匪、乱兵不断进行混战。
有一股乱兵冲上这座名山,他们的头目一挥手,叫兵丁烧最好看最有名的天王庙。
在百丈烈焰中,华丽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王庙顷刻间化为灰烬。正是砍倒大树有柴烧,火化大庙能出名。
乱兵头目双手叉腰,亲眼看着高人云天的大庙倒在自己手里,心中无比自豪。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由父母领着到天王庙进香时那般小心翼翼,你看今天的老子!
这时,他手下的兵丁报告说,还有几座小庙也烧了去?
头目摆摆手:“烧尕庙没意思,算了。”小头目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离他很远的美好事物有种天生的敌视,以破坏它为快。
烧大庙当然是这乱兵头目发泄的首选。
李自成挨骂
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叱咤风云,奋战半生,最终以悲剧性失败告终。
封建王朝御用文人编的史书上,叙述这段历史时,对李自成绝对没有好话。
且看正史上的“春秋笔法”对他怎么说来着:
贼(指李自成,下同),深目髙鼻,作战骁勇……
贼,不近女色……
贼,每次作战后,夺得战马者得头功,夺得兵器者次之……夺得金银者最末等。
贼,每攻陷一城,辄开官仓赈济饥民,于是从贼者益众。
官家修的史书上是这样辱骂李自成的,但后世的读者却认为这是对李自成的最好歌颂。敌人的这种评价,甚至比正面歌颂的“万寿无疆”效果更强烈、更好。
白求恩
上古殷商时代,箕子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而逃亡国外。在近现代,这样的事还是有的。
近期上演的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因其真实地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新材料而受到关注和欢迎。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有寓言味道,兹记录于此,供人玩味。
白求恩初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会见后毛留他吃饭,只见端来的菜肴是用粗瓷大碗装着的几样简单菜饭。
诺尔曼·白求恩审视中共领袖这个档次的伙食,愣住了,呆呆地凝神沉思,不吃不动。字幕上,他的内心独白是:我到中国,由于战乱,老百姓颠沛流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在南京,蒋介石用豪华宴会招待我,而陕北的毛泽东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中国有希望了。
见微知著,白求恩锐敏地看出了端倪,看出了本质。
大概蒋介石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豪华宴会竟使这位加拿大医生把他看透了。
鲁迅尝丸子
有一次,大文豪鲁迅先生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吃饭时,菜是从福建菜馆里叫的,内中有一盘鱼做的丸子。
海婴一吃就嚷嚷说不新鲜。
许先生从盘子里攒了一个品尝哂试,没异味,是新鲜的。海婴又攒了一个,仍说不新鲜。
许先生不信他的,客人们也都说海婴说错了。
鲁迅见状,把海婴盘子里吃剩的一尝,果真不新鲜。
原来这盘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海婴吃到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先生和客人们正巧尝到的是新鲜的。于是他们都以亲口品尝的实践依据,做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当然,解剖一个麻雀可以了解所有的麻雀,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只尝一个丸子是不能代替整盘丸子的。
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査看就否定是不对的。”
同是一家人,共吃一盘菜,你吃的是那一个,我吃的是这一个,滋味各不相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