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苍茫的空间里,天空灰蒙蒙的,四处静悄悄的,静的让人压抑,让人害怕。方一笑独自跋涉着、跋涉着,好像走了好久好久,感到很疲惫的他,驻足茫然四顾,发现附近有一只手掌大小的石像,呈垂手站立状。石像的面容很模糊,方一笑努力看,也看不见面容是什么样子,上前用手摸石像,怎么也没摸不到,又急又气的他用力用手一抓,抓了一个空。
“啊”……方一笑睁开眼睛,茫然看了看,屋外的月光从窗户照射了进来,他才醒悟过来,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听着父亲震耳欲聋的鼾声,方一笑坐起身来,穿好了衣服。
他出了院子,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院子,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离月亮很远的地方,还有些一闪一闪的星星。望着这一切,方一笑有着飘然出尘的一种感觉。
天空里那些闪亮的星星到底是什么呢,天空里还有什么呢?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呢?年纪尚幼的方一笑脑海里第一次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他突然想起自己昨日捡的雕像,找遍了口袋,也没有找到。无奈中,方一笑以为丢了,可惜之余也不在意。
第二日清晨,方一笑就开始去山上为家里捡枯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是与往常不同的是,方一笑每日的饭量突然变的很大,是以前的2倍,力气增大些,别的倒与以常一样。
随着季节的变换,炎热的夏季渐渐过去,天气涿渐变的凉爽起来。也到了方一笑去古秀才哪儿继续读书的日子。在这个小村庄,读书人都很少,何况秀才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在三年前一个寒冷的冬日,方一笑父亲在村口遇到一位正在蹒跚赶路,身材瘦小的老人,经过攀谈,这位老人自称姓古,是一名秀才,以前一直在外以教书为生,现在年老体弱,想落叶归相好。于是就雇佣一辆马车带着全部家当想返回家乡度过余生。
走在半路,被一伙匪徒抢走了身上的钱财,只有书籍还在身上。没有办法,只好步行回家,但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方一笑的父亲就邀请他在光明山村住下来,平常教几个适龄的孩子读书,孩子的父母给些钱财。
“赵钱孙李,周五郑王……”孩子们摇头晃脑,一字一背,朗朗上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放了学,一哄而散的孩子们抢着奔跑着回了家。因为方一笑的父亲与古秀才最早相识,古秀才就对方一笑有种特别的感情,对他较为照顾,读书要求尚严。每逢放学,方一笑也去古秀才家里帮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老师,今天讲的诗是一位诗人写的《望岳》,上面写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里面的泰山比我们村后的大山还要大吗?它在哪里呢?我们可以登上去看看吗?”方一笑一边整理古秀才院子里的柴,一边问古秀才。
“这个,泰山我也没有去过,它很大,很雄伟,据说有“天下第一山”之称,据说在很远的地方,我最远也只是去过咱们郡县,等你长大了,出去走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古秀才一边咳嗽一边怜惜的看着方一笑
“哦”,方一笑憧憬的,回答了一声。“山外到底有什么呢,外面是什么样子呢”
上学,读书,去古秀才干活,然后回家。就这么三点一线,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了。在田地里的粮食收回家后,天气也渐渐的变凉了,村庄的村民就要集合起来去山外用粮食去换白菜了。
要知道,夏天还好,各种作物正是生长的时候,村民们有菜可以吃。冬天了,村民们也需要吃菜,但大山里的土地,水不多,只能靠天吃饭,种菜要需要大量的水,村民们哪能大量种菜呢。只好在每一年的秋季末,村民们把田地的粮食收拾到家里后就集合起来,在约好的时间,一起赶着马车去,然后把换回的白菜放在地窖存储,备用冬季吃。
这天,放了学,方一笑仍然去了古秀才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干完活,古秀才笑着对方一笑说:“休息一会吧,你过来,我和你聊会吧。”。
“虽然你还小。你对你的将来有什么想法吗?”这几天常年咳嗽的古秀才不见怎么咳嗽了,平日消瘦的脸颊也有了红润。
“嗯,我不知道,但我很想去外面,看看山外是什么样子。”方一笑老实的说。
“哦,我以前在县城给一位姓蔡的员外的孩子教过书,我写了一封推荐信,我记的他还有一个孩子,他年龄和你相差不多,现在正是读书时,我推荐你去给他当伴读吧”古秀才微笑的举着手里的信。
“啊?!我在您这儿也能学习啊,我走了,您呢?谁来帮您干活呢?”方一笑疑惑的问道。
“没事,我这咳嗽是老毛病,而且你不见的我这几天越来越精神了吗?”古秀才指着自己红润的脸颊。
“啊……”方一笑半信半疑。
“你去外面虽然是伴读,但外面有学问老师也多,你也能认识各种贵人,你机会也多!”
“嗯,哪我回家和父母商量商量。”方一笑沉默了。
回了家,吃晚饭的时候,方一笑把古秀才说的事提了出来。父亲抽着旱烟,一阵沉默,母亲眼里含着泪花,委婉的和父亲说“还是不要让他出去了,他在我们眼下,我们也放心。他自己出门在外,有个磕磕碰碰,我们也不知道,谁来照顾他啊,何况他现在还是个孩子。”
“你为什么想着出去啊?在家里,我和父亲把地收拾好,你好好读书就行了。”
“读书?哥,这儿的读书叫读书吗?也就认识几个字,这还是古秀才来了咱们村,我们才可以读书,以前大家哪有读书人啊?咱家条件也不富裕,你早应该成家了,现在连个说亲的也没有,而且我也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你怎么知道这些?”兄长有些惊愕的问道,然后又自我解释道“读书人就是不一样啊。”
“外面很好吗?”六岁的小妹天真的问着。
“你还是个孩子,你自己怎么去郡县?而且你即使有老师的推荐信,人家也不一定收留你,如果不收留你,到时候你怎么办?去哪吃饭啊?”母亲焦急的问道。
“行了,先吃饭吧,一笑的事,我和你妈再商量商量。”父亲一锤定音。
夜深了,迷糊中,方一笑听见隐隐约约的谈话声。
“大娃早应该成亲了,咱家的条件这样,也没有人给大娃说亲……”这是父亲的声音。
“我不同意,我成亲的事我自己解决……”这是大娃的声音。
“孩子还小,让他长大再看看吧……”母亲迟疑的说着。
“我也不想让一笑离开,但现在你也看到了,他的饭量现在比一个大人吃的还大,咱家又穷,别人一看咱们家三个儿子,也不敢来说亲。他是我的孩子,我也心疼,但孩子既然愿意出外面看看,就由他去吧,说不准,还能有些出息,回来帮帮我们,要不然就眼睁睁的看着孩子长大,种地,娶亲,一辈子就这样过吗?”
“他还是个孩子,去哪么远的地方,怎么去啊?”
“其实关于他外出求学这个事,古秀才前几天就和我说过。过几天我们不是要去乡亭(相当于现在一个乡镇)换白菜吗,能带上他。去了乡亭,古秀才告诉我在乡亭东有个镖局,让人家把他捎去郡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城)……”
“古秀才,来了我们村也才三年多,这个人说话能靠住吗?”
“瞎说什么呢?古秀才是个读书人,一年来哪么用心教一笑,他能说话有假吗?而且他……唉”
“他怎么了?”
“没事,睡吧!”
听到父母和兄长上炕声音,方一笑赶忙闭了眼,假装熟睡,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就睡着了……
阴历九月十七,正是立冬的时候,宜:祭祀祈福出行安香移徙会亲友……,
在这个方一笑永不敢忘的日子,在母亲的泪水中,在兄长鼓励和妹妹天真笑容中,和父亲坐在驴车上,还有村里叔叔伯伯一起向乡亭走去。
“一笑这是也去乡亭啊?”一个同村的叔叔问方一笑的父亲。
“嗯,带他去转转,哪儿有我们亲戚,让他去玩几天。”带着一些狡猾,父亲不愿意说实话。
到了乡亭,换完白菜,大家都坐在一个避风暖和的地方,吃着自带的干粮。父亲顾不得吃干粮,就匆忙的带着四处感到好奇的方一笑一路向路人打听路的方向,向古秀才所说的乡亭东走去。
走到一处街道,街上人来人往,卖油条的,卖梨的,卖布的……四处的叫卖声彼起处伏。一处很显眼的门面,正门上面悬挂有一幅匾额。上面书写四个黑色大字“威远镖局”,屋顶插着一面“镖局”的旗帜,在肆意的西北中猎猎作响,门口站有一位穿着黑色衣服的胖子,衣服胸前是两排疙瘩扣,双手带有一对黑色护腕,他懒洋洋的半依在门框上。
看到方一笑和他的父亲,他双眼一亮,忙上前,嘴里一边喊着“有生意了,有生意了。”一边把方一笑和他的父亲带到里屋。
方一笑的父亲带着讨好的笑容,谦卑的说明来意。
“原来不压镖啊?嗯,就是捎带一个人去郡县?”里屋的一个身材瘦小的好像帐房先生有点不肖说着。
“嗯,嗯,您看需要多少钱啊”
帐房先生有点想推辞,刚才哪个在半依在门框上哪位汉子忙上前,与帐户先生一阵耳语,隐约中,“咱们分号开了快四年了,生意一直景气,算上前天接的镖,今年这才是第二单生意,到时候把这个孩子捎上,正好顺路,还能挣点钱……”
“好吧,一两银子!”帐户先生不耐烦的回答。
“啊,一两银子?!”方一笑父亲大吃一惊。要知道,他家一年辛苦收入,才是十两银子。(按网友推断,一两银子清代相当于现在的200来元,在唐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000来元。引自:“红楼梦中:刘姥姥算螃蟹账的时候说‘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去不去啊?不去算了”帐户先生不愿意了。
“去,去,我们去。”方一笑父亲急忙的说着,并讨好的笑着。
望着父亲哪充满皱纹的脸和弯着的腰,听着父亲哪有些唯唯诺诺的话,方一笑刚来乡亭的新鲜感早没了,鼻子一酸,两行热泪就快要流了下来。
写好镖单,方一笑的父亲又把方一笑拉到门外没人的地方,又给他兜里单独塞了500个铜钱,不放心的叮咛他几句,“出门在外,要勤劳,咱是庄稼人,实在一点,不要怕苦,怕累,别人不做的咱做,别人不干的咱干,不要欺负人。”叮嘱完,沉默了一会儿,他又对方一笑说“如果外面不好,就回家来,咱家永远是你的依靠。”
方一笑忍住快要流畅下来的眼泪,哽咽的回答“知道了。”其实他知道,这次自己独自外出,就花了家里一年的半成收入。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挥手让他快进屋去,等方一笑进了屋后,才转身走了。
方一笑默默斩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泪水再也忍不住,无声的流了下来,父母爱是儿女们永远报答不完的。父亲,母亲,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