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浩如烟生活费的唐诗中,这首短诗是十分别致的,为历代的人们所称赏。四句话,已短到不宜再短了。陈子昂是脱口而出唱出了积压于心头的深沉的现实感与历史感。从他那抑郁不得志的政治生涯所产生的情感的审美反思中,我们不难体谅他那一种超然于一般封建士大夫对个人仕途的坎坷和理想的失落而产生的愤懑情绪,所吐露的对人生命运、社稷兴衰的由衷的思考。这大约是盛唐诗歌所特有的那种恢宏气魄、耐人寻味的由来吧。
艺术家有权审视一切,尽管可能缺少某种敏脱的目光和做出准确的判断。那么,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往前看“不见古人”,往后看“不见来者”,孤独陪伴着他,冷漠陪伴着他,空虚也陪伴着他。他又想起什么呢?天地悠悠、乾坤浩浩,个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如此的孤独,如此的无助。在政治风浪中,他仅仅是一叶难以把握的小舟,想冲破狂涛,划向彼岸,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如今,登临瞩目,古人不见,今人难约,天高地阔就是找不到知音,找不到理解他、同情他的人,也找不到一处可以安身立命脉的港湾。他失望了,悲痛了,怎能不流下伤感的热泪?
艺术家各有命运不同。诗歌作品总是伴随着对直观中的各种事物的感情物质世界的反思,融进对个人命运、家国兴衰的认知、感受和体验。一个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家,就是善于通过审美反思从事物的感性形式中去发现精神,开拓境界、肯定自我。如果一们艺术家只能从他的情感中发泄一些仅仅属于个人的琐屑、平庸、无意义的东西,那么他的作品绝不会有太大的价值。这一点是肯定的。
陈子昂的孤独感,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理解了他,而且却在登台四顾中,深感时间、空间乃至世间,都是这般的不可触摸、难以掌握。这种对“前后上下”所产生的失落情绪是那时众多有才气的诗人所共有的。所不同的是,陈子昂的心声却以最独特、最深沉的旋律震憾着读者的心。
这首短诗谈不上格律的完美。似乎是一气呵成,又不加雕琢。为诗者都有一种体会,如果为斟字酌句,总想把韵脚、平仄弄得很完妥,找不到一点瑕疵,那么经过如此“精加工”的东西,往往不见得都是精品。相反地,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直抒胸臆的诗作,却掷地有声、震今铄古。陈子昂这首短诗,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以特殊的方式,创作了特具魅力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