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是中国古代先哲的谆谆教诲,它告诫世间众生应该以平静、良好的心境来对待多变的世界。与其说是方法论,不如视之为世界观更为贴切。
曾有一个学哲学的朋友,当他还是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虽然很挤,但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怪拥挤的,你就一点不觉得烦吗?”他说:“朋友住在一起,一可以相互照应,二可以交流思想,三可以交通感情,高兴还来不及呢?有什么可烦的。”
过了一段时间,住在一起的朋友都先后成家而搬了出去,只剩下学哲学的朋友孤单地住在那房子里,但他仍然感到非常的快乐。有人又问他:“朋友都搬走了,你一个人形影相随,有什么好高兴的?”他居然说:“不懂享受寂寞的人,他的思想永远无法达到理性的升华;何况一个人住,可以思考很多问题,可以探索很多问题,也可以总结很多问题。更妙的是:可以看很多书,每一本书都是一个老师,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随时可以向他们请教,你难道不觉得高兴吗?”
几年后,这位学哲学的朋友也成了家,搬进了七层高的大楼里,他的家在最底屋。底屋是这栋楼里最差的,既不卫生,又不安静。可他却乐呵呵地说:“你不知道一楼有多妙啊!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很方便,朋友来访也很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这些乐趣,真是好的无法说完。”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学哲学的朋友把底楼让给家里有一位偏瘫老人的同事而搬到了七层,他仍然总是快快乐乐的。有人问他:“先生,住七楼有什么好处呢?”他说:“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作不伤害眼睛;没有人在头顶上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有利于休息。”
西方先哲柏拉图说过:“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这同东方的“随遇而安”不是殊途同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