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把中华儿女称为“龙的传人”。那么,到底龙是什么样子呢?
实际上,真的活的龙谁也没有见过,所以也概括不了它的具体形象。传说中龙是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这给它的存在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专家和学者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初步揭开了中华民族龙的崇拜之谜:龙是古老的炎黄子孙的“图腾”。
“图腾”是印地安证toten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亲族的关系。于是这种动物或植物就被该氏族视作象征或保护者,这就是图腾。如:身如鹰、头似鸽的“津巴布韦鸟”,就是非洲津巴布韦的图腾。
在考古工作者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了龙作为我国古代先民图腾的佐证: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有陶壶龙纹;
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出土了墨绿色的工艺品玉龙……
大量的实物证明:龙的崇拜在我国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那么,龙到底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无的神灵呢?它又是由何种动物想像出来的呢?
有专家认为:龙是由鱼或蛇深演化而来的。
最原始龙的形象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它的造型与后世的龙雏形相似,是蛇身鱼形,是仰韶文化居民的图腾形象。在山西襄汾夏墟遗址也曾发现与半坡相似的龙纹。
据此,有的学者指出,后世的龙的形象,基本上由半坡长鱼纹演变来的。从半坡到夏墟的原始龙纹来看,最早的龙应该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蛇状的长鱼。夏人和仰韶文化古人为何把它作为图腾族徽呢?可能是他们常面临洪水灾害,企望人类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自由地生活,于是就把龙鱼当成民族的保护神来崇拜。
最近,更有学者认为,“龙”在古代确实存在,只不过它不叫龙,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神奇罢了。它是一种巨型,如头、眼、项、腹、鳞、爪、掌等都与“龙”相似。它的寿命很长,可以达数万年以上。有些鳄类动物天生就有一些奇异的功能,如能敏锐地感受大自然气压的变化预知晴雨。每当下雨之前,常引吭怒吼,其声如雷。古代先民无法解释此种现象,远古人类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和种种野兽打交道,从没见过蛟鳄这种最神秘、最具威胁性的动物,因而恐惧它,崇拜它,把它看作是地神、水神和战神。再由此逐渐演化为“龙”,使其更加神奇,更加怪异。
据说,以蛟鳄为图腾的,还有古代巴比化、印度和玛雅文化的先民。
中国古代有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那么这九子到底是何模样呢?
1、螭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层脊上,用以防炎。
2、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钮。
3、赑屃:样子象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4、狴犴:像老虎,有威力,因而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胁罪犯。
5、饕餮:平生贪吃,所以把它装饰在盛装食物的器皿上。
6、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上。
7、椒图:样子像螺蚌,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8、睚眦: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9、虫八蝮:平时喜欢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柱、桥洞和桥栏等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