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才与用才,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门需要认真考究的学问。
人才蕴存于群众之中。有的处于萌芽状态或处于含苞欲放状态,是一种“潜才”;有的则处于才华显露,大展宏图状态。领导者一方面要积极发现潜才,扶持培养,促其尽快成长起来;另一方面要把才华显露的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让人尽其才。三国时期刘备为了求贤三顾茅庐,请年仅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当时只不过是一个“躬耕陇亩”的布衣,但被刘备重用,破格提拔,创造出不朽的功绩,盛名千古。再例,王亚南同志将一个不合格证的中学教师陈景润调到厦门大学,专攻数学,使他后来在教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明星。
人无完人,才也不可能是全才。所谓用才,实质上是用其一技之长。当前,选拔人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注意研究人的特点,择其长者而用之。选取才在于用才,用才如器,这个比喻十分恰当。重用人才就其基本的意义来说,是将那些德国才兼备的人选派到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使其有用武之地。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道《杂兴》诗:
“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水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重用人才的规律和原则。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而百事兴。”也是讲的这个道理。
俗话说:“人口上百,形形色色。”在人才构成的群体中,各色人才皆有,根据其行为特征大致可分为“内导型”、“他导型”和“协调型”。“内导型”属于开拓型。这类人比较注重本身的内在价值,对自己认识深刻,也较看重自己,期望自己成为组织成员一们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深索,思想活跃,眼光敏锐,有创见、有魄力,能打开局面,并在实践工作中证实自己的能力。这类人才应尽量安排做领导组织工作,但一个单位中也不能放多了,否则各有主见,便容易各行其道。“他导型”属于执行型。这类人表现为顺势行下,以执行为大职,或者完全是屈服行为,属于十足的角色接受者。在人的群体组织中,他能做到对上级毕恭毕敬,自己却缺乏主见,只能完成他人所指派的任务,但很容易得到上级的常识。然而一个单位中这样的人多了,不容易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只可停滞不前。“协调型”具有“内导型”和“他导型”的共同特点。这类人善于处理人事关系,协调矛盾,能创造良好气氛。但一个单位都是协调型干部也不利于开创新局面。在当前,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只重视“他导型”而轻视甚至歧视“内导型”。在使用和提拔干部上,喜好俯首听命,重感情和印象,谁说好谁就好,谁说不好就不好,如一些钻研业务马虎,巴结领导认真,结果被视为“有活动能力、有实际水平”而加以奖赏和重用。而对那些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有独特见解的干部,领导则只在工作中使用,而政治上和生活上甚少关心或不予关心。
更有甚者,总是担心别人会超越自己,更谈不上有用人的雅量和让贤的胆识。有一幅温画,画的是武大郎开店,他只愿聘用比他矮的人,否则便拒之门外。实在很有讽刺意义。由此观之,作为领导者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法、容才之量、育才之职、护才之胆、举才之德。
用人之意,贵在交心知心,激励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是领导科学化的内容之一。当今鼓励所属,一是要注意用人公正、不可偏心,应该保持“全方位关系”和“近距离”接触,切忌培植“亲信”,排斥“异己”。对于工作“尖子”,领导出于爱才之心,接触较多甚至有所宠爱,这是不难理解的,但应注意“亲者疏、疏者亲”,奖罚分明,一视同仁,而不应该超越规格对某人给予特殊的待遇;二是以诚相待,暖心知心,领导者要摸准知识分子的思想脉博,结成知己,宽容以共,信任和重用同步进行,以实现“士为知己者用”。
当今我们所从事的“四化”伟业,更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作,需要千千万万多种多样的人才, 这就需要领导者眼界开阔、胸怀博大,善于认识和珍惜各类人才的价值,在使用中科学地加以排列组合,把各种人才结合在四化建设宏伟事业的一个总的乐队中,才能奏出和谐、动听、激励人们前进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