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见到秦王就大叫:“灭赵的机会终于来了!”
秦王不明白,就说:“能打败赵国就算不错了,灭赵?谈何容易啊!”
范雎自信地说:“还没来秦国之前,我就开始思考当今天下形势。秦国要统一天下,就得打败赵国,要打败赵国,必要条件是赵国没有赵惠文王,没有赵惠文王,蔺相如、廉颇等人就是摆设,这一点上天已经让秦国如愿了。”
“然而,在我眼里,最可怕的对手不是蔺相如、廉颇,而是是赵奢。当年阏与一战,他让秦军闻风丧胆,就连白起至今也还走不出那次兵败的阴影。大王几回让他统兵伐赵他都推脱有病不肯带兵,就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赵军。他也并非害怕赵军,而是失败的阴影压得他抬不起头来,他虚荣心太强,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范雎继续说。
秦昭王对他的分析很赞同。
范雎又说道:“我刚刚得到亲信从赵国传来的消息,赵奢几天前在邯郸病逝了。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上天刚带走了赵惠文王,现在又带走了赵奢,看来,天意要秦国成功啊!”
秦昭王望着范雎,不由得开始对此人的手段感到有些害怕。
可范雎还是得意地说:“大王有所不知,几年前我就安置了一个亲信在赵奢的家中做下人,我给了他很多好处,只要他把赵奢家的大小事务一一密报给我即可。只有这样,我才能找到赵奢的弱点,然后布织一张天大的网,把赵国一网打尽。”
秦王对范雎的心计更加害怕了,打败赵国当然很好,可这么一个人留在身边,保不定哪天他就会用更狠毒的招式来对付自己。
范雎难抑兴奋地说:“我曾经说过,只要大王相信我,在有生之年,我要为大王完成两个心愿。第一个心愿是让大王主政秦国,我完成了。第二个心愿是打败赵国,我想,很快就能完成。”
秦昭王怕自己的脸色被范雎察觉,就转喜而问:“看来,你已经胸有成竹了!你那张天大的网可织成了?”
范雎得意地说:“秦国要打败赵国,非白起带兵不可!”
秦王说:“现在的白起整日酗酒沉沦,醉生梦死,已经不是秦国的不败神话了。要他带兵,难啊!就算强令他出兵,可他这种状态,我也不放心把军队交给他。”
范雎笑道:“听说赵奢有一子名叫赵括,自幼熟读兵书,钻研阵法,每每遇三五朋友,或见达官贵人,总要夸夸其谈,自负用兵打仗天下第一。”
“赵国曾有传闻,其父赵奢每每问难于他,他都一一破解,其见识非比寻常。然亲信报与我说,此人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徒有虚名罢了。”范雎说。
“我在赵国的亲信曾观察过平日里赵奢对赵括的评价,更有幸听得赵奢临死前的话,大意是说,其父认为赵括无带兵打仗之能,并叮嘱妻子,在他死后,务必要阻止赵括带兵。常言说知子莫若父,我相信赵括此人定无大才,只是浪得虚名罢了。”范雎说。
秦王不解范雎谈赵括的用意,就问:“这跟让白起出兵有关联吗?跟打败赵国有关系吗?”
范雎冷笑道:“大大的有关!”
秦王听他解释说:“赵奢一死,白起心中的阴影也就随之去了大半。但他对赵奢的仇恨却不会减少,如果我能用计让赵括带兵,再劝白起杀赵括报仇,白起定会重新振作起来的。能不能打败赵国,关键就在于,能不能让赵括带兵,能不能让白起为将。”
秦王问:“你真有把握?”
范雎无比自信地说:“就请大王等着看好戏吧!”
秦王按照范雎的计谋,将计划一步步付诸于实践。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秦军攻打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这使得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交通被切断。上党郡太守冯亭见与韩国失去联系,上党郡无以自保,就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这看似毫无意义的攻击,实际上却是秦、赵长平决战的导火索。
无疑,点燃这根导火索的人正是在背后全盘操纵的范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于赵国来说,既然太守冯亭已经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那么上党这片神圣的领土理应是赵国的,一切诸侯包括秦国都不得侵犯。
对秦国来说,上党原本就是韩国的领土,虽然这冯亭背叛韩国投降赵国,但这土地理应还是韩国的,这韩国的土地,也就是我秦国的土地,其他诸侯不得拥有。
中国人自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凡事都讲究师出有名,其实这也是一种以理服人的表现。
在战争中来看,师出有名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忽悠,忽悠自己的士兵去拼命,忽悠旁观者比如老百姓站在自己这边,忽悠对方的士兵不要拼命。
战争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由心志和精神控制的,所以自古以来兵法的最高境界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秦国的阴谋从公元前262年开始酝酿,到前260年,经过两的时间,秦、赵两国军队正式刀兵相见了。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时任左庶长的王龁率军攻打韩国,夺取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并投降赵国。
秦国此时没有命白起为将,恐怕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白起托病不愿出战,范雎顺势就让他休息,等布好了网,关键时刻启用他,以杀赵军一个出其不意。再者,白起不统兵,可以给赵国一个错觉,让赵军以为秦军没有一个勇猛的主将,一定很好欺负。
看来范雎真的对赵奢的心计研究得很透,他这是要以彼之道还施彼儿子之身了。
果然,秦军的示弱,范雎的心计,最后尽赚得赵国几乎所有的军队来到了长平送死。
赵国听说秦国进攻韩国的上党,不,现在应该是赵国的上党了,于是派廉颇为将,统赵国近一半的兵力约三十万来到长平屯兵,去接应从上党来投奔赵国的百姓。
秦国想,我秦国的百姓逃到了你赵国去,你赵国不仅不阻拦,居然还派兵迎接,这不是跟秦国作对吗?
秦国就找了这个借口,叫王龁出兵攻打赵国。
赵国派将领廉颇率军还击秦军。
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战。
其实这就是大战前的摩擦,你找我的毛病,我挑你的骨头,总之都是找茬、找借口。
战事日益扩大。
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座城堡,抓获四名尉官。
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
秦军实施攻坚战,俘虏赵军两名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
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坚守不出。
说到这里,我是横竖想不通。
是不是廉颇真的老了,还是秦军太厉害了,居然才交兵几回,赵国就损失了六名尉官,还被秦军斩杀了一个副将。
廉颇后来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我可以理解。
他在想,秦国的大将白起没有在军中,这有点不对劲,赵军不能被一个小小的王龁纠缠着抽不开身。万一两军正打得火热时,白起不小心从某个地方杀到赵军背后,或者白起率另外的秦军去攻打赵国的其它城市,那就麻烦了。
都说廉颇勇猛无敌,更能带兵打仗,怎么就输了好几回,连自己的副将都被杀了呢?
之前,不给他兵权,可以说是赵王冷落他,现在让他做了统帅,也没有哪个奸佞小人掣肘,怎么就躲起来了呢?他应该漂漂亮亮地露一回脸,长长赵军的威风才是。
或许这也正是赵孝成王想不通的地方。
一旦想不通就会胡思乱想,一旦胡思乱想就会失去理智,一旦失去理智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特别在别人的蛊惑下)这就是人之常情。
所以,这廉颇被赵括替换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都能看到赵军出现的问题,那范雎应该更能看到才对。
范雎找了一个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万珠贿赂赵王左右亲近之人。
这赵孝成王新立,身边自然跟着一些死党,他谁都不信,却百分百地信任这些小人。
凡是无能的国君都只会相信身边的小人。
因为他们没有本事去识别忠良、大才,总是觉得天天跟自己混的这些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也是最忠于自己的。
赵王身边的小人拿了那千金万珠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做事,于是就找机会做了一回只赚不赔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