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的都江堰工程来看,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
分水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CD平原的千里农田。
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CD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
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洗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
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占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阀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
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阀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
都江堰中的两条主干渠,一条由永康过新繁入CD,称为外江,一条由永康过郫入CD,称为内江。
这两条主干渠沟通了CD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道网。
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
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CD平原。
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
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
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
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
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公元前280年至前270年的战国,是秦国和赵国逐渐崛起的时代,同时也是其余五国逐渐衰弱的时代。
此后的二十年,赵国和秦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直到长平之战后,这种格局才被打破。
长平之战,最终决定了谁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燕国在燕昭王统治的后十年步入了黄金时期,自从燕昭王死,乐毅离开燕国,燕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公元前272年,燕惠文王被杀,燕武成王即位,燕国越发不可收拾。
齐国被乐毅攻灭后,虽然在田单的努力下得以复国,但在位的齐襄王不是一个明君,因此也无多大起色。
楚国自屈原被流放,白起攻破郢都,楚顷襄王退守陈城建国,从此就再没有雄起过。
韩、魏两国,近几十年来,不是挨打就是合伙去攻打其它诸侯,但几乎没有一回打得像样的。每次都是轻易出兵、草率行事,结果都差不多,不是损兵折将,就是失地陷邑。
韩国走到今天是情理中的事,但魏国实在不该。魏国本是一个盛产人才的国家,可怜没有一个明主,竟养了一帮奸佞小人,大才总是被这些昏君奸臣赶到了其它国家。
如果把魏国和韩国比作两个人,那他们就是那种恃强凌弱,见利忘义,没有骨气,不思图变,不取教训的小人,像这样的国家最终不亡国才是怪事。
纵观历史,一个国家要想兴盛,必须有明主贤臣和好的体制,反之,君不贤,臣无能,奸臣当道,大才被诛,这样的国家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走向灭亡。
所以说国家当以人为本,有了人就会有一切。
秦国自商鞅后开始崛起,后又得张仪治理,司马错和白起攻夺,这才越发地强大起来。
而此时的赵国,文有平原君赵胜、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奢,甚至乐毅,再有赵惠文王的英明雄才,想不强大都不行了。
究其秦国和赵国强大的原因,一句话,就是他们的国王能识大才,能用大才,能信大才。
可以说,此后二十年的中华大地,就是秦国和赵国角逐的战场,其它五国都是配角和小丑。
赵国的崛起是有原因的,这是一个少有的典型,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国家。
可能说起战国时期的赵国,人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和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赞赏有加,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即赵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这一代名将贤相。
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最有作为的国君,他任用平原君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军事上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以壮大赵国的版图。
可以说,赵惠文王是一个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又雄才大略、明辨是非的战国时期一位贤明的君主。
从大局方面来看,他比赵武灵王更知轻重,他比秦昭王更有魄力和手段,他又和燕昭王一样知人善任、求贤若渴,他不像齐愍王骄狂自大,也不像楚怀王心志不坚、信念轻浮。
所以,单凭这些,他就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使赵国强大,与秦一分高下。使得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成为东方诸侯中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
下面我们来看看,秦国和赵国这些年的战事。
从下面的秦国年代纪事表可以看出,秦国这些年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前277年,秦国攻打楚地置黔中郡。
前276年,秦武安君白起攻打魏国,陷两城。
前275年,魏国割温城8城与秦国。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韩遣大将暴鸢救魏。魏冉大破韩国援军,斩首4万,围魏国首都大梁。
前274年,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陷4城,斩首4万。
前273年,魏、赵联军攻韩华阳,秦救韩,败魏军于华阳城下,斩首13万,魏割南阳与秦求和。
再来看赵国的年代纪事表,看看赵国这几年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前276年,廉颇再次伐齐,攻陷九城。
前275年,廉颇攻魏,陷防陵。
前271年,蔺相如率军攻打齐国,攻至齐国的平邑后撤军。
从上面的秦、赵战事表可以看出,战国时代,要想强大就得让别人变得弱小,自己的强大是建立在别人弱小的基础上的。
如果不想被别人吃掉,你就得先把别人吃掉,弱肉强食是战国时代国家之间的生存法则。
这就好比7个人分一块饼干。
齐国在田单的治理下,虽不及齐愍王在位时期,但除了秦、赵外,也算是诸侯中的强者了。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圉继位,是为魏安釐王。
魏安釐(xī)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国君,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在位。
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为牵制孟尝君田文,封其异母同胞弟公子魏无忌(魏昭王的小儿子)为信陵(今HN宁陵)君。
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当时任魏相)举荐芒卯为主帅,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芒卯战败而逃,田文因此失势,他的许多门客也趁机转投奔魏无忌门下。
魏安釐王继位后,屡遭秦国打击,为了反抗秦国,他把求援的目光投向了刚刚复兴的齐国。
魏安釐王见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就想和齐国修好,共同抵抗秦国。
再者,魏国当年和五国联军一起伐齐,还趁机攻取了齐国占有的原宋国的土地,现在见齐国强大起来,就害怕齐国来报仇,于是就派遣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议和修好。
当时和须贾随行的还有一个下人,他的名字叫范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