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雎当时问:“莫非你要我将楚国的传世之宝献给赵国!”
屈原点头:“正是如此!楚国的和氏璧天下无双,价值连城,献给赵王,他肯定会高兴的!”
昭雎觉得不妥,说:“就算赵王收下宝玉,要是出尔反尔,不与楚国结盟,你又能如何?”
屈原说:“只要你把和氏璧献给赵国,我自有妙计让秦国攻打赵国,只要秦赵开战,楚国就可保平安了!”
昭雎摇头说:“此计虽好,可是,我上哪里去找和氏璧!这和氏璧只是一个传说,不知真假!
当年,上柱国昭阳在楚魏襄陵之战中大败魏军,怀王为了表彰昭阳的功绩,把传国之宝和氏璧奖给了他。后来,在庆功宴上,昭阳把和氏璧轮流给众人看,看着看着就不见了。
当时张仪也在场,所有的人都说是张仪拿了,为此,张仪为此险些丢了命。之后,再没人知道和氏璧的下落。”
屈原却说:“表面看来确实如此!事实上,天下人知道的和氏璧只不过是当年文王命玉工剖开来看真伪的璞玉上的一角。
既是稀世珍宝,粉沫亦值千金,文王不忍舍弃,就请能工巧匠卞和将切下的那一角打磨成璧,为了表卞和之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和氏璧。
而那块璞玉被珍藏了下来,但是,随着年代的久远,现今竟无人知其下落。
这个秘密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偶尔听祖父说起的,消息应该可靠。”
昭雎却说:“就算传闻不假,如今又哪里去找那块璞玉,恐怕就连那一小块丢失的和氏璧都无从寻找了!”
屈原摇头笑道:“和氏璧乃楚国的镇国之宝,岂能真的给人!只需找一块上好的玉石,请良工匠人打造得天下独一无二就可以了!”
昭雎大惊:“这能行吗?”
屈原坚决说:“能!卞和的璞玉是稀世珍宝吧!可没人能看得出它是宝,所以卞和才会被砍去双脚!因为,那璞玉一无华丽的外表,再无高远的名声,所以没人认为它是宝物。
现在,和氏璧天下闻名,无人不想一睹其玉容,无人不想把它占为己有,再加上和氏璧已失,更无人能知道其真假,只要是楚国送去的,谁都相信它就是和氏璧。”
昭雎听了,不得不佩服屈原的才学和见识。
于是答应他,不日就去见楚顷襄王,请求带和氏璧入赵联盟的事宜。
数月后,在秦国都城咸阳大街上,有一个神仙模样的算命先生,边走边唱道:
周有砥厄兮,宋有结绿
梁有悬愁兮,皆不如楚之和璞
得和璞者兮天下一统
璞之入赵兮何以传世
天意于秦兮秦之不察
呜呼哀哉兮
呜呼哀哉
此人正是屈原。
歌曲的大体意思,是要让秦昭王知道,秦国将是那唯一能一统天下的国家,要一统天下就得有和氏璧作为传国之宝,而此时楚国的和氏璧已经在赵国去了,他为秦国的命运感到悲哀。
歌谣不日传到秦昭王的耳朵里,有巧言令色的文官牵强附会的就把歌谣的意思硬是理解成了如屈原所想的一样。
他们的目的只想在君王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能,顺便借这种风言风语恭维一下秦王,或许还能得到很多好处。
自张仪吹捧秦国是将来一统天下的国家后,那秦国的君王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的教育,认为秦国就是那能一统天下的主,所以,秦昭王理所当然的会相信这些虚伪的话。
那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兴奋不已,不论黑夜还是白天都要沐浴斋戒,焚香化纸,捧着那楚国送来的和氏璧观摩,以达废寝忘食的地步。
这时,下人送来一封书信,说是秦昭王派人送来的,赵何觉得不是好兆头,才战战惊惊的打开一看,原文如下:我听说你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我打算用十五座城邑跟你交换!
赵王看完,手脚抖得不行,急忙把和氏璧小心地藏起来,生怕手不听使唤,把璧打碎了。
一连几天,赵王寝食难安,行坐不是,要想把这事保密不说,又怕秦昭王出兵,如果说出去,又舍不得和氏璧,左思右想后,才决定找几个亲信商议。
赵王唤来大将军廉颇和几位亲信大臣。
廉颇SX太原人,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与李牧、王翦、白起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赵惠文王将秦王的书信给众人看了,然后说:“真是奇怪,我才刚刚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怎么就知道了,嘴上说是拿十五座城换,可他分明就是要抢。就算我把和氏璧给他,秦国也不会把城邑给我。再说了,这天下至宝,我怎会稀罕他的十五城。可是,如果我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廉颇听了,大怒道:“岂有此理,这秦国欺人太甚!要打就打,谁怕他个鸟!”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有个门客叫蔺相如,不仅胆识过人,有勇有谋,而且忠义爱国,不妨问问他。”
赵王问:“何以见得?”
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后来蔺相如阻止我说:‘您凭什么认为燕王会收容您呢?’我告诉他,我曾跟从大王在我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我就凭这个知道他了,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却对我说:‘因为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伏斧请罪,这样也许还能有所转机。’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赵王把经过都说了,然后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蔺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如果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如果秦国不给城邑,那就是秦国理亏。相比而言,宁可先答应秦国,然后见机行事。”
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
蔺相如说:“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如果秦王信守承诺,我就把璧交给秦国;如果秦国言而无信,我定誓死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相如捧璧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群臣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玉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
我却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
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
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负责管理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他就对秦王说: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之礼,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乔装打扮,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