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9年的一天,已过八十高龄的孟子拄着藜杖在弟子的搀扶下走在一条乡间的小路上。
关于孟子的生平事迹,难以追究,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华夏族(汉族),邹(今SD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孟子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著书立说,即史书上所说的“序(题序)《诗》、《书》,述仲尼(孔子字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关于孟子,他的故事太长,这里只引孟母三迁来感受一下。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居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孟子的一生,都是在希望与失望、绝望与希望的挣扎中度过的。
他劳碌一生,总不得志,但又不甘于平庸,所以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于个人得失来说,孟子是失败的,于国家民族文化来说,他的贡献是莫大的。
但不管曾经多么辉煌与苦痛,也总有消逝的那一天,生命总会结束,结束了就一了百了,孟子也不例外。
时值初冬天气,虽然这天格外晴朗,但远远近近仍是一片肃杀景象。
一轮淡红得惨白的夕阳挂在遥远的天际,远山与天的交际处,是那么的低矮,无力的夕阳慢慢的向山后沉下,想尽力地多看看这大好的人世间。
乡村暮晚的田野,冷风习习,仅有的几片树叶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看着就要随风而去。
稀稀落落的大树脱去了昔日的盛装,只留下一身枝干,在清寒光景下显得格外地乌黑发亮,越发地有干劲。大树间乌鸦群集,其声惨破,唯独树枝上的乌巢异常地壮观。
此时的乡村,已没有了盛夏的繁荣,只有田间的耐寒作物还在苦苦地生长着,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一带,尽是小麦青青,碗豆尖尖,蚕豆嫩嫩,路边的小草几尽泛黄,只有青菜正在生长。
路边偶有几个人家,远处的房屋很是模糊,只见炊烟似有似无地升起,见证了生命的际象。
孟子看到这些,总有来日无多的感慨,遂放声朗读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念到这里,孟子突然停顿了一下,想想之后又自我感叹道:
“想我孟珂一生数十年,南来北往东奔西走,心志苦了,筋骨劳了,体肤饿了,身子空了,可承天下之重任的好事却从未落到我的身上!”
“儿时,母亲为了让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让我学有所成,长大以报效祖国,曾三次迁家,结果我习得一身抱负,修得满腹经纶,依然是百无一用。”
“现在老了,将死之人,心志已没了,除整理得《诗经》、《书经》,写成《孟子》,留得几篇文章给世人外,也怕只有曾经年少轻狂时不知天高地厚地与国君的争论还会让后人记得且引以为笑话了!”
“世人只说我孟珂能文章,可谁知道我志不在此!我欲把仁政推行于天下,可世人尽皆见利忘义,只知道攻城夺地,可谁又是尧、舜、商汤、周武?”
孟子接着又问弟子:“齐宣王没有任用我,梁惠王也笑话我,难道我孟珂真的一无是处?”
弟子回:“老师智谋天下,仁义无双,是无可厚非的治世之能人!可惜生不逢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齐桓、秦穆之时,处在这战乱年代,哪能遂志?非是老师无能,实是世道使然也!”
孟子听了,点头不语,弟子又说:“老师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可有多少国王不享乐?
您劝国王不要享乐,这不是如同杀了他们吗?您劝世人舍生而取义,可有多少人会愿意为了义而不要命?
您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国君的眼里只有自己和国家,民算什么,这可能吗?
您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一个人有权有势之时,他哪会预料得到有一天他需要别人帮助!
您告诫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当一个人年轻力大之时,他怎会懂得尊老爱幼?
您说用兵之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又有多少人能领悟人和的大道!”
孟子听了这些,想想似乎是那么一回事,也就不多言了。
弟子又劝道:“老师的言论是天下至理,然而这个时代只流行兵法,只讲纵横,没人会听老师这一套的!所以,老师不是一无是处,老师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孟子听了弟子的话,似乎大梦初醒,他曾经的那一套看来确实不适合这个时代。
孟子没有再抱怨什么,只是扶着藜杖死死地盯着落下的太阳,在那里,他似乎看到了极乐世界。
公元前289年冬的一个夜晚,一代教育家、思想家——“亚圣”孟子离开了那个不属于他的时代。
公元前288年的一天,齐愍王与苏秦在齐宋边境登高眺望宋国疆土。
这宋国果然是天下肥地,一派沃野千里,无边无际的良田伸到了天的尽头。
二人看了,都赞叹不已。
齐愍王有些不愉道:“孤前年举兵攻宋,可大军还未入宋,韩国和魏国就出兵干涉,害得孤王功亏一篑,最终无功而还。
去年孤再起举国之兵,欲一举拿下宋国,可大军刚出齐境,赵国又派兵横加阻拦,扬言欲起举国之兵与齐共分宋国,孤再三考虑,只好退兵。
孤两次出兵,兴师动众,损兵折将不说,更耗尽无数粮草、军械、钱财,使得齐国上下怨声载道,都说孤不恤国力,劳民伤财。”
苏秦说:“很明显,三晋出兵非是救宋,实欲图宋。”
齐愍王气愤道:“若不是秦、赵、韩、魏从中捣乱,宋国早就是我的腹中之肉了!孤付出那么多,可还是得不到宋国,想来甚是可恨”
苏秦听着齐愍王发牢骚,故装作事不关己的态度。
齐愍王见了,不快道:“你入齐时,扬言不出三年就可把宋国的版图画到齐国的版图上,可至今许久仍是空话一句,又当作何解释。”
苏秦见齐愍王问罪于己,差不多是时候进言了,才说:“苏秦有一计,可让大王唾手可得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