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担任宰相后,觉得百般屈辱,竟不顾尊颜地跑到齐愍王面前叫屈:“大王啊!你让我到秦国为相,如今秦相没坐成,却遭受了莫大的侮辱。这不仅是我田文的耻辱,更是田氏宗族的耻辱,更加是齐国的耻辱啊!”
齐愍王没有说话。
田文即又转哭道:“大王啊!我受点屈辱不要仅,可秦国已经欺侮到大王的头上了,若就这样忍气吞声算了,那以后齐国如何能在诸侯中抬头!”
齐愍王听了这些话,心中怒火难消。
孟尝君又挥泪道:“请大王允许我联合韩、魏一起攻秦。”
齐王点头道:“依你就是,只是,你如何能劝说韩、魏与齐国合纵攻秦。”
田文道:“大王无忧,这事包在我的身上。”
战国时代,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朝秦暮楚,乃是常事,所以,只要有利可图,韩、魏自然会与齐国联手对付秦国。
齐王听了,甚喜,忽又虑道:“齐国连年用兵,虽说常有战胜,然粮草器械不足,此时出兵恐有不便,不如等到秋后再议。”
田文怕夜长梦多,到时齐王又会变心,就力劝道:“东周洛阳是天下最肥沃之地,虽说东周这些年国力不济,然粮食却富足有余。齐国既然无粮,可以向周天子去借粮呀!”
齐愍王觉得有理,随即又问道:“你觉得这次伐秦,成功的可能有多大?”田文回答说:“这个不好说。但现在秦国无良将,赵国又正在对秦施压,此时无疑是伐秦的大好时机。”
齐王喜道:“既如此,便向秦国用兵。”于是唤匡章听命:“即刻点齐兵马,不日攻秦。”匡章领了将令,田文才称心如意地去了。
孟尝君说服齐愍王,就怀着欣喜之情回到了封地薛邑。
三千门客得知孟尝君平安归来,都很高兴。
田文也很高兴地说道:“我已经说服大王出兵伐秦。”门客们听了,尽皆欢喜。
田文稍息道:“不过,还想请各位贤士们为我办两件事,齐兵方可出征。”
众门客眼睁睁的望着他,争先恐后的要立功。田文就把欲向东周借粮和联合韩、魏出兵的事说了,门客们听了,觉得任务艰难,于是激情稍减。
田文又问道:“哪位贤士愿替我去周天子那里借粮?哪位贤士愿出使韩、魏?”门客们有主动请缨的,有黯然不语的,有哗众取宠的,……总之神态不一,各有打算。
苏代见孟尝君欲往东周借粮,当时暗忖:“东周是我的故土,周天子曾对我不薄,我得想个两全之计来阻止他。”
谁都明白,齐国嘴上虽说是借,但借了就不还的,这分明就是抢。
苏代想了许久,然后进言:“我觉得联兵韩、魏和向东周借粮皆为不妥。”田文听了,不悦,问为何。
苏代解释说:“您拿齐国的兵力帮助韩、魏攻打秦国,如果战败,齐国会因此受挫,即使战胜了,也是帮助了韩、魏。韩、魏强大起来后,如果南边没有楚国的忧虑,北边没有秦国的祸患,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攻打齐国了。”
田文冷问道:“这么说来,伐秦是不可行的了?”苏代忙解说道:“我有一计,既不需向东周借兵粮,也可让齐国独享伐秦战果,而且还可兵不血刃而胜。”
田文慌问道:“有这等好事,快快说来!”
苏代说:“您只需命匡章把军队开赴函谷关,打起联兵韩、魏大举伐秦的架势,然后再请周天子送一书给秦昭王,说‘薛公伐秦,意在出口怨气,定不会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势力。只要秦王想办法让楚国把下东国之地割让给齐国,齐国定会退兵。’这样一来,秦昭王必定会就范,而且更会恨韩、魏这两国帮凶。”
田文听后,大喜道:“好。如此,我既雪了耻,也让齐国得到了好处,就这么办了。”
公元前297年,齐国大将匡章率齐、韩、魏三国联军开赴秦境函谷关。
但秦昭王并没有按苏代所想的那样妥协就范,既不割地,也不放楚怀王,而是准备调兵遣将迎战。
战争前后相持了一年多,齐、韩、魏始终没有攻破函谷关。
齐国远道出兵,利在速战,为了打破局面,孟尝君再联合宋、赵合纵攻秦。
之后赵、宋两国也加入到合纵中来,最后终于攻入函谷关。
公元前296年,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兵锋直指咸阳,秦昭王急忙派使者与齐议和。齐相孟尝君听信韩庆之言与秦议和,秦国割地赔款,齐国退兵。
此时正逢燕国攻打中山,齐军趁燕国内部空虚,便回师攻燕,战于权(地名)。燕军大败。
此役后,齐国南破楚、西服秦、北败燕,威震天下,匡章之功不可没也。
公元前297年末,楚怀王趁五国联军伐秦之机,逃出秦国。
秦昭王得知,急命秦军沿楚道四处搜捕。楚怀王只得舍楚而奔赵,时赵武灵王在代郡,赵惠文王怕得罪秦国,不敢收容。楚怀王才想奔魏,秦兵已追至,再次被逮获。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忧愤而终,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屈原在楚怀王的坟前哭得死去活来,发愿要为之守孝三年。
秦国罢了孟尝君,赵武灵王对此无话可说,但却不甘心,一直要打秦国的主意。
为了大举攻秦,赵武灵王伴成楼缓的随从出使秦国,以掌握秦国和秦昭王的实情。
来到秦国后,赵武灵王对沿途的风土人情细加考察,以为攻秦时所用。
楼缓进入秦都咸阳后,会见了许多秦国的大臣,赵武灵王都在侧观察,对秦国大臣的贤庸强弱有了深入的了解。
楼缓劝赵武灵王不可久留秦国,以免被人识破。赵武灵王却说:“本王在离开秦国之前一定要亲眼见一见秦昭王和宣太后的风采。这秦昭王是本王迎立的,可从未见过面,这几年,他的翅膀长硬了,威风八面得很啊!那宣太后更不知是何等样的一个女人,也敢和本王较量。”
楼缓担心秦国对赵武灵王不利,劝说道:“秦国乃不义之国,刚刚才囚禁了楚怀王,又罢了孟尝君,大王切不可以身犯险啊!”
赵武灵王笑道:“本王岂是楚怀王之辈!那孟尝君又何足一提。”
楼缓坚持劝道:“大王随我入秦,我有责任保护大王,说什么我都不同意。”
赵武灵王解说道:“你放心好了,我很少抛头露面,秦国更无人认识我。”
楼缓死劝道:“不可!大王要了解秦昭王和宣太后,我可以做大王的眼睛和耳朵,何必非要亲自去冒险呢?”
赵王坚持说:“我要见秦昭王和宣太后也不是一时兴起,我想亲自了解这对母子的为人,以便于以后制定对秦的决策。许多事,只有本人亲自接触后才能掌握得更清楚,道听途说终非真实。”
楼缓还是死活不肯,直到赵武灵王用身份压他,并说后果自负,出了事与他无关的话,他才不再多说。
楼缓与宣太后和秦昭王比较熟识,赵武灵王就命楼缓私下约见了他们,希望通过私人会面的方式来更多地了解这对母子。
极其敏感的秦昭王和宣太后在接见楼缓时,发现向来以风采自傲的楼缓对他身后的高大随从不经意间有屈顺之意,颇感好奇。
在与这个气度非凡的中年男子的问答中,发现这个人的胸怀与见识更是了不起。母子二人在钦佩之余,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在楼缓告辞后,赵武灵王已感觉到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自己有所察觉,便匆匆辞别楼缓,返回赵国。
临别前,赵武灵王告诫楼缓,这母子二人皆为人中龙凤,务必小心应对。
宣太后与秦昭王觉得楼缓的随从绝非等闲之辈,必是赵国的极贵之人来窥视机密。于是,便派人去宴请楼缓与这个非凡的随从晚上再到王宫作客。
使者回报说,楼缓同意赴宴。
晚间,只有楼缓一个人前来赴约,而不见了那个非凡的随从。宣太后问何故,楼缓说这个随从白日失礼,已被遣回赵国。
这更加坚定了宣太后的判断,认定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于是速派精骑追逐。精骑一路狂奔,追到边塞也没有见到赵武灵王。守塞之人告诉他们,赵国的使者刚刚离去。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赵武灵王偷窥秦政深深地感到忌惮。
公元前298年,在赵武灵王的施压下,秦昭王无奈,只好任命楼缓为秦相。
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巡视刚刚夺取的云中、雁门二郡,结果在西河遇到楼烦王的部队。
先前,楼烦王约林胡王共同击赵收复失地,但林胡王说赵军精锐难敌,不愿冒这个险。楼烦王部下也劝楼烦王不要轻举妄动,楼烦王不听,强令部众随己击赵。在见到赵武灵王的大部队后,楼烦人都劝楼烦王不要和赵武灵王硬拼。楼烦王见赵军甚众,又是赵武灵王亲自领军,而自己的部下怯战,心里十分恼火,但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