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9年的一天,张仪与公孙衍在魏国大梁的一条大街上机缘巧合地碰在了一起。
两人都是落魄不堪,行将就木的糟老头了,以致于二人相视半天后才认出对方。可他们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互指相视半天,然后摇头狂笑一番,最后各自离去。
这一举动,其中有着说不尽的辛酸和沧桑。两人相斗了大半生,虽一时的荣辱有别,最终尽是同样的惨淡下场,这无不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没过多久,张仪在大梁病逝。公孙衍再没消息,既是将死之人,想必也是死了。不久之后,又传出陈轸在楚国病逝的信息。
他们三人,生于一时,斗在一起,最终又携伴而去。
苏秦求事秦武王不得志后,曾一度失落无助,更不知将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在经过一段时光的冲淡和反思后,他开始反思失败之由。他想:失败的原因或许是我过于自负和狂妄了。
从此,苏秦开始憎恨秦国,因为他一心为事秦国而准备,又为秦国等了那么多年,到头来却遭了辱,这是莫大的仇恨。他想:我曾经一心要助秦国实现天下一统,此后我立志要破坏秦国的一统大业。我苏秦哪天若得志,定要合纵抗秦,将秦国阻死在函谷关内。
苏秦为了再度出仕,便寻了一个僻静处安身。一来为了抚平这次受伤的心灵,二来想把心中的治世之道和纵横捭阖之术写成一书,打算再度出山时用作君王的见面礼。
苏秦写书写了两年,这期间他孤苦无助,常常写到深夜,梦里还担心写成书后找不到赏识的人。他的人生很迷茫,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
苏秦著书可谓吃尽了苦头,有时写到深更半夜,实在累了,不小心就要睡去,可为了完成著作,他竟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并自问道:“你忘了秦国给你带来的耻辱了吗?你的一身抱负难道就要埋没在这山水间了吗?你难道想就这样庸碌无为一生了吗?”问罢,又勤奋起来。
至前309年末,苏秦用了仅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两部书,一部为《揣》,一部为《摩》。
苏秦虽完成了巨著,却不知该往何方,拜见何人。
他分析天下形势:韩、魏再无前途;楚更无明主;赵国虽好,其国王甚是了得,去了无用。齐国?燕国?对了,燕国对齐国有仇,而且燕昭王一心要报仇,一年前,燕昭王曾厚待郭隗以求贤。
想到燕国,苏秦突然大喜道:“燕国此时贫弱,燕王要报仇,定会重贤能,我若助其完成此愿,此生大志将成。”于是,就打定主意去燕国。
公元前309年,苏秦来到燕国。
燕昭王闻报,说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在宫门外求见,欣喜之余又起彷徨了。
他想:“自我重待郭隗以招天下贤能一年至今,每闻贤才拜访,必迎出宫外,而后好生相待,奉为上师。数年而过,虽也曾招纳得些贤仕,然竟无一个能助我复仇的不世大才。却不知这个叫苏秦的人本事若何?然,我若此时怠慢了,则又将寒了天下仕子之心,如此,我多年的求贤努力又将白费了。”
燕昭王想到此,就长叹一声道:“世事总是善始者易而善终者难啊!”叹罢,就亲自出宫门外迎接。
昭王笑呵呵地迎出来,见苏秦就恭身道:“蒙先生不弃,肯远来助燕国,我先在此谢过了。”苏秦还过礼,也不多说。昭王迎请道:“先生舟马劳顿,请到宫中小息。”
苏秦跟着昭王来到宫中,昭王叫人奉茶。苏秦此时腹中饥饿,就说道:“在下因家中贫苦,并无多余盘缠,一路省吃俭用,到得燕国时已身无分文,至此时,已有一天未果腹了,还请大王给我一顿饱饭吃。”
燕昭王先前见苏秦相貌不凡,且斯文有礼,不免有些喜欢,此时见他要吃要喝的又有些失望,但又为之真实所感动,遂唤人摆酒宴为之接风。
苏秦只管独自狼吞虎咽大吃一番,不多时吃好了,抹抹嘴就问燕王道:“我吃好了,请大王尽管相问!”燕王觉得奇怪,用怪异的眼神看着苏秦。
苏秦忙恭身道:“大王嘴上不说,但心中早就在反复的问自己这个叫苏秦的人是否有真本事了吧!”燕王见了,才说道:“先生既如此坦然,就请恕我直言了。”
苏秦听燕王问道:“想必先生定也知道,自先王受苏代蛊惑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便开始内乱。可恨那齐国,竟趁我国难之时入侵,对燕国及燕国人民进行劫掠。”
“齐国不仅是燕国不共戴天的仇人,更是我和燕国人民势不两立的仇人,我的毕生心愿就是灭齐国报仇。然,燕国处于苦寒边远之地,本就国弱民贫,再经内乱和外敌入侵后,更是贫弱不堪了。”
“为了使燕国强大,我四海求贤,可至今日,仍不见可助我复仇之人。实不知,是本王招贤力度不够,还是贤能不愿到此边远之地,或者是天下再无大才了。”
苏秦听了,感慨道:“大王既有求贤之志,早晚天下贤士必争相来投,到那时,燕国怎能不强大,国仇怎能不得报!苏秦不才,正是仰慕大王的贤明,虽两手空空而赴燕,心中实想以平生所学使燕国强大,然后助大王复仇。”
燕王见此,急摒退左右,恭身行礼道:“先生果有此志,心中定早有良策,还望赐教!”苏秦还礼道:“燕国遭此重创,可谓雪上加霜,复仇之事还得从长计议。”
燕王急问道:“先生以为,所需多少年?”苏秦道:“越王勾践灭吴,商鞅使秦强大皆用了二三十年,如今燕国,国破民弊,废待举,要灭齐国也得非二三十年不可!”
燕王点头道:“本王深知此理!只是还请先生教我强燕破齐之道!”苏秦道:“我不能使燕国强大,却能为燕国引来能使燕国强大的人,我不能灭亡齐国,却能使齐国疲弱待亡。”燕王问:“何以能招得此般人才?”
苏秦道:“只要大王肯舍血本,一定能尽赚人才!”燕王道:“我重待郭隗,敬之若师,可见诚心!”苏秦道:“那还完全不够!如果大王肯在易水之滨高筑黄金台拜我为相,在碣石山广筑碣石馆让我安身,以我为模范来大招天下英才,我想不出三年五载,燕国必将成为一个人才高地。”
燕昭王心中颇有想法,却不直接回答,又问道:“先生又当如何能使齐国疲弱待宰?”苏秦道:“如果大王给我无上功名后,我不会在燕国享受,而是请大王派一公子随我入齐作人质。……”
燕王听了,打断道:“燕与齐是仇敌,你要本王不攻打它却反与之交好不成?”
苏秦解释说:“对付仇家的办法有很多种。如今燕国贫弱,齐国强大,此时燕国如主动与之交好,定会让齐国以为大王你已经忘记了仇恨。这样一来,齐国就会疏于对燕国的防范,而它自身也会腐败惰落,燕国就可趁机强大。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牵马打杂,而后卧薪尝胆,最后得报血海深仇,不正是如此而行吗?”
燕王听了,渐露喜色,示意苏秦说下去。
苏秦继续说道:“我到齐国后,先大力贿赂贪财的大臣和好利的齐王,在得到齐臣的帮助和齐王的信任后,我便巧妙的奉承和劝说齐王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强施****,结怨于民,对外不断用兵,以消耗其国力和兵力,并开罪于诸国。”
“长此以往二十年后,齐国已疲弱不堪,而燕国内有贤才治国理政,外有良将训兵征战,如此,燕国很快就能富国强兵,然后再联合秦、楚、韩、魏、赵攻齐,齐如何不亡!”
燕昭王听了,大喜,又疑道:“只是,如何能合纵诸国攻齐?”
苏秦笑道:“只要时机成熟,我就劝齐王攻灭宋国。齐亡宋后,秦、赵两国定会为得到宋国那中原地区最繁荣的商业大都市定陶与齐开战,楚国也想趁机瓜分宋国的一些与之接壤的土地,而韩、魏两国由于害怕齐国的扩张,定会加入合纵。到那时,就算齐国据有清、济、浊河、长城、钜防之险,又怎能挡得住天下之兵?”
燕昭王听了,喜不自禁,似乎大仇得报。稍而又虑道:“只是这能征善战的军事天才何处得寻?治国栋梁又在何方?”苏秦道:“我说过,只要大王肯筑黄金台招贤,设碣石宫纳士,天下定能归心!”
燕王方直言道:“适才先生要我为你花血本,我还有些不愿意,此时闻得先生高见,方知是我小见了。先生所谋不在个人,全为燕国计,实乃大义之举,我此有不照办之理!”苏秦听了,才算如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