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师大会这天,苴侯、巴侯各带精锐来到CD,将带来的酒水肉食都犒劳了秦国军士,又将赏钱打点过,就放开地与秦军大喝起来。
司马错见两国军士喝得烂醉,没了斗志也没了防范更没了力气,心中甚喜。
这时,苴侯借醉意问司马错:“将军书信上说,等犒师之后,你们就率军退出巴、蜀,这不会是骗我们的吧!”司马错笑道:“当然!……”
司马错的话还没说完,完整的应该是:当然,就是骗你们的。
正当苴侯和巴侯在得意之时,秦军从四围杀出。苴侯见了,才知上当,忙拔剑来杀司马错。司马错不出两招,就将苴侯和巴侯给结果了。苴、巴联军无力还手,都死在了酩酊大醉中。
不久之后,由张若和都尉墨率领的另外两路秦军又分别攻下苴(今昭化县东南)、巴(国都在今嘉陵江北岸)两国的都城。
攻灭巴、苴联军主力后,张仪与司马错又议道:“如今巴蜀一带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接下来你有何打算?”
司马错忧虑道:“我有个想法,这还得师叔帮忙才行。”
张仪同意,司马错说:“蜀王据守着武阳,其地势险要,更有五丁大力士护卫,若秦军强攻,势必伤亡惨重,如此得不偿失,不如报请秦王,请求贬蜀王为蜀侯,对其招安。”
张仪听了,赞赏道:“如此再好不过。”
司马错说:“等了结蜀国的事,再派兵清除丹、犁两个小国,势必要荡平巴蜀全境。”
张仪点头道:“这我倒不担心,只要你出兵,定然是手到擒来。只是这巴、蜀之地将来的治理却让我很是头疼。”
司马错转而虑道:“是啊!攻灭巴、蜀不难,难的是如何治理。这巴、蜀一带多是戎、狄蛮人部落,他们无法无天惯了,要想让他们统一而尊王化,非得费一番周折不可。”
张仪道:“主意我是有,只是不知秦王那里能否通过!”司马错道:“若于大秦一统有利的,我想秦王定会接纳。师叔不妨说来听听,看与我想的是否一致。”
张仪道:“一,请秦王封蜀王为侯,以收巴蜀蛮族之心,并在巴蜀设郡县,让张若率兵在此镇守,全权打理巴蜀事宜。”
“二,为了实现民族大融合,更让巴蜀人民尊王化,以而安居乐业,人心一统,我想把大秦西北高原上苦寒地区的农民大批迁移至此,并把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和文明还有优良物种带至蜀中。”
“三,在巴蜀大力改建良田沃地,兴修水利工程,以提高粮食产量,好为将来秦国一统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将大秦的法律和文化推广到蜀中,一则让巴蜀人民接受正统文化;二来,也可为大秦培养更多的人才和兵力。”
司马错听了,大赞道:“如此为秦国着想,秦王哪有不赞同之理。”
张仪又虑道:“你我早晚要离开巴蜀归秦,现在让张若镇守巴蜀,我倒是放心,可将来呢?秦国政权中心远在咸阳,谁敢保证将来镇守巴蜀的人不会生反心,自尊为王以叛秦。”
司马错大言道:“师叔放心,蜀中胆敢叛乱,我司马错定再率兵入蜀。”
司马错哪知,他尚年轻,可张仪毕竟老了。
公元前316年十月,秦惠文王同意司马错所请,封蜀王为蜀侯。蜀王见大势已去,还能得秦国封赏,在秦国的恩威并施之下,也只好同意罢兵投降。
随后,陈庄奉秦王命,入蜀接任蜀相一职,从中监督蜀侯。自此,蜀国名存实亡,巴蜀之地尽归秦国所有。
之后不久,秦惠文王派人召张仪回国,张仪与司马错道别说:“秦王来信催促,说公孙衍再度发动合纵,中原战事一触即发,要我先回秦镇守。我走后,蜀中就交给你了,我相信,凭你的才能,不出三年,巴蜀一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至前316年冬,司马错尽灭巴、蜀一带国家。秦国尽收巴蜀之饶,为将来一统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战略基础。
公元前315年的一天,秦惠王和张仪一起登上函谷关,二人居高临下,一边俯瞰着东方各国,一边指点江山,共商未来。
二人看了多时,秦惠王问张仪:“你来秦国差不多已有十年了吧?”张仪点头道是。
秦王有感道:“这十年来,你为秦国攻城掠地无数,北灭义渠,南并巴蜀,东服列国,西拓版图,为秦国大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凭这些,你的功劳就足可与商鞅相提并论了。”
张仪说:“这些都是大王治国有方,张仪不敢言功,但凭大王不弃就知足了。”
秦惠王听了,又感慨道:“渐渐地,我们都老了,可秦国未来的既路漫长而又修远,可是,我已觉心力交瘁,恐难堪大任了。”
张仪看看自己,看看秦王,不知不觉地才发现自己也许真的是老了。
秦惠王想想,又说道:“未竟的大业就交给后辈儿孙去做好了,我辈也不奢求,但得此生能取汉中,死而足矣!”
汉中郡此时为楚国所有,自从秦国南并巴蜀后,它就像一把刀死死的横在秦国的关中和巴蜀之间,对于秦国来说,不攻取汉中,巴蜀就很难与秦国联成一体。
张仪劝道:“大王正值盛年,何忧于此!不过,请大王放心,无论多艰难,我也定要为秦国夺取汉中地,让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
秦王听了,感慨不已,又指着东方问:“你看了这东方的大好河山,有何感想?”
张仪道:“东方六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对此,终没个一劳永逸之法,因此,秦国以后的战略也当有所改变。”
秦王问:“变,乃生存之道,不知当如何变?”
张仪道:“如果把秦国比作一海汪洋,把六国比作海岸的土壤,那么与其将海倾翻,不如用水来无声无息的将其慢慢渗透。”
“我意,在远交近攻总体战略不变的基础上,对与秦国接壤的韩、赵、魏三国实行边境推移、逐步削弱的方针,另外,将结强图弱改为连弱图强,把齐、楚作为秦国的攻伐对象。”
秦惠王听了,无不赞同。又说道:“巴蜀平了,西北的义渠又猖狂起来。前年,义渠趁东方五国伐秦之机,竟从北后捅我一刀,此事想来就可恨。”
秦惠王所说之事是确实有的。
公元前318年,义渠乘中原诸国混战,脱离秦国控制,联合东方五国伐秦。秦国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用计谋拉拢义渠,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送义渠王。但义渠不上当,仍起兵伐秦,大败秦兵,收复了部分失地。
张仪不知秦惠王的意思,只是好奇地看着。
接下来秦王又问:“我打算让司马错出蜀,率兵追杀义渠,以彻底安定后方,为进兵中原作准备,你看怎么样?”
张仪深知,秦王这是在怀疑司马错了,于是说:“司马错出蜀,恐巴蜀有变啊!”
秦王说:“让公子通到蜀中代替他吧!”
公元前315年,秦派大将司马错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攻打义渠。战争持续了一年,至前314年,秦把义渠再一次逐到漠北,义渠国土大大缩小。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因年纪尚小,由母亲宣太后摄政。
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
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
后义渠王同宣太后同居,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
34年后(公元前272年),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
义渠国灭亡后,逐渐汉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公孙衍去韩国做了宰相,一心不忘合纵伐秦,以雪其辱。这几年,他在魏国宰相田文、楚国大夫屈原、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下,一直做着再次伐秦的准备。
公元前315年,公孙衍趁秦国伐义渠和并巴蜀之机再次联合燕、赵等诸国俟机东山再起,在他的策划下,新一轮的伐秦合纵运动又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为了打消秦国的疑虑,达到合纵的目的,公孙衍成功地劝韩王派韩太子苍到秦国当人质,之后,就一直暗中与齐、楚、魏、赵联络,谋划伐秦事宜。
然公孙衍的行为,难以瞒过一直在其背后死盯着他的张仪,他的伐秦计划还未落实,秦国就已得知了。
秦惠王为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
此时,在中原战场上,秦将樗里疾正按照张仪的策略,率秦军先后攻夺了赵的中都、西阳两地。在得到将令后,樗里疾又率得胜之师进攻韩国。战斗打响后,韩国明显不占优势,其他盟国竟然无人发兵相救。
喜欢此书的兄弟姐妹们,请登陆起点账号,点击、收藏、投票,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在此感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