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不解地说:“彭越已攻占下邳,再不速回,恐彭城有失啊!”
范增没好气地说:“你是被刘邦气傻了吧!彭越偷袭下邳的目的,无非是要威胁我方撤军,就凭他那点兵力,要攻彭城,简直痴人说梦。走到如今这一步,回军是势在必行了,但原路是绝不能走的。韩信诡计多端,要是他在我军回师的路上设伏,后果不堪设想。”
项羽不解地说:“韩信不是还在太原吗?他本人并没有统兵南下啊!”
范增强调说:“韩信用兵,神出鬼没,天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
项羽想起上一回吃了韩信的亏,好歹也有些忌讳,于是方说道:“那就挥军南阳,顺道把刘邦生擒了,以泄我心头之恨。”
项羽的恨是有道理的。他劳师远征,却功败垂成,如何不恨。
可是,让项羽更恨的事不仅如此。
当项羽把大军开到南阳城下时,刘邦死活不应战。任你骂他祖宗,他就是不出战。
南阳城池坚固,刘邦又是有备而守,项羽远来,再加后方危急,哪有资本跟他耗,无奈之下,项羽只得再一次把恨吞没在肚子里,回师东去了。
项羽回师,彭越只得避其锋芒,将下邳打劫一番,又回到巨野湖泽中打鱼去了。
可以看出,至少到此时,彭越还不是刘邦的手下,他之所以愿意出兵扰楚后方,是因为他能从中得到不少好处,毕竟他的手下都是要吃饭的人。
项羽长途跋涉,兴师动众,只是旅游观光了一番,这是何等的讽刺。
楚军撤走后,刘邦挥师北上,再一次将荥阳和成皋攻占,打算长期与项羽正面相抗。
刘邦占尽了便宜,可是韩信就惨了。他好不容易将军队开到太原,打算等春来雪化就攻打赵王歇,可还没等到春天来临,刘邦就将他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精锐调去南方了。现在,他手里只剩下几万名刚拉起来的新兵。这些新兵战斗力不强不算,最要命的是不听指挥,军纪涣散,稍遇强敌就开跑。
公元前204年春,韩信命阳夏候陈希继续平定代地,自己亲率曹参、张苍、高邑所部与张耳所部会合共计数万大军出太原,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兵锋直指赵王歇。
赵王歇闻报,将赵国境内全部兵力召集起来,拜成安君陈余为统帅、广武君李左车为参军,统帅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位于石家庄西面),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李左车(生卒年不详),西汉柏人(今河北邢台)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李左车曾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过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广武君。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车马不能并行,将士不能横戟,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
针对这一有利地势和当时汉军的实情,李左车分析透辟,向赵军统帅陈余进言说:“韩信西渡黄河就立马掳魏王豹,继而擒代王夏说,现在又得张耳加盟,率得胜之师欲下赵国,其军锐不可当。”
“然而,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韩信行军千里,其粮草必在后面,敢请元帅拨我三万奇兵,让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而您则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
“如此,必使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必将悬于元帅旗下。望元帅三思!”
高,实在是高,不愧是李牧之后。
可惜,李左车不是主帅,他的计谋再高,也不为陈余所用,其才反为所妒。
陈余当时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表示反对,说:“兵法有云,十倍于敌,围之,一倍于敌,战之。韩信虽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且多为新兵,他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战,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如你所说,岂不令诸候笑话我们胆怯,继而率兵攻打我们。”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
说到底,陈余是怕李左车抢了他的功劳,因此而不用其计。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
韩信因此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半夜选二千轻骑兵,各人持一面红旗,绕小路来到赵军大营背后的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伺机行事。
韩信告诫二千轻骑:“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
二千奇兵去后,韩信又命令副将传令大家:“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会餐。”将士们谁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称是。
韩信又召集将领们分析认为,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将旗鼓之前,定会担心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
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绵河之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
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
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军丢下的旗鼓。
?韩信、张耳退入河边阵地,水上汉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亡。
陈余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余。
赵军主将戚将军逃往邬县(今山西省介休县)死守,被曹参率军包围数天,后破城斩杀。
赵王歇逃往襄国(今河北邢台)。
韩信大败赵军主力后,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
不久,擒获李左车,韩信行礼道:“可是前赵国雁门守将李牧之孙李左车否?”
“正是!”
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问到:“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
韩信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军多为新募,军纪涣散,我还没来得及训练就将他们草草派上战场。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那么他们将会一触即溃,怎么还能指望他们拼命呢?”
?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宴后,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蓟,今北京)、伐齐之事。
李左车辞谢说:“有道是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我一个俘虏,哪里有资格同你谈论国家大事?”
?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陈余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如今就成了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你求教,请你不要推辞。”
李左车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既蒙将军不弃,我愿献上愚见,高下与否,请自斟酌。”
“我劝将军莫要以疲惫之士卒去攻燕国之城池,恐怕那时,想战又不能长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徒劳而无功,何苦!”
“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面前,燕一定出降。”
“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
韩信听从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去燕,燕听到消息立即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