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靠一张利嘴吃饭的郦食其就特别看他不顺眼,于是趁机在刘邦面前告了韩信一状:“汉王啊,韩信居心叵测,不可不妨啊!”
“何出此言啊!”
“汉王难道没有看出,此时的韩信比汉王还要威风、还要气派吗?他在军中的威望甚至超过了汉王您了!从他对您的傲慢和无礼态度中不就可以看出一切了吗?我看此人早晚必骑在汉王头上!”
“韩信就这样。目中无人,目空一切,但他极有才能,而且并无二心。”
“还有一事,汉王可能还被蒙在鼓里吧!”
“什么事?”
“其实韩信早就到荥阳了,可汉王派去打探他的人却说他还在关中拖延。他明明到了荥阳,却不率军进城与汉王会合,可见此人极其阴险。这人神出鬼没的,倘若他对汉王有不臣之心,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另外,韩信早就在广武山和成皋山上设下伏兵,可项羽进入狭谷时,他却不趁机伏击,这分明就是想看到汉王遭殃。”
“还有,项羽攻城时,韩信只是虚张声势派出小队人马参战,他这分明就是想将汉王引出城与项羽交战,好让项羽趁机伤害汉王啊!”
“这可能都是韩信的计谋!若非如此,项羽怎么会败得这样惨呢!”
“即便这样,韩信此人足智多谋,阴险狡诈,汉王不能不防!”
刘邦最后说:“行了,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不日,刘邦对韩信说:“项羽经此一败,已不足为虑,现在我最担心的是北方诸侯,如若不早日将他们一一铲除,早晚必将成为我军腹背的一根根芒刺。”
接着,刘邦又对韩信说:“最可恨的就是那个魏豹!他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我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之前我派郦食其去劝说他,他不仅不归降,还说了些极为难听的话,然后就在黄河沿岸大筑城防,他这分明是要跟我为敌了!还有那个陈余,他在彭城弃我军于不顾,私自逃跑回到赵国,这才使得我军在彭城吃了败仗。这些人通通的都该死。”
原来,郦食其劝魏豹与汉和好,魏豹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其短暂。汉王太过傲慢,总是侮辱别人,骂起诸侯群臣来就像骂自己的奴仆,一点礼数也没有,我是再也不想看到他啦。”
韩信听了,他便知道,刘邦这是要疏远他了。
公元前205年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萧何为右丞相)兼任大元帅,命曹参和灌婴为其左右副将,先回关中取足粮草器械并携带张耳(人名),然后即日率军讨伐北地各路诸侯。
魏豹回到封国后,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
韩信统十万大军至黄河边,看到魏豹在黄河东岸列有重兵。如果他强行渡河,一定会遭其攻击,结果将会两败俱伤。
于是,他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南)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魏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
当魏王豹还在黄河边得意之时,探子来报,韩信已率大军袭击安邑都城,早把安邑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魏豹大惊,急忙引兵回救安邑。其间遭到韩信的伏兵,大败。
魏豹还算勇猛,单枪匹马挑战灌婴和曹参,最终不敌,被俘获。韩信从此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魏豹兵败后,举家被俘,他的爱妾薄姬也因此成了刘邦的小妾。
相士许负并没有说错,薄姬后来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后来继汉文帝位为汉景帝,开创了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魏豹投降后,刘邦并没有立即杀他,而是让他与御史大夫周苛守荥阳。
刘邦在荥阳打败项羽后,陈平也前来投奔了汉军。
刘邦听说陈平来投奔他,非常高兴,急忙迎出门来执其手说:“要不是先生当年多方相助,我哪有今天啊!”
由于陈平很会见风使舵,又极会拍马屁,说话也非常合刘邦的胃口,于是,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私人秘书),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
刘邦的偏爱,引起了诸多将领的不满,他们纷纷说陈平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也就是后人有时提起的“昧金”“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重用。
有人说“陈平先投魏,后降楚,现在又来投汉,此人最是一个没有骨气和立场的小人。是一根墙头草,顺风倒。”
“汉王在彭城兵败时,他不来投,现在看到项羽靠不住了,才来投。我怀疑,要是哪天汉王失势了,他还不知道会去投靠谁呢?”
“像陈平这种有奶便是娘的小人,怎么能让人信任呢?”
刘邦听了,对陈平也稍稍有些不满。
但陈平对别人中伤他的话却不放在心上,仍然心平气和,笑容满面的对刘邦说:“同样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
“我侍奉魏王(魏咎),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
“所以,陈平的好坏,陈平的去留,全因用陈平的人而异。别人说陈平有一天会背汉,这难道不是等于说汉王有一天会变得昏庸吗?我想,以汉王的雄才大略,是绝不会让陈平有离开您的那一天的!”
陈平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话中有话。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
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在今山西北部、河北南部及河北北部的今北京地区还驻扎着三股割据势力,他们分别是驻守代郡(今山西北部)的代王夏说(隶属于赵国,为赵之丞相)、驻守邯郸郡(今河北南部)的赵王赵歇和驻守燕地(今北京市)的燕王臧荼。
这三王自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后都依附于楚国,实为项羽之羽翼。刘邦欲与项羽争天下,必先剪除这三股依附于项羽的北方势力。
韩信在灭魏王豹之前,就向刘邦提出了正面坚守、侧面迂回打击、拢袭楚后方的灭楚大计,深得刘邦和众谋士认可。
正面坚守指的是刘邦守荥阳,与项羽作正面较量;侧面迂回打击指的是韩信领兵扫平北方诸侯割据势力;所谓后方拢袭,指的是彭越乘项羽攻打刘邦时率兵拢袭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韩信掳获魏王豹后,面对先攻赵还是先攻代的军事战略作出了深思熟虑的抉择,最后他决定先攻代。
首先,韩信在敌我双方军事实力上作了对比。自己统兵不过数万,而赵王拥兵号称20万之众,且以逸待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相对而言,代王夏说的兵力就弱得多了,有道是吃柿子捡软的捏。从这一点说,攻打代王要轻松得多。
其次,代王夏说隶属于赵王。如果先攻打赵王,夏说有可能会奉赵王之命出兵援救,到时难免腹背受敌。反之,先攻打代王,赵王则会为求自保,隔岸观火,让夏说来消耗敌方的实力。
最后,韩信一旦攻灭代王,则进可攻燕,退可伐赵,使得燕、赵互相猜疑,不知韩信是要攻燕还是要伐赵。如此一来,燕、赵都不敢轻举妄动,只得整军备战了。
公元前205年十月,韩信统兵从今山西运城沿汾水北上。
代王夏说得知韩信的进军路线后,当下明白,汉军这是冲着他来的,慌乱之下,只得快马向赵王求援。可几次都未得结果,无奈之下,夏说不战而逃,打算回邯郸郡投奔赵王。
可是,夏说的运气并不好,他才逃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就被韩信派兵活捉了。
此时的北方已是冰天雪地,韩信打算等来年开春再行出兵,于是将军驻扎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准备接下来的军事部署。
项羽自荥阳一战被韩信打得落花流水,侥幸逃回彭城后,花了数月时间方才恢复元气。
项羽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自他起兵以来,无不傲视天下,历经千百阵仗,未尝一败,然而这一次,几乎让他命丧黄泉。损兵折将自不说,如此奇耻大辱,怎能叫他不愤不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