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章邯再度肯定了自己的判断,他之前没有出兵是正确的,现在没有出兵也是英明的,以后他也不会轻易出兵,于是作了长久坚守不出的打算。
韩信不主动攻击章邯,是因为章邯已经没有攻击的价值了,他活着跟死去是一样的。
留着他,韩信还有镇守关中的理由,如果没有他,刘邦不知道要如何对待自己。
不攻打章邯,可以保存实力,可以休养生息,从而慢慢壮大自己。相反,如果把章邯逼急了,他有可能狗急跳墙,与自己拼个鱼死网破,结果就是胜了也会让自己损失惨重的。
韩信更加坚定,刘邦率军东征,必定会大败而归,到那时,帅印和兵符都将重新回到他的手中,因为刘邦不能没有他。
于是韩信才在关中整日堕落,一可迷惑章邯,再可迷惑刘邦,这可是韬光养晦之大智。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率军东征,与项羽争雄天下。
三月,刘邦率军从潼关渡过黄河到临晋(今山西临猗县),然后沿东北方向进军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市)。
平阳是西魏王魏豹的都城,刘邦来这里的目的,很明显是要收服魏豹。
魏豹(?—前204年),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本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先祖以封地魏为姓,建都安邑,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浚仪)。
公元前225年,秦军决黄河之水灌大梁城虏魏王假以后,魏豹从其兄宁陵君魏咎,隐迹为庶人。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安徽宿县起义后,魏豹从其兄魏咎往投,陈胜着魏氏兄弟偕同原魏国将领周市率兵3000,拔魏旧地20余城,之后,周市和魏豹立魏咎为魏王。
?秦将章邯打败陈胜以后,又率军北上攻魏,魏咎被围,战败后纵火自杀。?魏豹侥幸得以活命,后率军参加巨鹿之战,随后跟随项羽入关中,项羽大封诸侯时,封魏豹为西魏王,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
刘邦大军浩浩荡荡行至平阳,随即派郦食其进城,劝说魏豹率军一起东征项羽。魏豹打心底的不愿意(这很正常,谁会好好的大王不做,去与项羽为敌),但碍于刘邦的军威,他不得不先答应下来,然后见机行事。
于是,魏豹挑选了一部份老弱残兵(不是全部,也不是精锐)与刘邦合兵一处,一起东征项羽。
刘邦收服魏豹后,继续率军东进,他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朝歌(今河南淇县,与山西临汾成东西直线相望)。
朝歌是殷王司马卬的都城,很明显,刘邦下一个要收服的人是司马卬。
司马卬(?-公元前205年),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为殷王,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作曾孙)。秦朝末年,司马卬曾担任武信君武臣的部将,率军攻占朝歌(今河南淇县)。
巨鹿之战后,司马卬跟随项羽入关。前207年,秦朝灭亡,司马卬因平定河内,屡立战功,于是项羽分魏国土地为西魏、殷两国,封魏豹为西魏王,封司马卬为殷王,统领河内,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瓜分原魏国之地。
刘邦兵临朝歌城下,同样的派郦食其前去劝他一起举兵反项羽,但这人是个直性子,不懂得圆滑,于是坚决拒绝了刘邦的好意,死不投降。
刘邦无他法,只得率兵攻打,很快攻下朝歌城,俘虏殷王司马卬。
司马卬被俘后,没有赴死的勇气,只得投降刘邦,刘邦收服了司马卬,并将他的封地置为河内郡。
刘邦成功的降服了两个诸侯王,在朝歌城中停了下来,这里曾是商王朝的首都,有商纣王修建的富丽堂皇的宫室,所以值得在此逗留几天。
刘邦驻足不前的原因不仅只是留恋商朝的繁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因为此时的刘邦阵营内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以樊哙为首的武将派,他们主张火速东进,趁项羽正陷齐国泥潭无法自拔之时,直捣其首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第二派以郦食其为首的谋士派,他们主张北上攻取赵地,收服常山王张耳和赵王赵歇,因为朝歌离张耳的都城信都(今河北邢台)已经很近了。
第三派以陆贾为首的文官派,主张掉头沿西南方向回洛阳,收服河南王申阳。他们的说法是,收服河南王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增加兵力,二是可以除去后顾之忧,三是万一将来东征失败,逃跑时不会遇到阻挡。
陆贾(约前240年—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他针对汉初待定的时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刘邦觉得他们都说得很有道理,所以一时难以决定到底该听谁的,于是就对众人说,这事改天再议,先在商王朝的首都享受几天再说。
正当刘邦难以抉择之时,张耳来了,他的到来,使得刘邦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刘邦见到张耳时,只见其满身血迹,披头散发,失魂落魄,这模样让刘邦险些直接没有认出他来。
张耳一见到刘邦就倒地大哭,刘邦问他何事如此,只听他诉说:“张耳如今一无所有了,请汉王看在当年我收纳过你的份上,也收留我一回吧!”
刘邦再问张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张耳才一一道来。
项羽入关后,大封诸侯,他把张耳封为常山王,占领原赵国之地,而把原来的赵王赵歇封为代王,赶到代郡,陈余只被封为候,占领南皮周围的三个县。
陈余因此而不满,经常恼怒地说:“张耳和我功劳相等,张耳封王,只有我封侯,这是项羽不公平。”
对于项羽,他只敢怒而不敢为,因为项羽他惹不起,但对于张耳,那就不同了,他时时想着要杀了张耳,夺回赵国。
之后,陈余无时无刻不准备着起兵谋反,攻打张耳,但他地少兵弱,实在不敢放肆,怕把项羽惹急了,亲自来要了他的命。
不久之后,陈余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消息——田荣谋反,占领了三齐之地,而且项羽似乎不爱过问,于是,他便打算学田荣。
再者,刘邦兵出汉中,反抗项羽,也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待到田荣背叛楚国,自立为齐王后,陈余便派夏说去游说田荣道:“项羽虽为天下主,却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给他的亲信去称王,把原来称王的人都迁到坏地方,如今,把赵王迁居代县!希望大王借给我军队,助我攻打张耳,夺回赵地,然后一起共抗项羽。”
田荣此时势单力薄,极度地急需一个盟友,既然陈余有此志向,正好为他在赵国树立党羽用以反对楚国,于是就派遣了军队相助陈余。
因此,陈余调动了所属三个县的全部军队并田荣派来的援军去袭击常山王张耳。
张耳自然不是陈余的对手,没守多久,信都就被陈余攻破了。
张耳叙述至此,然后说道:“我战败后,本想投奔楚国,毕竟项羽的势力强大,又是他分封我为王的。但我的亲信甘公却反对我投靠项羽,他说,汉王入关,五星就会聚于井宿天区。井宿天区是秦国的分星。依此可见,汉王一定能功成霸业。即使现在楚国强大,今后天下也一定归属于汉。我又看在曾与汉王有老交情的份上,于是就决定来投靠您了。”
刘邦年轻时曾投靠过张耳,现在见他这副模样,极不忍心,从多方面考虑,他都必须要收留这个人,于是当场叫人扶张耳下去清洗,好生优待。
张耳下去后,刘邦急招集部下商议,准备以替张耳报仇的名义攻打陈余,当然,他的目的是收服陈余以壮大自己。
但陆贾不同意,他说:“北上攻打陈余,长途跋涉,没有多少胜算不说,即使攻下了,于我们也无多大益处,既然于我们无益也无害,那何必浪费时间和兵力去攻取呢?如今之计,是尽快收服韩地以壮大自己,并解除后顾之忧。再者,若是陷在赵地太久,等项羽扫平齐地归来,我们再想攻取彭城就难如登天了。”
刘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无奈地问:“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之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