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日,李斯邀同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秦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运输,以缓解民愤。
秦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这下一触即发。他咆哮道:“这些都是先帝开创的功业,必须继续从事!如今我才即位两年,就蜂盗并起,完全是因为你们镇压不力所致,却想罢先帝之所为。你们身为两朝重臣,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还有何资格占着丞相、将军的位子!”说罢,下令将他们交付司法官审办。
冯去疾、冯劫非常痛心,为了不受羞辱,不久便在狱中含恨自杀。
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包藏祸心的赵高马上露出了魔王般的本性。
他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秦二世就会赦免他。
可是天真的李斯哪里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人了赵高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轻蔑地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
为了堵住李斯的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李斯。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
后来秦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
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
押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
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君心尚未寤也,不纳忠良,反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李斯死后,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汉初三杰之一、汉初三大名将之首、西汉王朝的第一功臣、楚项羽的天敌——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良将。
韩信早年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又狂妄自大,总以为天下之人都不如他有才能。
他虽然穷困潦倒,身无一物,但他总是认为,这只是时候未到,一旦他得贵人相助,便可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到时,出将入相,荣华富贵都不再话下。
所以,一般的小官小吏,小打小闹,韩信是根本看不起的,只要饿不死他,他都不求上进,他总以为,现在的一切落魄,都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别人会对他刮目相看的。
凡是认识韩信的人,都非常的讨厌甚至憎恨他,但他从不当回事,看到别人比他有钱有权有势有财产,他总是自信地暗自说:“鹰有时可能会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可能会飞得像鹰那样高;虎落平阳只是暂时的,龙入大海是早晚的事!总有一天,我韩信会封候拜将,你们这些鼠目寸光的家伙,到时给我提鞋都不配。”
可见,韩信是何等的自负,他总把自己比作龙、凤、虎、鹰等。他的人生是活在孤独的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中,他的心灵活在他的精神世界,而他的身子却是活在现实世界,所以,他的生活是凄惨的,也是悲哀的。
韩信随时挂在嘴上的话,就是他做梦都在说的话,每当他遇到生活的挫折,他就会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中天。”
有时候,认识他的人看到他,都会取笑他:“韩信,怎么你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一个?你怎么还在乡下混?你的将军梦哪天才能实现啊!你的王侯梦哪天才能成真呢?到时候荣华富贵了,千万别忘掉我们这些人哦!”
韩信知道,这些人从骨子里的在讽刺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生气,他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念着那句一飞冲天的梦话。
久而久之,韩信练就了一身厚颜无耻的本事,不要说别人取笑他或者是讽刺他了,就是对方向他脸上吐吐沫,他也只是愤恨的擦干净并默默的走开,只是在心里记住这个人,记住这件事,等他哪天功成名就了,他定率军回来挖了这些人的祖坟。
在淮阴市井上的人看来,韩信就是一个没有用的东西。都老大不小的人了,不仅没能娶门媳妇成家,更不能种地经商立业。人们都说,韩信早晚是个一事难成的废物。
事实上,韩信虽然自负,也很自大,但他并非像外人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成天游手好闲。他白日里虽然不务正业,但他夜晚一个人的时候,是非常发愤的。他那间破小的屋子里堆满了无数兵书和天文、地里方面的书籍。这些书,他读了一遍又一遍。
他不只是读兵书,而且还研究兵书,甚至每天总结兵法。他把之前的所有著名的大小战役都拿来分析,找出双方之所以或胜或败的关键因素,然后再以他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以他的谋略来领导这场战争。这样,他把理论和实战相结合,得出了他自己的心得,随之将之记录下来,成为他自己的兵法见解。
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把他对战争和兵法的独特见解拿给某个君王或者将帅看。他相信,只要当权者看了他的策略,立马就会委以他重用。他更相信,只要时机成熟,他很快就能功成名就。
所以,韩信一直认为,什么种地、经商、放马、喂猪这些事,绝不是他干的,他的职业是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然后封候拜将。
一个人,只要心不死,只要还有追求,只要还有希望,那么他的日子都是充实的,他的生活也不会苦。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就叫他经常去玩,韩信以为这是一个识才的主,也就心安理得的去了,接连数月,在人家处吃闲饭。
亭长的妻子开始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等我将来功成名就,我一定回来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
可这位老大娘生气地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堂堂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不能养活,还大言不惭地说将来,你能养活自己我就烧高香了!”
韩信听了这话,内心崩溃了,他被无数人打击过,讽刺过,但他都不曾为之伤心,然而,这一回,他真的心疼得要命。
韩信知道,他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活着了,他要发愤图强,他要改变自己。
此后,韩信一边读书、立说,一边关注着天下大事。此时反秦的农民起义军搅得天下大乱,他知道,他的时代来了。太平时代他没有用武之地,但乱世就是他的天下了。
韩信经过再三的分析后认为,当时的所有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只有项梁和项羽领导的项家军最有前途,其余的起义军队伍皆会像陈胜那样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于是,韩信在心里认定,不投军则已,一投军定要投项家军。
他觉得项家军大有前途的理由有几点,一是项羽有万夫不挡之勇,更深有谋略;二是项家世代为楚国将领,深得人心,项羽、项梁更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三是项燕立下的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给了楚国人复仇的力量。
韩信天真的认为,只要他跟项羽结合一处,这世上再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项羽是公认的勇武天下第一,而他自认是文才天下第一,这样的两个人合在一起,天下谁人还能与之抗衡。
韩信随时随地关注着项家军的动向。当他听说秦国大将章邯率秦军一路挫败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将兵锋指向了楚地的起义军队伍。于是,他兴奋的认为,这时的项家军一定最需要像他这样的将才为之抵抗秦军。所以,这个时候,也是他投项家军的最佳时机。
韩信又打听得项梁正率军北上准备迎战秦军,于是他毅然决定,收拾收拾,准备去投靠项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