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斯叫工匠将夏鼎清洗一番,使之恢复原样。果然,清洗后的大鼎气势非凡,让众人大开眼界。
李斯为了感谢村民的打捞之功,将秦王赏赐的好处都分给了众人,村民们拿到好处,见是秦王要的东西,也不敢说什么。
李斯命工匠将夏鼎好生护送回咸阳上呈给秦王。
完成了第一个使命,李斯又兴奋地向楚地赶去寻找和氏璧。
李斯来到楚地,并没有因为他是楚国人而有回乡之感,也没有到他曾经上任过的地方去怀念一番,而是直接来到原楚国都城郢都。
李斯来到郢都,心里非常茫然,有关和氏璧的传说,几百年来本身就一直是扑朔迷离,更何况现在楚王宫被毁,楚王陵被焚,楚国凡是跟和氏璧有关的人都死了,这天下之大,哪里能找到有关和璞的蛛丝马迹呢?
李斯看着被焚毁的楚王宫陵,丝毫没有兴亡之感,一切都觉得是理所当然。
他唯独遗憾的是,如果楚国还没灭亡,那么可能会更容易找到和氏璧一些。
随着楚国的灭亡,和氏璧也就灰飞烟灭了。
李斯知道,要找到和氏璧比登天还难,这比之前寻找的夏鼎要难上无数倍。
但李斯还是相信,和氏璧也会像夏鼎一样冥冥之中被他找到的。因为他相信,上天会成就大秦,上天更会成就他李斯,他相信他的命。
李斯冷静下来分析,和氏璧最有可能就是被某个楚国君王用来陪葬,但当年白起攻破郢都,将楚王陵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找到,这和氏璧在楚王陵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
李斯又想,如果楚王还在,楚王宫还在,那么和氏璧极有可能藏在王宫,但楚王更替数代,楚王宫又被秦军摧毁,要想在那王宫废墟中找到和氏璧也是机会渺茫的。
李斯开始胡思乱想起来,和氏璧会不会被楚王送给某个人去私藏了,会不会被强盗抢劫了,会不会被破楚的秦军私吞了,会不会……
李斯最后又想起了当年楚怀王将和氏璧赏赐给大将军昭阳的事来。传闻和氏璧在宴席上不翼而飞,又说被张仪偷走了,但后来和氏璧又传到赵国,蔺相如将其从秦国完璧归赵……
这些说法到底是否可靠,李斯不敢相信,谁都不敢相信。
李斯想起昭阳,当时就有一种冲动地想法,也许真的和氏璧确实被楚王赏赐给了昭阳,而有关后来出世的和氏璧本身就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幌子也未可知,这样一想,那真正的和氏璧也极有可能被昭阳收藏。
昭阳虽然已死,但昭阳山的山子庙和昭阳墓却是众所周知的。
昭阳将军为楚国令尹、上柱国(战国时楚国所设官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楚国的最高武官,也称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这个相当于丞相的楚国最高官职)。
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今河南睢县)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
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
此后不久,昭阳在封地病死。为表彰他的战功,楚怀王便以周穆王“八骏”之一、美称为“山子”的良马名为谥号赐给昭阳,故后人称昭阳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庙宇称之为“山子庙”,他所葬的地方为“山子村”,意在赞美和纪念这位楚国良将。
李斯身为楚国人,又博览群书,不可能不知道有关昭阳的生平事迹。
“阳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于西山,去城三、四里高阜,隐隐隆隆,今俗称‘山子庙’者是。”这是万历十九年(1951年)的《兴化县新志》(欧志)中的一段有关昭阳庙的记载。
李斯来到兴化一带已是正午,向当地人打听得有关昭阳死后的事迹,就独自往昭阳山寻去了。
李斯按当地人的描述一路寻去,见前方群山怀抱之间甚是如同仙境洞天一般灵秀,古木参天中隐约可见红墙碧瓦和隆起之势。
李斯兴奋地认为,这就是昭阳山了。
李斯急切地寻上山来,穿过群山茂林,终于见到了山子庙。
李斯看了,兴奋不已。
山子庙有前后两进高大方形大门殿宇,前殿供奉着昭阳将军的部将,后殿为昭阳殿,重檐下挂着“昭阳殿”匾额,殿内供奉着身着戎装、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昭阳将军站立塑像。
塑像上方屋梁上悬挂着“昭阳山子府君”横匾,两边挂着“勃海镇军压六王而霸楚,阳山食采留三户以诛秦”的抱柱盈联。大殿东西墙壁上彩绘着昭阳将军率兵攻城略地的战斗场景图画。
李斯都一一的看过,并不为山子庙之壮观而惊叹,他知道,他来此的目的是寻找和氏璧。
李斯在庙里四处寻找起来,但终归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和氏璧的线索。
李斯出了山子庙,又来到了昭阳墓前。
昭阳墓位于山子庙大殿的西北侧,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石麒麟等石像生,墓门上嵌有“楚将昭阳之墓”的石额,墓碑上镌刻着“昭阳山子府君之墓”八个大字。
李斯细看了,见坟茔筑石为台,封土为墓,其高三丈有余,周围二十余丈,加上筑在距地面一、二丈高的土墩上,远远望去,煞似一座小山。
昭阳墓之雄伟,简直可与高原相比。
明代兴化著名诗人李沂在《昭阳山》诗中写道:“孤城野水带斜曛,西望高原楚将坟。”
同样在《昭阳墓》诗中写道:
“高原突兀倚晴空,楚将雄猷想象中。芳草离离嘶石马,幽宫寂寂冷青松。碑荒苔卧龙蛇迹,地避春喧燕雀风。铁骑雕戈今不见,忠魂千载起长虹。”
巍峨的山子庙建筑群和高大的昭阳墓周围碧水环抱、九河汇聚,劲松、古柏、皂荚树林郁郁苍苍。
此时正是傍晚日落时分,一轮红日即将西沉,李斯环顾四望,无意间竟为迷人壮观的阳山景色所陶醉。
天幕上如血的残阳余辉映衬着高原般的古墓,一座座高大殿宇及四周参天茂密林木,影影绰绰,浑然一体地突兀在荒原平川之上,活脱脱一幅绚丽无比的彩色水印木刻画,越发显出不凡的气象。
此美景被人们称为“阳山夕照”。
“阳山赏夕照”大可以和“泰山观日出”、“钱塘看海潮”相媲美。
被后人称之为“五朝元老”的明代永乐十三年(1514年)进士,官至大学士的高谷在咏叹、赞美“阳山夕照”景色时写道:
“阳山一带望中微,翠巘苍崖映夕辉。斜影半侵行客骑,余光犹烛定僧衣。树头鸟雀参差集,草际牛羊次第归。明日登临重载酒,莫令迟暮感芳菲。”
李斯并没有为“阳山夕照”所沉醉,他清醒的知道,他是来为秦王寻找和氏璧的,而不是来观光赏景的。
李斯在山子庙中找不到和氏璧,又打起了昭阳墓的主意,他想,和氏璧有可能就葬在这座土堆下。
李斯围着坟墓打转,他在找一个突破口,打算晚上盗墓。
前前后后细细看了一番,始终找不到一个他认为容易下手的地方。
李斯累了,就坐在坟后面休息,就在这时,他惊奇的发现,靠近坟墓尾侧的一处草丛间有新翻过的泥土痕迹。
李斯觉得奇怪,急忙前去看过究竟,他扒开草丛,但见一个土洞从坟尾斜插下去。
他明白了,早有人在他之前来偷盗过昭阳墓。
这意味着,即使和氏璧真在昭阳墓中,现在已被贼人盗窃了。
他此时非常失落,多希望和氏璧不要在坟墓中才好。
李斯找不到和氏璧,丝毫也不想在昭阳山上多呆一会儿,但他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李斯不能空着手回去向秦王交差,即使他能编出一千套理由,但他明白,秦王想要的东西是一定要得到的。
过了几天,李斯又鬼使神差的来到了荆山下。
和氏璧就是卞和从荆山中发掘出来的。
卞和死后就是被葬在荆山之中。
李斯想去和氏璧的发源地看看,顺便去祭拜一下卞和,正好在他坟前诉苦,希望其在天之灵指点他一下。
荆山高大雄伟,险象环生。
李斯好不容易才在荆山脚下找到一处坟墓,说是坟墓,其实是一堆枯冢,上面没有姓氏题名,都不知是谁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