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凭着一己之神勇带领边境百姓抵抗,可他确实没有三头六臂,面对成千上万训练有素的匈奴骑兵,他杀不尽射不完,而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边境百姓死在匈奴骑兵的马刀下。
杀是杀不完的,别说杀了,就是这些骑兵立马横刀不动,要杀完这些人,也要把他累得半死,何况这些骑兵不是稻草人,而是机动性很强,作战能力很强的马背上民族。
李牧看着所有的百姓在战斗中死去,看着他们的家园被焚毁,看着他们的财物被抢劫,而他被骑兵团团围住,想救这些百姓的生命财产是不可能的了。
他现在唯一该做的是杀出一条血路逃命,然后东山再起,再去复仇。
只李牧一人,是没有人能拦得他住的,他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杀开一道口子,冲出了骑兵的包围。
匈奴骑兵哪肯善罢甘休,一直穷追不舍,李牧反身一箭,望准打头的将领射去,直穿心口而过,箭支又连连穿杀了后面的好几个骑兵的心口。
匈奴骑兵这才不敢猛追,李牧得以逃命。
经过这一战,他明白了,像这种小打小闹只会害死更多的边境百姓,要想彻底的打败匈奴大军,只有参军入伍,有朝一日手握重兵,然后再与匈奴骑兵决战。
他毅然地决定了,参军。
战国时代,兵丁都是强征或者强抢的,所以,只要你想参军,不仅不要找关系、使钱财,还能得到些许卖命钱,于是,李牧轻轻松松的就当上了赵国雁门一带的镇边军。
公元前266年,20岁的李牧当上了一名戍边小兵。
刚进军营,管你是龙是虎,只要不是皇帝打过招呼的,一律的从小兵做起。
但凭着李牧的本事,不出三个月就在军中脱颖而出了!
本事倒是有了,但他的上司不可能会无缘无故的说,李牧是个人才,表现不错,来,我把将军的位子让给你坐。
充其量只是让李牧做个小头领,说难听点就是让李牧做他的刀刃,平时不管你的死活,有难的时候拿你来挡刀。
李牧做梦都想当将军,然后训练一支铁兵,好去与匈奴决战。然而,他没有关系,也没有钱财,更没有机遇,只有做梦才能当将军。
他不可能用长鞭指着这驻守雁门关的戍边将领说,你个没用的废物,死开,让我来指挥。你是闲着没事干,占着茅房不拉屎,老子还有深仇大恨没有报呢!
李牧没有抱怨,只是苦苦的盼着一个机会,一个让他驰骋疆场的机会。
就在李牧投军不到半年,赵惠文王死了,匈奴王听到消息,就想趁火打劫,举兵来一次大抢劫。
雁门的守军与之交战,一触即溃,雁门守将被杀,李牧虽然神勇无敌,但只凭一己之力也难有作为,只得率兵南逃,伺机死守。
赵孝成王刚刚登基,匈奴骑兵就给他来这一手,实在让他头疼。自己的王位还没坐稳,秦国又虎视眈眈,现在边境又起烽火,这实在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赵国驻中原的军队对付秦国尚觉得吃力,实在难以再派去抵抗匈奴,怎么办呢?
当时的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奢,但自从赵惠文王死后,这些人都不太被重用。
于是,有老臣对赵孝成王报告:“老奴侍奉先王时,每每听先王说起边境之事,总是感慨颇多。但听先王常说起一个叫李牧的人,言其好生本事,竟凭一己之力抵抗匈奴骑兵数年不敢扰乱边境!”
“先王常说,想在有生之年出兵雁门,与匈奴一战,势要再平北方。如果可以,顺便看看那个李牧是何许人矣,倘传闻属实,定要拜其为将,驻守北方,再筑一道长城。……唉,可惜……”
于是,赵孝成王就派使者去雁门,打听李牧的消息。
此时,李牧正在雁门关整兵驻守,坚壁不出,像一座大山一样死死阻止匈奴骑兵南下。
戍边将士见李牧神勇,肯在前面为他们挡刀,在他们将死之时,给敌人一箭救了他们的命,于是都心甘情愿听他的。
谁都知道,在太平之时,人们都想争高位,当头头,可在战场上,没有那个本事的,谁愿意去当出头鸟挨枪子。所以,李牧虽名义上不是戍边将军,实际上已经是戍边大将了。
赵王派出的使者见了李牧,打听清楚一切情况,就把细节一一快马报给赵孝成王。
很快,赵孝成王拜李牧为大将军,镇守雁门郡。
李牧掌握了军事实权,就开始部署,以防匈奴大军南下。
这些策略他还在少年时候就想过无数遍了,所以一旦掌兵,直接拿出来应对就是。
再者,李牧在雁门一带生活了很多年,他对这里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这里的百姓无不与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抗敌,岂有守不住的道理。
有李牧挡在前面,匈奴大军不得南下越雁门关半步,匈奴王见无利可图,只好回家睡觉,等睡醒了再出来打劫。
从此,李牧成了名符其实的雁门守将,开始了他与匈奴的长期角逐。
李牧从小生活在边境,非常清楚匈奴骑兵的生活习性,并多次与匈奴骑兵交过手,知道这些强盗是不好对付的。
他明白,匈奴骑兵没有固定的家园,靠帐篷和游牧为主,连抢劫行为也是随心所欲的。这些强盗,抢得过就抢,打不赢就跑,要想把他们一举歼灭、永绝后患是不大可能的。
针对匈奴骑兵的这一作战特点,李牧思前想后,得出了一个对策,一个长远的对策。
他明白,他此时身负万千将士的生命和保家卫国的重任,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图一时之快、逞个人英雄主义。
所以,他要忍,要作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里准备,甚至是二十年的心里准备。
李牧明白,要想战胜匈奴,必须先处理好君臣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然后再采取正确的作战方略,如此方可大获全胜。
为了长远计,李牧做了以下几点:
1、在君臣关系上,李牧强调统帅的独立性和便宜行事权。他首先争取到赵孝成王同意,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雁门帅府,以用作军事开支,雁门郡的一切民政军事大权概由他审势决策。
2、在军民关系上,李牧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他严令三军,禁绝军士抢掠民财、奸人妻女、毁民田苗、乱占民间房舍等扰民行为,如有违抗者,必杀。除此之外,李牧还常常亲率士兵去抚孤问丧,安慰老者,逢年过节,还会给贫苦人家送去食物,遇到农忙之时,还会派士兵去帮忙收割栽种。
3、在官兵关系上,李牧注重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李牧为了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肥牛来犒劳士卒,他与士兵同食同住,时时不忘关心下属,将之当兄弟手足一般对待。他对待士兵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赏罚分明,从不徇私枉法。
为了跟匈奴来一场持久战,李牧作了如下准备:
第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其次是组织完善力,再次是经济实力。对这三点,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了完善组织力,他根据实战需要,设置官吏僚属,任命军士将领;为谋求壮大经济实力,他把当地的市租田地赋税全部交入帅府,作为军费。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李牧为了麻痹敌人,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以示弱于敌人。李牧下令士兵严明军纪:“匈奴入侵,急收入堡,有敢抵抗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士兵就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从不出战,使匈奴无从掳掠。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李牧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随时侦探敌情、发出报警信号,以保持信息灵通。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李牧为了找到一个能一举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开始抵御匈奴时,他就是不出击,即便被嘲讽为“不抵抗将军”、“胆小将军”,甚至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赵国边兵们有时亦在下面窃窃私议,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有的愤愤不平。
第五,训练一支混合兵种协同作战。李牧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于是,李牧开始打造战车,训练骑兵、步兵、弓弩兵,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混合兵团。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阵地战,李牧实施坚壁清野,避其狭长锋芒,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
第七,在得失关系上,李牧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李牧从不计较输赢得失,每次总是佯装溃败,让匈奴骑兵抢去无数牛羊和军需品,以先养足这伙强盗的贪欲。
第八,在攻防关系上,李牧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只有当防守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准备就绪之后,方才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