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僧人们在赵州塔下虔诚跪拜,在周围一片苍凉之中,他们的神情更显得庄严,肃穆,神圣。忽然,有一个中年和尚大胆地走向塔基,把自己整个身体紧紧贴在了斑斑驳驳的基石上,就像是流浪多年的游子忘情地扑向白发娘亲的怀中一样……一会儿,他又用双拳不停地捶打着赵州塔残破的身躯,嘴里喃喃自语:"你这个坏家伙,你这个坏家伙……"这个日本和尚为什么对老赵州又爱又恨,说他是"坏家伙"呢?在海东,日本禅僧刚出家修行之时,都要用数年时间参"无"字公案。在那没头没脑、无门无路、无法思议、不可把捉的漫长的参究中,禅僧恰似鲤鱼吃了倒须钩,吞之不入,吐之不出,要死死不了,想活活不成,那个难受,那个苦头,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于是,禅僧们往往会怨恨起老赵州来。因为,这个折磨人的"无"字公案,正是赵州留下来的!而当他们下工夫参进去之后,又从这个"无"字上得益甚多,所以又对老赵州感激不尽。他们此时见到赵州塔,真是百感交集,心迹直显:"你这个坏家伙!"老赵州在一千多年前的法堂里开怀大笑。是笑后世子孙的率性天真,还是笑学僧们的死板教条?
有禅僧问:"师父,那些咬人、吃屎、仅仅为了一根骨头而打得死去活来的狗子,是否还有佛性?"赵州断然答道:"无!"禅僧大吃一惊,说:"根据佛理,上到三世诸佛,下至鸟兽虫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单单狗子没有?"赵州说:"因为它有业识〔1〕、惯性、习气存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之畔的菩提树之下,睹明星而悟道,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赵州胆量包天,竟敢说狗子无佛性,莫非他要否定佛陀的遗教?
赵州所要否定的,不是佛祖说的真理;而是要扫荡、清除这个禅僧对经典的执著。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是佛自己证悟的,是佛的法财。你口头上重复千次万遍,也仅仅像储蓄所的出纳员,数来数去,都是人家的钱。出纳员若是将别人的钞票当成自己的,就是贪污。轻者坐牢,重则丧生失命。学佛修禅之人,若是不肯实修行、真悟道,使得自己的业识习气逐境现起,一旦失去人身,钻进狗子的皮袋,一点都不稀奇。
"为伊有业识在!"赵州大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千百年来,"无"字公案流传甚广,尤其是有宋一代,大慧宗杲禅师大力提倡"看话禅",主要就是看"赵州无"。慧开禅师更是将"无"字当成禅宗第一关。他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语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这)一个"无"字,乃是宗门一关,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矣。"赵州被南北丛林尊为古佛,他说狗子无佛性,天下禅僧就跟着鹦鹉学舌。又有禅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吗?"赵州答:"有,有哇!"禅僧不由得一愣:原来说无,怎么现在又说有呢?随即追问:"它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披了一张畜生的毛皮,转成了狗子呢?"赵州说:"它是明知故犯。"法无定法。同是狗子,赵州说有说无,都是在明示后人,千万别明知故犯,把自己的堂堂佛性装进狗子的皮袋!
后来天童正觉禅师称这则公案是"水上葫芦,按着就转",并颂曰:狗子佛性有,狗子佛性无,直钓原求负命鱼。寻气逐香云水客,嘈嘈杂杂作分疏。平展延,大铺舒,莫怪侬家不慎初;指点瑕疵还夺璧,秦王不识蔺相如。
战国的时候,赵国特使蔺相如奉命携带和氏璧去拜会秦王。他见秦王拿到和氏璧后爱不释手,久久不肯归还,便说道:"和氏璧上有一点瑕疵,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递给了他,他将和氏璧高高举起,威胁说:"若是有人强行夺取,我必定先碎其璧。"最终,实现了完璧归赵。
我们能完璧归赵吗?又有禅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吗?"这次,赵州回答说:"家家门前通长安。"景深
一百年前,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研究人员捉来一只体格健壮的青蛙,冷不防将它扔进了一口开水锅里。这只青蛙乍一接触开水,反应十分敏捷,在那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只见它奋起所有的潜力,闪电一样迅速从开水之中跃了出来,成功地逃脱灭顶之灾。
几天之后,等那只青蛙轻微的烫伤痊愈,体力完全恢复,研究人员使用同一口锅,在里面注入凉水,然后将那只曾在这口铁锅成功逃生的青蛙放了进来。青蛙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很是快乐。接着,试验人员开始悄悄给锅加温。水温升高得很慢、很慢,青蛙习惯了水温的渐渐变高,悠闲自得地享受着温泉浴带来的前所未有快乐……
慢慢地,锅中之水越来越热。青蛙感受到的已经不再是舒服惬意,但它依然忍耐着,没有想到从水里跳出来。到后来,水温愈来愈高,温柔乡变成了火焰山。青蛙已被烫得浑身难受,察觉到了大事不妙。然而,已经太晚了,等它实在受不住了,想奋力从热水里跳出来逃命的时候,它全身发软,筋骨乏力,心欲跳跃而身无力量,情愈急切却无能为力……青蛙不再作徒劳的挣扎,痴痴呆呆躺在水里,直到被烫死……--这是一篇真实的研究报告。
一次,阎王爷让两个魂灵去投胎。他们面临的只有两种命运的选择:一个人一生总是舍弃,不停地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他人,可以用"给他,给他"概括;另一位,则恰恰相反,他所接触到的所有人,都要给他财物,用"给我,给我"来说明他的命运最为精确。那个前世为官之人,在做官之时,总是想方设法捞取钱财,所有到他衙门办事的人都必须给他送礼,"给我,给我",早已成了他的习惯。所以,他马上将那个"给我"的命运抢到了自己的手里。而另一个人前生虽然不富裕,却乐善好施,并且,在救济他人过程中,他也体会到了一种独有的乐趣。因此,他在阎王爷面前选择了"给他"的命运。
那个选择"给我"的人转成了一个乞丐--只有乞丐总是"给我,给我,给我!"不停地索要。而那个选择了"给他"的人,转成了一位大慈善家,同时也是大实业家,大富豪。--慈善家首先必须有滚滚财源,才能不停地施舍。
--这仅仅是个笑话。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送灶神的节日。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逢这个日子,奶奶总会将一些糖瓜、点心之类的供品,摆放在灶火后面那张贴了整整一年的、已经被烟熏得漆黑一团、火燎得面目全非的灶王爷神像面前,喃喃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将沾满油烟的神像揭下来(应该说请下来),在蜡烛上点燃--送灶王爷上天。
据说,那些黏黏的糖瓜,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要他报喜不报忧,说善不说恶。时光如流水,年年有个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照例要每年上天一次,一则给玉皇大帝拜年,二则报告一年来人间善恶。这一年,灶王爷来到天宫,向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施礼作揖,说道:"拜见玉帝,小神有礼啦!"玉皇大帝睁眼一看,面前站立着一个陌生的白面书生。他惊诧万分:"你是谁?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你来天庭做什么?"灶王爷也不禁有些莫名其妙了,疑惑地说:"玉帝,我是人间的灶神哪!怎么,您连小神都不认识啦?"
玉皇大帝勃然大怒:"你是何方来的妖孽?竟敢冒充灶神!"灶王爷一脸的委屈:"我的确就是灶神呀!"玉帝大声呵斥道:"你还敢当面撒谎!灶神明明是个黑脸汉,而你一个白面书生,如何能是灶神呢?"灶王爷一听这话,扑哧笑了:"玉帝呀,您有所不知,现在人间的生活与往昔大不相同了。以前人们都是烧茅草、秸秆、树枝与煤炭,做饭时乌烟瘴气,天长日久,把我熏得满面漆黑。现在,家家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还安装了抽油烟机,厨房里一点烟气都没有。所以,我的脸没有烟熏油污,就慢慢变白了,恢复了本来面目。"灶王爷本来有一张白净的脸,多年来,被我们人间的油烟熏成了黑色。当烟气消失,黑脸灶神就能还原成白面书生。同样,当我们的心不再被世间的乌烟瘴气所熏染,心灵便能渐渐还原,恢复纯真洁净的天性。
--这是笔者杜撰的神话。
心语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习气,而且人人都知道其危害,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习惯了,改不掉。"习气的惯性力量十分强大,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控制着我们的言行。有些常见的坏习惯,虽然不像赌博和吸毒具有明显的破坏性,但绝对会阻碍我们取得事业的成功,进而影响我们的一生。仅举几种影响成功的职场恶习:
1.办事拖沓。有很多人做事喜欢往后拖,往往直到最后一刻,他们才会慌里慌张行动起来。用老百姓的土话说:憋得快尿裤子了才找厕所。现在的许多工作都是分工合作,每个人必须按时完成任务,整体工作才可能落实。现在职场竞争激烈,如果你经常拖拖拉拉,团队其他人就会抛弃你,不再与你合作。
2.乱承诺,不诚信。"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有些人喜欢在领导、客户面前拍胸脯、打包票,胡乱作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承诺。结果往往无法实现。可是,他又总爱找各种客观原因来为自己开脱。天长日久,其诚信开始被人所诟病。
3.不吸取教训。在工作中犯错,在所难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不是他们比别人犯的错误更少,而是他们善于接受教训,不重复过去的错误。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从错误中学习,首先必须承认错误,深刻反省,才能汲取教训。然而,许多人为了可怜的虚荣,拒绝认错,或者为了避免触碰那不愉快的记忆,不肯认真反思。从而很有可能重复同样的错误。
……
调查分析发现,个人职场不良习气的形成,往往是在工作二至四年这一阶段。因此,刚入职场的"二年级新人"尤其值得留意,这一阶段是不良习气形成的高峰期。在未形成习惯之前,更容易改正。
不良习惯的确很顽固,但只要不明知故犯,总能慢慢改变。培根说过:"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该求得好的习惯。"用良好习惯取代不良习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大多数烦恼是自己想出来的赵州会上,有一则著名的公案。禅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曰:"庭前柏树子。"僧道:"和尚莫将境示人。"赵州:"我不将境示人。"僧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仍答:"庭前柏树子。"佛殿之前的柏树,被赵州古佛信手拈来,说成了达摩祖师一脉传来的禅宗心要。是庄,是谐?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没明说过草木砖石都能成佛。赵州柏树子之说引起了禅僧们的好奇,就有人来问:"柏树子有佛性吗?""有,有哇。"赵州微笑着。学僧说:"有佛性就能成佛。那么,这柏树子什么时候成佛呢?"赵州答得妙极了:"等到虚空落地的时候。"虚空落地?头上的天啥时才能掉到脚下的地上?这不是遥遥无期的事嘛!
学僧灵机一动,把球踢向赵州:"师父,你说,虚空什么时候落地呢?""等到柏树子成佛的时候。"赵州说禅,就是这样挥洒自如,妙不可言。有时,更是近于诙谐。"庭前柏树子"公案,还演绎出了另一则十分有趣的法战:赵州从谂有一位得法弟子,名叫光孝慧觉。慧觉禅师开悟后,住持在扬州光孝禅院,史称"光孝慧觉"。一次,他率领众僧外出,看见了一根露柱,乃合掌施礼道:"不审世尊。"侍僧提醒他说:"和尚,这是露柱,不是释迦牟尼佛。"光孝慧觉当然知道那根木头柱子不是释迦佛祖,然而,像木头柱子这样,时常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诸相",与诸佛菩萨的奥妙世界看似截然无关,但在法理上,二者之间又是浑然一体而无所分别的。因此,光孝慧觉对之合掌,并口称"世尊",实则乃是在向弟子们呈现大好禅机。
看到弟子们没人领会自己故设的疑局,光孝慧觉自嘲地吟诵道:"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光孝慧觉刚从河北赵州回到江南那一年,到崇寿寺去拜访法眼宗的创始人--清凉文益大师(清凉文益谥号"大法眼",所以也称"法眼文益")。法眼文益问他:"近离甚处?"光孝慧觉回答:"赵州。"法眼文益接着说:"听说赵州有"庭前柏树子"话,是否?"光孝慧觉断然说道:"无。"法眼说":那些从赵州回来的行脚僧都说: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曰:"庭前柏树子。"你是赵州从谂的亲传弟子,如何反而说没有这件事呢?"光孝慧觉斩钉截铁地说:"先师实无此语,和尚莫诽谤先师好。"从此,诸方尊宿称光孝慧觉为"觉铁嘴"。
有一位满腹经纶的书生,看破功名,出家为僧。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书、琴、画无所不能。他曾在自己的一幅画上题诗:"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他向赵州请教:"如何是学人师?"赵州吟诵道:"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人家问的是学佛之师,他答的却是这个学僧之诗;人家的真实意思是在问禅,而他却佯装不知,故意打岔。难怪人家要反驳了:"师父,我问的不是这个诗。"赵州笑道:"你是师诗不分,不认识诗与师。"诗心即禅心,都是日常用心处。心外无心,心外无法,更觅什么师?赵州随口吟出一首自己的旧作《莲华颂》:奇异根苗带雪鲜,不知何代别西天。淤泥深处人不识,出水方知是白莲。
一位瘦骨嶙峋、鹤形仙风的老和尚,一个满脸稚气、神态活泼的小沙弥。老和尚苍老得已经看不出年龄,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雕刻着岁月的沧桑,也凝聚着人生的智慧;小沙弥还是个半大孩子,一举一动都带着童趣与天真。老和尚扶着小沙弥的肩头,小沙弥拽着老和尚的衣襟,一老一少徜徉在一千多年前的赵州街头。他俩由西向东,往东华门方向走着。观音院,就在东门外。
街上的人们都认识这一老一少,纷纷向老赵州与他的小侍者--小沙弥文远合十致意。一位卖烧饼的大娘见这一对老的慈祥、少的可爱,抓起几个芝麻烧饼往老少手里塞。
也许是饿了,小沙弥文远张开嘴就要咬烧饼,老赵州制止住他,说:"你先别忙着吃,咱俩打个赌好不好?""打赌?好哇好啊!"文远一听就来了劲,"你快说,赌什么?"老赵州别出心裁:"赌输不赌赢。谁输了谁吃烧饼。"小文远跃跃欲试:"行,好!老和尚你就起个头吧。"赵州看到对面来了一辆毛驴车,随即说道:"我是一头驴。"文远咯咯直笑,道:"老和尚若是驴,小沙弥就是驴肚子里的胃。"赵州看了看文远手里拿的烧饼,说:"食品到了胃里就变成了粪。那么,我是驴粪。"
小文远毕竟是孩子心性,争胜好强。到此时,好胜之心陡起,早已忘记是斗输不争赢,他挖空心思地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答话:"粪中有虫,我就是粪里的虫。"这时,他俩已经回到了寺门前。赵州扭头问:"你在粪里干什么?""我……"粪里的寄生虫,除了吃屎还能干什么?小文远实在不愿意说自己吃屎,被憋得吭吭哧哧直挠头。恰好回到了寺院,他由佛寺想到了结夏--为防止行脚伤害虫蚁,夏季三个月,僧众要安居在寺院里。他灵机一动,颇为得意地说道:"我,我在里面结夏呢!"老赵州眼都笑眯眯了,把手伸到文远面前:"我输了,把烧饼给我。"小文远一吐舌头,抱着烧饼撒腿就跑。
禅林传闻,寒山、拾得的师父丰干禅师,在朝拜五台山时,在山下遇到了一个奇异的老人。丰干问:"莫非你是文殊菩萨?"老人回答:"不可有两个文殊。"丰干就大礼参拜。等他抬起头来,老人早已不见了。
〔1〕业识即因为过去的行为而产生的烦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