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藏说会,慧藏又问他怎么抓,他就用手在空中抓来抓去。慧藏一笑,说:"你呀,不会抓。"西堂智藏反问:"师兄你怎样抓?"慧藏伸手抓住他的鼻子,使劲拽。他痛得哇哇直叫唤:"师兄,快松手!你这样死命地拉拽,鼻子都要被你拉脱了。"慧藏说:"只有这样抓虚空才行。"虚空湛然,宛若真如佛性。真如佛性,本来不可把捉,西堂智藏用手抓虚空,犹如人以意识妄想测度真如佛性,自然是谬误致极。而慧藏禅师用力拽他的鼻子,甚至拽得"直欲脱去",其中深意,很值得参究一番。
虚以实存,实以虚在。以虚显实,以实握虚。一天,慧藏正在厨房里择菜,马祖走了进来,问:"你在干什么?"马祖这老汉明知故问就够奇怪的了,谁知,他的弟子慧藏回答的更是玄之又玄,他说:"我在牧牛。"他明明是在择菜,却说自己是在放牛。而马祖竟然对如此荒谬的回答给予了认可,接着问:"如何牧?"慧藏答:"一旦它溜进草丛去,马上将它拽回来。"马祖赞叹道:"你真会牧牛。"原来,慧藏禅师是以牧牛来比拟修心。禅师们一天十二时辰,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的心念,择菜之时也不例外。所以,慧藏禅师说他在牧牛。在禅宗公案中,许多地方都说到了牛。这一方面是因了禅宗丛林实行的是农禅结合,日常劳作离不开牛;另一方面因为禅忌十成露,必须给学人留下自省的余地,所以祖师们往往借"牧牛"誓喻修心法要。慧藏与马祖的对话,就是在指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刻刻像牧牛一样看住自己的心念,一旦打妄想,马上将它拉回到正事上。
景深
古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一代枭雄、东晋安西将军桓温起兵消灭成汉帝国(今巴、蜀两地)。他的大军从荆州出发,溯江而上。不一日,舰队驶入三峡。他的一个部属趁舰队临时靠岸之机,到山中闲逛,碰见了一只小猴崽子。也许是因为峡江人迹罕至,这只小猴子又出生不久,尚不知人之险恶;也许是这个人太灵巧、太善于伪装了,反正,他逮住了它。当小猴崽子发觉这个与它母亲长得有几分相似、但绝没有自己母亲慈祥的东西不怀好意时,已经晚了,它被弄到了船上。而舰队又离岸开航。小猴崽子挣扎无力,逃脱无路,只能大声哀叫。
果然有了回声--猴崽的母亲出现在了岸边。船中小猴一声啼,江岸母猴几回号。啼者悲悲切切句句洒泪,号者百爪挠心声声带血。船行水中,猴走岸上。逆水行舟,全靠人夫拉纤,速度不快;然而,峡江之岸曲折且陡峭,或高峰千仞直插云霄,或绝壁陡峭横亘江中,或沟壑裂岸,或支流隔断,江岸的路程,何止十倍于水中!母猴翻高山,攀峭壁,越深谷,渡溪流,不弃不离,一直沿缘岸哀号,穷追不舍……
船队已在峡江航行了一百余里,母猴啼号声音越来越嘶哑,跋涉的脚步愈来愈沉重,它的心力、它的体力都消耗殆尽,渐渐不支,慢慢被船拉开了一段距离。眼看载着小猴崽的船越来越远,母猴彻底绝望了,它打起最后一点精神,拼尽最后的力量,赶上来,奋起力量向船上跃去--
"扑通!"母猴落在了船舷上。然而,它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好像一尊雕塑一样。那个逮小猴的人悄悄靠近,母猴仍然毫无反应。俯身观看,母猴早已气绝身亡。他很想尝一尝猴肉的滋味,唤来船上的厨子,让他剥皮取肉。厨子剖开母猴之腹,只见它的心肝俱碎,肠子皆寸寸断裂……现代。我国某湿地,系大雁、天鹅、鹤类珍禽的栖息地,每年都有大量候鸟来这里繁衍后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地人得知,雁、鹤之类的大型珍禽与人类社会一样,恪守着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它们似乎比人类更专一,更忠贞,不但不离婚,而且一旦失去配偶,绝不像人一样再婚,它会孤守终生。平时,它们总是出双入对,一同觅食于湖泊沼泽,一同翱翔于辽阔蓝天,一同嬉戏于碧水芳草……如果其中一只不幸负伤,或被猛兽捕捉,或落入猎禽者的陷阱,另一只绝不独自逃离,它会在附近飞来飞去,踌躇徘徊,等待着、盼望着自己的伴侣回到自己身边……鸟,自有其高贵的美德。然而,鸟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它们忠贞的情操,竟然被无恶不作的人类所利用,成了它们被屠杀、被捕捉的一大弱点--猎人以被逮的雁、鹤为诱饵,布置机关陷阱,诱使另一只前来相会,于是,它们双双被擒……这些年,走私珍禽活动日益猖獗,再加上有些人钱多得无处使,有的人权大得没法用,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为了表现自己无所不能,与众不同,他们把自己的胃口锁定在了野生动物上。毒蛇之胆,黑熊之掌,活猴之脑,白鹤之项,据说是四大珍奇。利益所驱,盗猎珍稀动物成风。曾二是当地最精明的猎禽人,也是许多野生动物贩子争相拉拢的对象。一天,他下的网套逮住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雌白鹤。若是能抓住另一只公的,凑成一对活物,就可以不大不小地发上一笔!于是他照例将雌鹤的翅膀根绑起来,布置了一个陷阱,单等那傻乎乎、痴呆呆的雄鹤前来上当。
也许是旁边的同类的遭遇提醒了雌鹤,或者是它天生聪颖,反正它似乎明白了自己是猎人捕捉伴侣的诱饵,自己的周围布满了罗网。每当那只在空中飞翔的雄鹤要落下来,与它相会之时,它就不停地发出天敌来袭的警告。一而再,再而三,眼睁睁看着到手的票子一次又一次被雌鹤惊飞,曾二怒由心头起,恶从胆边生。他气急败坏,冲过去,向雌白鹤长长的脖颈狠狠打去--
雌鹤发出一声短促的哀鸣,颓然倒地。它那在空中盘旋的爱侣,听到了它最后的凄惨的叫声,也看见了它命终痛苦的挣扎。雄鹤发出一声声啼血的长鸣,其凄凉,蓝天为之寒战;其悲怆,白云为之落泪!最后,雄鹤振翅飞向高空,然后,收拢翅膀,像一块沉重的陨石,像一道白色的闪电,从缥缈的天空坠落下来。
心语
七八年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佛教刊物《禅》,无意之中透露了我的电话号码,于是天天接听天南海北各种各样的电话。其中经常听到一些才华出众、能量超群、成就斐然的年轻朋友倾诉,说经常被周围的同事孤立、伤害。他们不约而同都将原因归结为"嫉贤妒能"。
笔者一般不同意这种说法。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绝大多数人不会因此而伤害别人。伤人者人恒伤之。如果你经常被别人伤害,一定是你经常伤害别人。
人,有与生俱来的我执,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强烈的我执犹如一把无形的刀,常常会在无意之中伤害到别人。尤其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年轻人,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因此很有可能伤及别人的尊严,甚至污辱其人格。所以人家会寻找机会报复你。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因而就有人主动披上铠甲,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四面出击八方树敌。不过,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个笑话:伤害比你强的,那是鸡蛋碰石头,说明你愚蠢;以强凌弱,乃流氓行径,证明你人格卑鄙;攻击旗鼓相当的对手,必将是疲劳不堪的持久战,往往两败俱伤。别忘了老祖宗还有一句话:"人善人欺天不欺。"经常伤害他人的人,必然丧失大多数人的友谊和信任,人家惹不起躲得起。这个现世报的代价太大了,没有众人帮扶,人人寸步难行。因而,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禅宗祖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要放下那把无形的心刀:放下执著,必然留下一份清净;卸下盔甲,自然感到一份轻松;看淡得失,就会拥有一份空灵;放下对立,必然得到一份友情。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3.头上落了粪
东寺如会禅师(744-823),是马祖道一的弟子。在湖南长沙开法传禅之后,由于他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将禅讲得趣味盎然,吸引得众多禅客云集东寺,以致将禅床都挤塌了。因此,禅林称如会的道场为"折床会"、"禅窟"。
当时,随着六祖"明心见性"思想的深入人心,尤其是马祖道一高扬"即心即佛"的大旗以来,几十年间,这一主张被禅僧们死死抱着不放,竟然成了僵硬的教条。东寺如会禅师针对这种情况说道:"佛在什么地方停留,而说此心?
心如画师,应景赋形,虚妄不真,就说是佛?"于是,他向弟子们开示道:"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失已久,你才刻舟。"是啊,禅活泼自然,法无定法,执著教条,不啻刻舟求剑。与师父沩山灵祐大师共同创造了沩仰宗的仰山慧寂来访。东寺如会禅师问:你是哪里人?仰山慧寂回答是广南人。东寺如会禅师无风起浪,说道:"我听说广南有镇海明珠,是不是呀?"这老汉当然不是在说什么明珠,而是蕴藏着禅机。仰山慧寂虽然仅仅是如会禅师徒孙辈的年轻后生,却是一代宗师,他怎能不知?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慧寂说道:"是的。"如会禅师说:"此珠怎么样啊?"这时,仰山慧寂呈上了大好禅意:"没有月亮时就隐去,有月亮时就显现。"原来,他们所说的明珠,指的是人的真心,自性。如会禅师不肯轻易放过,花样翻新,再次提起话头:"那明珠能取得来吗?"象征心性的明珠,无形无相,如何能取?然而,慧寂艺高人胆大,迎难而上:"能取来。"
如会禅师亮出杀手锏:"为什么不呈送给我?"慧寂自有转身之处,他走上前来,拱手施礼,说道:"昨天到沩山那里,也被索取此珠,只是无言应对,无理可伸。"如会禅师不禁赞叹道:"真是狮子儿,三岁能咆哮。"当时,崔群出任湖南观察使。这位省长级的父母官,到长沙上任伊始,便不断有人满怀敬仰地在他面前提到如会禅师。于是,他决定到东寺去会会这位名声在外的禅窟主人。
那天,崔群带领大批随从,浩浩荡荡来到东寺。一见面,他便问道:"禅师道名远播,因何而得法呢?"当时,如会禅师正在害眼病,两眼红肿。他边揉眼睛边回答道:"因识见本性而得。"
崔群看看如会禅师红肿如烂桃的眼睛,与随从们交换了一下嘲弄的眼神,不无讥讽地说道:"既然说是识见本性了,又拿眼睛怎么办呢?"如会禅师索性将眼睛闭上,缓缓说:"识见本性不需要用眼。因此,眼睛病与不病又有什么妨碍?"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因刻苦用功,七天七夜未睡而双目失明。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所有的弟子之中,他却以天眼排名第一。人的肉眼见光不见暗,见前不见后,太小的东西(如细菌)看不见,太大的东西(如地球)也看不见,更不能窥见开悟者的法眼境界。何况,人,除了一双肉眼之外,尚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你修到何种境界,便会具备何种眼力。崔群很是有些为自己的傲慢言行而后悔。
这时,一只鸟雀飞进大殿。它在殿中飞了一圈之后,大模大样地落在了高高的佛像头顶上。它在佛像的发髻间蹦来跳去,后来,尾巴一翘,分明有一种黑白相间的东西,从它屁股后面出来,落到了佛像头上--天哪,它,这只胆大妄为的小鸟,竟然在庄严、神圣的佛像头上屙(ē)屎!
崔群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就问如会禅师:"鸟雀有佛性吗?"如会禅师眼睛虽然红肿,却也看到了小鸟佛头着粪的一幕;而且,他还清清楚楚知道,观察使大人此问隐藏着机关,但他仍然不动声色地说:"有,有哇。和我们人类一样,小鸟也有佛性。"崔群亮出了杀手锏:"那么,它为什么在佛头上屙屎?"如会禅师一笑,看着在佛像上自由自在地梳理羽毛的小鸟,反问说:"它为什么不在鹞子头上屙呢?"鹞(yào)子,即雀鹰。
景深
东寺如会禅师反问小鸟为什么不在鹞子头上屙屎,不仅仅是禅的机智与幽默,也是真理的体现。小鸟知道鹰鹞嗜血,非常害怕,远远避开唯恐不及,哪敢到它头上拉屎?正是它本性的体现。小鸟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灵与肉的烦恼,都想远离危险,去除烦恼,向往平安。这种避苦趋乐、寻求解脱的心性,正是众生佛性的显现。也就是说,小鸟本来具有佛性。
再说,佛像不是神像,佛菩萨无限慈悲,不是嗔恨心严重的神。小鸟在佛像头上拉屎,不过是认为这里仅仅是一个安全的栖息地,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无心之举,并非恶意为之。观之不雅,不过是我们人类的价值取向。就算小鸟的无心之举弄脏了佛像,也比某些人心有所求而在佛像前虔诚跪拜好。
有一位信徒,因为求佛心切,特地请高明的工匠塑造了一尊佛像,而且还装了金(镀金或贴上金箔)。所以,这尊佛像不但工艺精美,栩栩如生,而且异常庄严,任何人见到都要情不自禁地赞叹。信徒时时将佛像带在身边,只要有空,就在佛像前虔诚礼拜。可以说,这佛像承载着他全部的情感,全部的希望,如果可能,他情愿将自己的生命熔铸进去。
后来,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举办盛大的佛事活动,上千的僧人诵经,为佛像开光。为了使自己的佛像更加灵验,那位信徒也将那尊金佛带到了寺院。
寺院里人山人海,来开光的众多佛像摆满了供桌。他悄悄将别人的佛像移到旁边,把自己的金佛摆在了正中间,开始烧香祈祷。
空气流动,香烟随风飘散,而他不希望别的佛像享用他的香火,于是,他用纸板卷制了一个漏斗形的烟筒,一头罩在香炉上,另一段直接对着金佛的鼻子。
他很得意,这样,他烧的香,就不会被别的佛像闻去了。有人告诉他,这样太过分了,一有分别心,是不能得到解脱的。他置若罔闻。结果呢,几个时辰之后,金佛的鼻子被他熏黑了,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有一位农人,别无所长,仅仅靠种田为生。尽管他日月辛劳,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穷困的家境。因此,他每日愁云满面,神情沉重得好像驮着一座大山。
后来,他听说佛菩萨法力无边,有求必应,就时常跪在佛像前烧香祈祷,期望佛菩萨大慈大悲,使他鸿运当头,发笔大财,一举改变贫穷的现状。
许是心诚则灵,许是佛菩萨真的有求必应,有一天,他在地里挖坑时,竟然挖出了一尊隋唐时期的镏金罗汉像。古佛像制作得惟妙惟肖,可说是巧夺天工,十分罕见,异常珍贵。他悄悄将罗汉像卖给了文物贩子,得来数十万巨款。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转眼之间,他就成了荣华富贵之人,盖楼房,添家具,里里外外一派富丽堂皇。说来也怪,忽然之间他的亲朋好友也多了许多,每日亲朋满座,大家争相巴结、奉承他。
然而,他仅仅高兴了很短一段时间,继而又整天犯起愁来。并且,他的忧愁似乎比从前更加严重,简直到了食无味、饮不甘、睡不稳、坐不安的地步。眼看着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妻子骂道:"你这没出息的东西,难道只有受穷命,没有享福的份?你看,偌大的家业,我们一辈子都花不完!就是贼来偷,一时半会儿都偷不完,你还发什么愁呢?"他乜斜老妻子一眼,没好气地咕哝道:"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你知道个什么!""你见识长,可你为还啥愁眉苦脸呢?"他使劲挠着头皮,自言自语说:"十八罗汉,十八罗汉。罗汉,一共有十八个呢,而我仅仅挖到了一个。其余的十七个在什么地方呢?要是能将那十七尊罗汉都找到,都归我所有,那么,我就满足了……"原来如此!人心无尽,心有所求,永不满足,人无力救,天不能度,佛也难以救度!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