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本年十月被派到全国总监狱(提牢厅)去值班。当时恰好是秋后处决犯人的时候。王阳明不喜欢干这样的事,所以,他总是在日记中说,太累了啊,每天都要面对几条人命,这真是心灵的酷刑啊。而且就这么点芝麻小官,实在无意思啊。如我们所知,王阳明这样的人也不是干一行爱一行,他在某些部门也不是个好员工。
1501年:九华山上遇神
本年,王阳明登上了安徽青阳九华山,这是他生平三上九华山的第一次。在九华山上,王阳明遇到了三位神人。第一位神人是王阳明临时住所长生庵的领导实庵和尚。
实庵和尚是位道行极高的僧人,他在门口写了一副对联就是证据:门前青山绿水都成画稿,槛外松声竹韵悉是禅机。
王阳明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自然免不了互相交流。双方在文化交流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每当天气很好,王阳明就拉着实庵和尚四处游逛。有一天,实庵和尚见王阳明经常破坏古迹,四处乱写乱画,就对王阳明说,你写我吧。
王阳明欣然同意,按照实庵和尚模样、性格写下了一首散曲式的诗词:
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
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
看那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
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
实庵和尚当时也只是觉得好,想不到王阳明日后成为名人,这首人物速写诗也由此和他忽然成名。
与其他二位神人相比,实庵实在是太“人间烟火”了。
第二位神人长年累月不洗头也不理发,是个姓蔡的道士,所以人送绰号蔡蓬头。这位神人就在九华山的山洞里居住,偶尔会到寺院里来要吃的,和尚如果脸色稍有不满,蔡蓬头立即怒目而视,转身就走。和尚以慈悲为怀,急忙追上,道歉赔礼,恭敬地送上热腾腾的饭,蔡蓬头才原谅了和尚。
王阳明听说了这样的事情后,心想,此人必是世外高人。凡夫俗子是绝对不会这样不要脸的。于是,跑到山中来寻找他的踪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王阳明才算找到这位神人。
他邀请神人下凡,到他的临时住所喝点。蔡蓬头默不作声,跟着他就来到了长生庵。吃饱喝足,王阳明就请问仙家之事,这个世界上是否有长生不老药啊,有没有神功可以使自己百病不侵啊,您现在几百岁了啊,我是否可以过您这样无拘无束的神仙日子呢。
蔡蓬头看了看王阳明,又看了看伺候他的人,说了两个字:“尚未。”王阳明用世俗的思维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急忙叫那些人退了出去。然后心安理得地说:“他们都出去了,您可以说了。”
蔡蓬头仍然说:“尚未。”
王阳明追问:“请赐教一二。”
蔡蓬头又说:“尚未。”
王阳明只好拿出撒手锏,连续追问。蔡蓬头终于哈哈一笑说:“我注意了你很久,虽然你接待我很礼貌很隆重,按人间的道理,我本该对你说点什么。但是你终去不掉官相啊!”说完又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王阳明受到臭道士的一顿冷落,求道的欲望却增强了。他四处打听九华山上是否还有什么神人,于是,有人告诉他,还有一位和尚。这个和尚住在地藏洞里,睡的是野兽皮,吃的是松果,有时候是树皮。从来没有人见他开过火。
王阳明哇呀一声,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死奇人啊。他急忙跑去地藏洞,历经山难石险,终于找到地藏洞,果然看到有个和尚在那里睡觉。
王阳明自然不敢把人家推醒,所以只好坐在和尚的脚边等着,和尚突然打起呼噜来,把王阳明吓了一跳,他这才知道,活神仙也打呼噜。
又过去很久,王阳明等得有点不耐烦,见和尚的脚丫子露在外面,天气渐凉,于是开始揉起和尚的脚丫子来,以防止活神仙着凉。活神仙被摸得很舒服,就醒了。见到王阳明,丝毫没有惊讶,仿佛知道王阳明要来一样,平静地问:“我这个地方很少有人可以到来,你是怎么来的?”王阳明急忙回答:“是很艰难,但总算是来了。”
二人开始交流,活神仙谈的都是佛家最上乘的道,王阳明听得是津津有味。最后,和尚说:“你没有求仙的命运。”忽然又补充了一句:“北宋的周敦颐和程明道是儒家的两个好秀才啊。”周敦颐是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提出“诚”是人的最高境界,通过去欲望、安静就能达到。程明道是理学二程之一,主张读书要穷理,理穷后,则一切都迎刃而解。和尚跟王阳明提这二人的本意非他卖弄,而是他觉得王阳明不应该在这里求道求佛,应该把脑袋埋进理学上苦干去。
王阳明自然也听出了这样的意思,但他对道佛之术仍然不死心,所以又上山找了和尚两次,可惜和尚仿佛根本就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上一样,无影无踪了。
1502年:学习道家养生术
王阳明的身体一直很差,所以他喜欢四处寻找活神仙,终于有个半神半医的人给他开了药方,每天需要吞服极少量的砒霜。王阳明脸色铁青,和他常年吃砒霜有直接关系。吃砒霜治肺病这个药方现在被称为偏方,这个偏方维持了王阳明很长的生命。
得了肺病的人不能劳累,王阳明从来就没有不劳累过,即使清闲时,还会拼命看竹子。所以,他的日夜充电很快就使他病倒。有一天,他一面咳嗽一面看书,突然把书向桌上一丢,说:“我王某怎么可以用有限的精神作这无用的虚文呢!”
几天后,他向上级请了病假,回到了余姚。他决定专心进行导引之术,来达到身心灵的高境界。在会稽山上,他住进了阳明洞,自号阳明子,这就是王守仁所以又叫王阳明的由来。
导引术在今人眼中称为气功,但古人认为它神通广大,修习成熟,它能使人百病即祛,长生不老,更能使人做个预言家。王阳明学习导引术,最开始的想法只是为了治病,但修习时间一长,突然有了预知能力。
有一天,王阳明的几个朋友得知王兄在阳明洞学习导引术,就一起来看他。他们才出门,王阳明在山上静坐突然就睁开眼睛,对伺候他的仆人说:“赶紧下山去迎接我的朋友,一共是四位。他们是……”他的仆人立即下山,在半山腰,碰到了王的朋友,仆人一查,果然是四位,问了名字,果然是王阳明所说的那四个人名。仆人把这事告诉了王的朋友,四人惊愕得闭不上嘴。
王阳明修习导引术的第一目的其实是保命,把病养好。他想不到的是,在来回调息,调心,排除杂念,收气,静坐之后,心静而明,居然能敏感地意识到一些问题。
导引术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是因为人本身是有预见性的动物,就和老鼠能预见地震一样,只不过,很多人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静下来聆听这个世界和自己,所以什么都预见不到。
1503年:再转向,修习理学
仅仅一年时间,王阳明在阳明洞中冥思苦想,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如果真的隐居在此,学习和尚和道士,那将是抛弃了老爹和奶奶。可亲情如何抛弃?这种东西是随生命而来到人世的。那些和尚和道士抛家弃子,只为了虚无缥缈的身心自由,是不是太自私?人如何能抛弃亲情而心理平衡?
自此,王阳明彻底抛弃了神仙佛老之说,重新回归儒家。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他把从前的体操射箭骑马和诗歌作文与神仙之道一起扔到背后,只抱着儒书上路。当他开始下定这样的决心时,他的病又来袭扰。所以他又跑到西湖去继续养病。西湖让他很欣赏,他说:“十年尘还劳魂梦,此日重来眼倍清。”西湖也让他不爽,就是在虎跑寺见到一个和尚,有人向他介绍这和尚说,他在这里已经闭眼三年,从不睁眼,也不与人交谈。
王阳明看了和尚一眼,突然大喝:“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这一喝,很内行。老和尚被王阳明震得开了眼,也开了口。王阳明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和尚回答:“母亲还在。”
王阳明问:“想念她吗?”
和尚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
王阳明说:“我以前也有你这样的心态,可是转念一想,一个人连亲人都不顾,即使真知神仙之术,又有什么用?”这是儒家的“爱亲本性”。和尚在那里坐了三年,被王阳明这一说,佛性全无,跑回家找妈妈了。
1504年:乡试主考官
本年,王阳明到山东主持乡试,他出了一道题: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意思是,做臣子的应该凭良心给皇帝做事,如果皇帝不可造就,那就走人。
1505年:倡导身心之学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学习,主要有两种。一是举子业,也就是功利性十足地为了科举考试而学习;另外一种则是身心之学。身心之学的出发点在于学习各种知识都是为了修身养性,把知识当作是提高个人精神的一个方法,而不是目的。王阳明在本年于北京城中倡导身心之学,拒绝词章记诵的举子之学,得到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赞赏。其中有个叫湛若水的和王阳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湛若水对人说,我认识太多人,可从来没有一个像王守仁这样使我动容。王阳明回敬说,我认识那么多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湛若水那样使我敬佩。
1506年:下诏狱,贬谪贵州龙场驿站站长
本年,新皇帝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他最宠爱的宦官刘瑾掌握大权,据辅臣刘健、谢迁说,刘瑾引诱朱厚照纵乐无度,已没有良知,所以必须铲除他。刘瑾先下手为强,鼓动朱厚照对刘健和谢迁进行惩罚,刘、谢二人发现苗头不对,马上辞职。朱厚照痛快地答应。朝中所有官员纷纷上书要求朱厚照挽留刘、谢二人。刘瑾大怒,让锦衣卫对那些冥顽不灵的官员实施刑杖,一时间,京城愁云惨雾,大臣们的屁股血肉横飞。王阳明上了封《乞侑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如同在写一篇优美而平静的散文一样。他说,那些大臣等人应该是触犯了皇上。可是,这是他们的职责。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不站出来说点什么,那就是失职。如果他们对了,皇上您应该照做;如果说错了,皇上您应该担待。这是一种激励手段。可是,您现在派锦衣卫去捉拿他们来京,而且还打他们的屁股,这就是阻挡了言路,以后谁还敢说话和想说话?
这封信怎么看怎么像是个和事佬,他在劝架。可是,刘瑾认为王阳明是绵里藏针,于是,把他送进了监狱。
1508年:心学诞生
前一年,王阳明被刘瑾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做站长,本年,他到达龙场。龙场在贵州修文县。修文县本就处于万山丛集之中,偏僻闭塞,而龙场又登峰造极。王阳明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这个被人遗忘的地方,面对残破不堪的驿站,真是哭笑不得。刘瑾居然能把王阳明发配到这个地方,可见对他还是真的用了心。王阳明很快就发现,这地方是个原始野生动物园,遍地毒蛇,吃人的野兽上蹿下跳,走路时稍一分心就会踩到毒蛇的尾巴,一抬头就会看到老虎大战群狼。睡觉之前,必须把茅草翻来覆去地检查几遍,否则第二天醒来,被子里就可能被不知名的爬行动物筑了窝。王阳明初到时根本就没有地方居住,跟班的人主张住在树上,可以避免野兽攻击。但王阳明腿脚不灵活,无法爬上爬下,所以,他们就找了个山洞,日夜不停地用火驱逐潮湿阴冷。毒蛇猛兽还可以预防,但人不能不呼吸。龙场的空气质量极差,植物腐烂散发出使人窒息的气味,令人不敢深吸气。王阳明总会感到胸闷,头痛欲裂。还有一点困难让王阳明头痛。他无法跟当地原住民交流,当地人根本不会汉语。偶尔能碰上汉人,却都是做了大奸大恶之事的人,这样的人,王阳明躲避还来不及,根本不想跟他们产生丝毫的言语火花。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的生活异常艰难,多次曾想过死亡,可最终挺了过来。有一天,王阳明突然在睡梦中叫了起来,声音尖厉,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当他的跟班被他惊醒,准备拿身边的棒子抵御禽兽时,王阳明已经跳跃着出了山洞,转了几圈后,就静坐下来,喃喃自语道:是了!是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真是大误。殊不知“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物就是事),心上发一念,孝亲便是“物”。浅近说来,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更没有私欲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欲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掉私欲恢复天理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心学史上近乎神迹的“龙场悟道”,心学诞生了。
1509年:在贵阳讲学,开始讲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
他的弟子徐爱不明白,说:“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