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8100000017

第17章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积极的态度是社交成功的试金石(3)

孔子说,拥有积极心态(心智成熟)的人有终身之乐,而无一日之忧。而心智不成熟的人,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乐。原因很简单,心智成熟的人在追求某种目标时,享受的是理想追求过程的快乐;达到某一目标时,享受的是理想实现的快乐。有这种理念在心中,无论目标是否实现,都会乐在其中。这种人生理念可以让我们积极进取,而又不会陷入患得患失的畸形心灵境地。

王阳明说,其实在圣贤的内心中,是没有功业和气节这些外在荣誉和束缚的。他们为人处世遵循的就是个天理。因为我心即天理,所以,这个天理就是他们的良知。良知能分是非,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圣贤们心里如明镜。按照良知的指引来为人做事,取得荣誉是自然而然的事,未取得荣誉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们很多人都活在世间流行的常识中。这些常识包括:富贵荣华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人有钱才有尊严;确立目标后,要不择手段地去实现,等等。其实,人应该透过这些常识去认识到本质的人生。所谓本质的人生,它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用世俗的话来说就是幸福。一个人在世上短短几十年,如果每天都活在疲倦、内心焦灼、患得患失中,那其实就是孔子口中常戚戚的小人了。

很多心智成熟的人为什么可以“乐以忘忧”?就是因为他透过人生的表象看到了本质。这一本质就是良知,良知告诉我们,一切都要自然而然,有一元钱的时候就过一元钱的生活,有一百元钱的时候就过一百元钱的生活。得到的和得不到的,都不要挂碍于心,告诉自己,有些东西属于我,它必然会在我的人生中出现,有些东西不属于我,我强求也无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把忧愁当成快乐。

当你拥有这种心灵状态时,你就踏上了终身快乐的航船。这是一艘用你的“良知”打造的不沉之船,这艘船能带你进入复杂的人际圈中,乘风破浪,直达快乐的天堂。

7.事上磨

(陆澄)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陆澄录》

【原文直译】

陆澄问:“安静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一旦碰到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是什么缘故?”

王阳明回答:“这是因为你只知在静中涵养,却没有下克己工夫。如此碰到事情,脚跟势必站不稳。人必须经历各种事情的考验、锻炼,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

【心学解】

“人须在事上磨”是王阳明心学的轴心,没有这句话,心学就趋于三流心灵励志了,但正因为有了这句话,心学把世界上所有的心灵励志学说甩出了几百条街。

社会是个复杂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一个齿轮,众所周知,任何齿轮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和其他齿轮交流合作。当一个齿轮没有进入机器时,它就如陆澄所说的那样,感觉特别好,雄心勃勃,可当它一旦进入机器,和别的齿轮互相咬上后,就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了。自己可能太小,又可能太大。但又不能退出,因为齿轮只能在和别的齿轮互相咬合时才有价值。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和别人切磋打磨,自己再用心锤炼,使自己能在这架机器上和谐地转动起来。

用心学的语境来说,必须克除私心杂念。到哪里去克除杂念?一个人坐在床上静思默想,口中念念有词说,我的杂念没有啦,我的私心没有啦,我的良知恢复啦,这不是克除杂念。必须面对各种诱惑,能在诱惑面前不生欲望之心,这才是克除了私心杂念。一个人闭门跟世界不存在任何联系,固然清净,但你不可能永远清净,你总要“出山”的。由于没有事上磨炼的经历,一“出山”就傻眼。

去事上磨炼,并不是要你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是在经历了一件事后马上用克己的工夫,这件事是否做得对,为什么对?这件事是否做错了,为什么错?我做这件事时是否凭良知做的?下次遇到这件事后,我会不会做得更好?

总之,事上磨,事情本身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锻心,把自己的心锻造得强大无比,光复良知。

如此,就能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良知之镜光明清澈,事情来时,镜子就能捕捉,就能很好地解决它。

8.我的命运我做主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知致,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吾子骤闻此言,必又以为大骇矣。然其间实无可疑者,一为吾子言之。夫心之体,性也;性也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此惟圣人而后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盖“知天”之“知”,如“知州”“知县”之“知”,知州则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县则一县之事皆己事也,是与天为一者也。“事天”则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犹与天为二也。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养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者也。故曰:此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至于“夭寿不二”,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已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今使之“夭寿不二”,是犹以夭寿二其心者也。犹以夭寿二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寿二其为善之心,若曰死去夭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故曰: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之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有不容已者也。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原文直译】

来信写道:“先生在对《大学》旧本进行注解时认为,致知是获得本体的知,这与孟子尽心的主旨固然相符。但朱熹也用虚灵知觉来指人心的全体,而他认为,尽心是因为知性,致知依赖于格物。”

(王阳明回道)尽心是因为知性,致知依赖于格物,这句话是正确的。然而,仔细推敲你话中的意思,你这样说,是因为还未理解我所说的致知。朱熹说“尽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存心、养性、事天”是诚意、正心、修身;“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知的终极、仁的尽头,是圣人的事情。我的看法,与朱熹正好相反。“尽心、知性、知天”即为生知安行,是圣人的事情;“存心、养性、事天”,即为学知利行,是贤人的事情;“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即为困知勉行,是学者的事情。怎能只认为“尽心知性”是知,“存心养性”是行呢?你开始听这话,肯定会大吃一惊。但是,此处不可置疑,且待我一一解释明白。心的本体是性,性的本源是天。能尽自己的心,也就是能尽自己的性。《中庸》中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说:“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这些唯有圣人能做到。因而说,这是生知安行,是圣人的事情。需要存养心,是因为不能尽心,因此必须有存养的功夫,必须是存养了很长时间,到了不需要再存养而自然无时不存养的时候,方可说是尽心。“知天”的知,如同“知州”“知县”的知。知州,那么,一个州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知县,那么,一个县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知天”,就是与天合而为一。“事天”就好比儿女侍奉父母,大臣侍奉君主,还是把人与天分开为二了。天给予我的,是心,是性。我只能保留而不能遗失,只敢养护而不敢伤害,犹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一般。所以说,学知利行,是贤人的事情。“夭寿不二”的问题与存养心的人又有区别。存养心的人,虽然不能穷尽自己的心,但他已经一心向善。有时失去了本心在所难免,只要加以存养就行了。现今要求人不论夭寿始终如一,这依然是将夭寿一分为二。用夭寿把心一分为二,是由于他向善的心不能专一,连存养都谈不上,尽心又从何说起?现今要求人不要因为夭寿而改变行善的心,这好比说死生夭寿都是命,我只要一心向善,修养自身借以等待天命而已。这主要是由于他平素不知道有天命。事天虽是把人和天分开为二,但已真正知道了天命之所在,人只要恭敬地顺应天就够了。说到等待天命,就是还不能真正知道天命之所在,还在等待,所以说“所以立命”。立是“创立”的立,宛如“立德”“立言”“立功”的立。大凡说立,均为从前没有,现在才建立的意思,亦即孔子所谓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此说,困知勉行,是学者的事情。如今把“尽心、知性、知天”看成格物致知,使刚学的人不能不分散他的心,就马上督促他去做圣人做的生知安行的事情。这如同捕风捉影,使人茫然不知所措。这岂能避免“率天下而路”的后果呢?现在,致知格物的弊端已明显看见了。你所讲的重视外在知识而忽略内在修养,虽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这怎么就不是错误呢?这正是做学问的关键之处,此处一出差错,就会无处不出差错。这正是我之所以甘冒天下之非议与嘲讽,不顾身陷罪戮,仍唠叨不停的原因。

【心学解】

社会交往中,很多人看到比自己高一等的家伙就会有恐惧惭愧之心,还有人会在交往中对各种成功人士进行“命运”的解读,认为他们的命比自己好。其实每个人的命运如何,完全取决于自己。

命运指的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状况,通常是指人的所谓吉凶祸福、高低贵贱和人生遭遇的总体状况。

你相信命运吗?如果命运不是单纯地指人,而是指所有动物,那你一定要相信。虫子生下来就注定要被鸟吃掉,老虎生下来注定就是要以别的小动物为食,老鼠生下来注定就要被人人喊打。这就是命运。

但人呢?没有人敢说,有人生下来就是圣人,有人生下来注定了就一事无成。从心学的角度来解析,人有良知的法宝,只要你能正确使用它,哪怕你出身低贱,也能成为高贵的圣人。哪怕你身陷苦海中,也能搭乘良知之船,到达幸福之岸。

谁掌握了命运的密码,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前途,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你也许还处在“困知勉行”的阶段,但只要你能依靠良知的力量努力奋斗,你就能到达“学知利行”的境界,如果你能继续前进,就能踏上“生知安行”、天人合一的乐土。

不要畏惧困难,那只是天命考验你的一根绊脚索,不要等待天命,天命永远不会被等来,当你明白了命运的大门完全可以靠良知打开后,你就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事功和幸福将会不请自来。你有了这种积极态度,就会产生自信。一个自信的人,必然是个社交达人。

9.所谓人生,就是慢慢来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才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相倾上,便浸坏它了。”

——《传习录·黄以方录》

【原文直译】

王阳明说:“我们这些人致良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把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又有何益?”

【心学解】

积极的态度并不是急吼吼地进取,慢慢来,也是一种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树苗有它的生长规律,如果你急着帮它生长,那就是揠苗助长,结果就会使其夭折。人生也有它的规律,那就是慢慢来。从良知这个角度而言,正如王阳明所说,良知永无尽头,今日的良知可能是你捡了五分钱交给了警察叔叔,而明日的良知就可能是你扶老太太过马路,后天的良知就可能是去解放世界上受苦受难的人民。假设你真的解放了全世界,也不能说你的良知就到头了,可能还有外星人来侵略地球,你要凭良知担当起救世主的责任来。

致良知是永无止境的,永不能一劳永逸。所以,你要慢慢来,每天做点有良知的事,这就是在通往圣人的路上。我们的人生同样如此,必须慢慢来,如果着急了,快了,必然适得其反。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某书生带着个书童进京赶考,由于从家乡出发的时间有点晚,路上走得很快,一副焦急的样子。有一天,他们路过一座繁华的城镇,书生在城镇里流连许久,夕阳西下时才想起要继续赶路。于是带着他的书童慌张地向城门跑。小跑的路上,他们遇到一位老头,就问:“老人家,城门尚有多远?你看我们能赶上吗?”

老头扫了他们一眼,说:“慢则能,快了,就不能。”

书生以为老头老糊涂了,根本没有道谢,继续小跑。可就在他催促书童快跑时,他的书童一个踉跄,扑倒在地,行李和书箱摔得到处都是。书童的腿也受了伤。当书生整理好行李和书箱,扶着书童到达城门时,城门刚好关上。书生大为懊恼,说,要不是走得太急而摔倒,我们就可以赶上了。

同类推荐
  • 人气决定财气

    人气决定财气

    赚钱者懂得攒人气,赔钱者处处得罪人。其实,商道与人道是共通的,会做人才能赚大钱。很多生意人只想着捞票子,却不知如何做人,到头来往往一无所获。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功,关键要看他身边有什么样的人,他在和哪些人交往。没有人气,没有人脉,就没有财脉。只有把维护和拓展人际关系当成日常功课,才能够无往不利,左右逢源,最终敲响财富之门。
  • 男人四十中庸之道

    男人四十中庸之道

    本书从人生、修养、处世等方面阐述四十岁的男人的人生中庸之道。
  • 知识格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知识格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人生哲理每日提醒

    人生哲理每日提醒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自己创造的,谁都无法避免来自于生活、工作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个人的处事方式、生活态度、工作习惯、思维方法等都可能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 每天一个人生忠告

    每天一个人生忠告

    本书集合了大量经典的、充满智慧的故事,撷取了许多展示人生精彩片段的短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人生诸事的达观态度和怎样创造快乐积极的人生。
热门推荐
  • tfboys之我爱你王俊凯

    tfboys之我爱你王俊凯

    我是四叶草,我希望大家都能爱tfboys,祝tfboys永远都红。希望大家能看我写的小说,呵呵,我爱你们,四叶草们。
  • 宠妻无度:婚宠365夜

    宠妻无度:婚宠365夜

    乔靖枭说:爱是你我的事,与他人无关。你只负责全心的爱着我就行。什么门当户对,什么婆媳关系,什么乱七八糟的狗屁理念,通通我来负责……
  •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优点

    克服了忧虑,也就赢得了幸福与快乐……通过本书让可以学到:克服忧虑的准则;分析忧虑的基本技巧;如何培养消除忧虑的习惯;保持平安快乐的7大办法;不要为批评而烦恼;保持精力旺盛的6种方法。因此,这是改变你生活的健康快乐指南书。作为卡耐基三大经典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它就引导无数人消除内心焦虑,摆脱生活愁苦,过上了快乐幸福的日子。
  • 风华不尽霸道神君绝宠妃

    风华不尽霸道神君绝宠妃

    就算再不受宠、再不惹人爱,她该有的光芒也绝对不能被掩埋。莫名其妙来个神秘莫测的师傅、太子也莫名其妙的屡次帮助她,这到底是为什么?不过是绽放光芒,以一种自信、外人敬仰的方式活着,为何还要顾忌别人呢?她后来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是那样的玄幻,这个世界也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她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 梦回唐朝追女记

    梦回唐朝追女记

    主人在演习中苦逼的穿越到唐朝,变成女主的奴隶。然后追女记从此开始了。
  • 洞渊集

    洞渊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女神的近身保镖

    女神的近身保镖

    一代兵王回归都市,干起了护花使者的勾当。不过他护的不是一朵,而是三朵。有着赛西施之称的花店老板娘、刁蛮的美术系校花,外加一个冰山美女董事长。面对鲜嫩欲滴的窝边草,他该何去何从
  • 超空

    超空

    四个死党,重生拯救世界。“世界需要你,但是你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三宝太监重建不死船队

    三宝太监重建不死船队

    六年前还是个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六年后博士毕业了和自己5岁的女儿生活着,一直扮演着各种角色,这也使自己越来越成熟。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以为就这样和女儿一直生活下去,谁知道被一个30来岁的强奸犯一夜打破。六年前突如其来的怀孕,当自己还是个孩子时缺选择做了单亲妈妈,当年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她又改面对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