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49200000022

第22章 ,合纵,破秦1

大梁城里,斥候报道:“秦军已经将东郡全部占领,现在主力向大梁城靠拢。”

魏王道:“好了,寡人知道了,继续打探秦军动向。”斥候领命而去。

魏王道:“看来这次秦国对我是志在必得。各位爱卿该如何是好?”

公孙喜道:“单凭我国之力,无法打退秦军,合纵齐国,共同抗秦。”

魏王道:“齐国与我国并无盟约。况且秦齐并非敌人。”

公孙喜道:“今时不同往日,齐国收服燕赵,目的就是为了对付秦国,这一点秦国也是清楚,所以秦国才出兵攻打我国,目的为了对付齐国。我方如果被秦国收服,齐国不会愿意。”

魏王思忖道:“但是没有任何利益,齐国会出兵吗?”

公孙喜道:“我们不如将宋国的定陶送给齐国,我们可以去占领秦国土地。”

魏王道:“好,有劳将军去趟齐国,持寡人虎符,宋地魏军由将军指挥。”

魏王将大梁城周围的粮仓全部搬空,城防再次加固,摆出了一副与秦军死战到底的态势。又派使者前往赵韩,请求支援。

秦国方面也没闲着,也派出使者稳住赵,韩,措辞强硬。谁若助魏,大梁城破后,立即攻打谁。

战场方面,白起将大梁城团团包围但是并未发起进攻。放出话来,谁来救大梁,就在大梁把谁灭了。

韩赵知道这个情况后,不敢派兵前来。

几方势力出现僵持,此时齐国的态度显得举足轻重。秦国也派使者前往齐国,希望齐国不要救援魏国,许诺事成之后,共分魏国。

齐王宫里,齐闵王召集重臣商议是否救援魏国。

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同意救援魏国,理由就是有利于合纵。

齐闵王点将道:“张爱卿,你有何看法。”

张祈道:“魏国经营大梁将近三代,秦国不可能胜利,之所以派使者前来是为了离间与魏国的关系。如不救援,魏国因为恐惧就会倒向秦国,于齐国不利。齐秦必有一战,现在正好可以对付秦国。”

齐闵王又点人道:“相国,你认为如何?”

田文道:“当初魏国灭宋是我齐国默许。如不救魏,会让其余各国觉得齐国无义,况且,魏国答应送我齐国城池。失利。”

齐闵王又问道:“匡章将军,你怎么看?”

匡章道:“救魏,齐得一盟友,有利于合纵。”

齐闵王道:“与秦一战,我大齐需要多少兵马?”

匡章道:“三十万足矣。”

齐闵王道:“好,就依将军。即刻征集三十万人马,以将军为主将,张祈为副将,庞锾为参军,救魏。”两人领命而去。

田文道:“兵之机在于人所不查。上次秦国也是这样对付魏国的,如今我国兴师救魏,也不能让秦国预先知道。”

齐闵王道:“寡人自有办法,来人,将魏国将领公孙喜请来。”

第二天,朝堂之上。齐闵王命人将公孙喜赶走,各国使者都看到齐王震怒,公孙喜离开的情景。

秦国使者合乎时宜道:“齐王英明,事成之后,齐秦共分魏国。”

齐闵王打断道:“停,寡人绝不行此违逆之事,若你们秦国敢坑杀降卒。齐军定将克日扫平秦师!送客!”

严辞拒绝加逐客令,其他各国使者看到齐王如此,心生赞叹。

大梁城下,白起道:“大梁城依水而建,不如决水淹没。”

秦军其余众将都表示赞同,白起下令斥候将各条水道打探清楚。

第二天斥候来报,大梁周围水道有魏军驻守。

白起道:“有魏军也不必害怕,我们即刻调兵前去攻打。”白起当晚令秦军偷袭魏军,一路无人。将近营地之时。忽闻一声鼓响,箭如飞蝗。秦军先锋部队全部阵亡,而且每支箭簇都是直没眉心。白起看到后暗暗心惊,表面不改镇定,命令士兵全面发起进攻,偷袭变为强攻。但是对阵的魏军并不慌乱,一言不发,仅听得箭镞声响。虽然不断有秦军倒下,但是气势依然强悍,保持着进攻态势,终于与魏军近身肉搏。魏军无丝毫恐惧,魏武卒这个过去很久的名称,今天再次出现在秦军面前。论及近战技巧,魏军略胜秦军。秦军纵使勇猛,但魏军的阵地岿然不动。

白起见此情况,命令秦军不惜代价的冲锋,保持进攻态势。双方都在拼命,彼此不留余地,彼此绝不后退。只有兵器撞击声音,即使受伤也没发出声音。战斗由黑夜持续到白天。

大梁城里,魏王愁眉:“如今秦军已经将大梁城团团围住,外面的消息无法送来。不知道公孙喜去齐国怎么样了。”

忽然一个声音道:“大王勿忧。此次公孙将军必能得到齐军援军。”魏王视之,乃王孙无忌。

魏王道:“为何?”

无忌道:“因为齐国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

魏王道:“但是现在秦军将大梁城团团围住,该如何是好?”

无忌道:“孙儿愿领一支军队出战,一挫秦军。”

魏王道:“不行,这样太危险了。守城为上。”

无忌道:“从昨天晚上开始,秦军行动与往日不同,必然是主将不在。趁此机会杀出,可以获胜。况且如今城内人心不稳,急需一场小胜,稳定士气。”

魏王不准,无忌不断请求。魏王被磨的没办法:“你若比武胜了寡人的这些武将,寡人就让你出战,否则,就不要再说了。”

无忌道:“君无戏言。一言为定。”

规则是,双方不用武器,徒手搏斗。以一方倒地为败。魏王暗中命人警告,一定要尽全力,让王孙受点皮肉之苦。否则严惩不贷。

魏王选出六个武将,每场一个武将,规定六场必须全胜。才能算赢。

无忌道:“一场一场比太累了,他们六个一起来吧一局定胜负。”

此话一出众人讶异,魏王道:“好,就依你。”

擂台上,六个武将同时上场,无忌毫无惊慌。只见无忌身影挪腾,如狸猫穿行,六个武将无法将他抓住,无忌觅得良机,顺势而为将一个武将抓住,扔出擂台。其他五个刚围过来,无忌又借机穿行,顺手将另一个武将扔出擂台。如此战法让台下众人看得呆了,如此进行几次,六个武将皆被扔到台下,无忌全胜。

无忌道:“孙儿已经全胜,望大王遵守约定。”

魏王道:“好,但是寡人要与你约法三章,第一,要配三名副将。第二,出城作战的距离不能超过二十里。第三,鸣金声响,就要退兵。”

无忌道:“可以。”

魏王道:“我大魏王室有如此人物,寡人甚慰。来人,准备大鼓,寡人亲自为王孙擂鼓。”

王孙无忌挑选敢死之士2万人。魏王亲自赐予美酒以及牛肉。

无忌道:“此举,我等定挫秦军。”

敢死之士受到鼓舞:“不破秦军,绝不回城!”当晚趁着夜色,悄然向秦军营地而去,到了秦军营地,远远看见秦军大队人马正在营地周围巡逻,无忌道:“我为诸位取一人。”只见无忌拈弓搭箭,弓弦响处,只见秦军中箭者,翻身落马而死,秦军大乱,魏军大为振奋。

无忌道:“冲,我再为诸位取一人。”

无忌带领少数人身先士卒向秦军营地冲去,秦军将佐见状,指挥军队反攻。无忌拈弓搭箭,直贯将佐喉咙。无忌趁机率军向秦军营地深处冲锋,见人便砍。见后续部队没有跟进,又反身杀出。如此几番,魏军士气大振,皆尽全力拼杀,秦军主将不在,又逢魏军偷袭。顿时大乱,全军撤退,魏军正在兴头上,哪肯罢休。纷纷不顾一切向前追击。城上的魏王也看得呆了,命令城内魏军出动一半协助攻击,魏王亲自擂鼓。这一刻魏军似乎等了很久,士气大振,秦军退兵三十里后,才停止追击。

正在攻打大梁水道的白起听到斥候回报,只得撤军。

大梁城里,魏王道:“此番秦军大败,都是无忌的功劳。赐封信陵君,赏食邑万户。”

无忌道:“不敢,此皆将士之功,愿大王赏赐将士。”

魏王道:“功成而不居,国之栋梁。来人,赏参战将士每人一金。”

经过那晚偷袭之后,秦军停止了对大梁城的攻击,双方继续在城下对峙。

齐军由匡章率领,按照之前和公孙喜达成的约定,借道宋地直至大梁。匡章命令齐军倍速前行。沿途派出斥候,搜索秦军斥候,三天后抵达距离大梁只有四十里的地方,匡章命令齐军就地休息,并且派人散布齐国大军已经抵达大梁的消息。

齐军营里,匡章道:“芒卯与大梁城内守军成犄角之援,秦魏情势胶着。本将率军截断秦军粮道,乘势与魏军里应外合,共破秦军。”

公孙喜道:“此计甚好。有什么需要末将帮忙的?”

匡章道:“你即刻前往芒卯将军那里,通知他与我共击秦军。”

公孙喜离开后,匡章道:“张将军,庞将军,你们二人领兵二十万截断秦军道,本将与魏军夹击秦军。”

张祈道:“将军不宜犯险,末将愿代替将军。”

匡章道:“野战非将军所擅长,截断秦军粮草的事情辛苦将军了。”

张祈道:“谢将军成全。”

张祈令斥候先行,其余士兵一天要行两天之路。几乎与斥候是同一天就抵达了秦军运粮之地,张祈令人就地扎营。同时令人散布秦军粮草被截断的消息。

大梁城下,齐军前锋靠近秦军营地。匡章命人将秦军粮道被截断的消息散布过去。齐军将校不解其意,匡章不解释,只说了一句,等胜了秦军再说。

匡章点两个副将打他的旗号,只许败,不许胜。自己亲率精锐绕到秦军侧翼,秦军见齐军屡败便全力追击。这是秦军的传统,白起也不阻拦,追击二十里。

忽然斥候回报,齐军另一支军队从侧翼攻入营地。白起回师救援,只见营地火起,为首齐军大将正是匡章。

匡章上前道:“白将军别来无恙,你们秦军粮道已被截断,现在退兵时犹未晚。”

白起道:“多谢将军好意,胜负未定。秦军岂能退兵。”

匡章道:“好,本将在此等候将军。”

话音刚落,只见一支魏军从东北方向攻来,突入秦军侧翼。正是公孙喜和芒卯率领的魏军。大梁城上的魏军见此情况,也出城作战。

秦军虽强,但是不可能做到几个方向同时应敌,只得先退兵。撤退的过程中,秦军斥候回报粮道被截断的消息。

白起道:“随本将冲回秦国。”

秦军士气振奋:“冲回秦国!”

白起命令秦军倍速疾行,早有斥候将此事报给张祈,张祈让齐军放开大路,任秦军通行。等秦军全部通过,再派精兵尾随追击。连续强行军,秦军战意已失,大败。魏军也在公孙喜的率领之下收复以前失去的河东之地。

大梁城里,魏王道:“寡人在此谢过

齐王相助,有劳各位将军。”

匡章道:“魏王不必客气,齐王不会坐视魏国陷危。”

魏王道:“来人,将定陶地图拿来。”

魏王接过地图,亲自将地图送到匡章之手。

匡章道:“谢魏王。”

魏王道:“这是寡人该做的。”

几番觥筹交错后,魏王道:“此次秦国大败,不知道下次他会怎样。寡人心里没底。”

无忌道:“秦国以军功立国,必然会再次出关作战。如果不战,秦国必亡。”

张祈听后,心里叹道:“不愧是信陵君,竟然能看到秦国最终结局。”

无忌接着道:“不久秦国必会再出关,但是不一定针对魏国,合纵破秦,最为重要。”

魏王道:“好,有劳匡将军代寡人向齐王说明。”

匡章道:“末将自当尽力。”

魏王道:“多谢将军,来人,再划一座宋地城池给匡将军。”谈完正事后,双方继续宴饮。

齐王同意与魏国合纵在,至此魏国也与齐国联盟。

同类推荐
  • 千雨落

    千雨落

    世间万千浮华,引千行泪。这是千百年来,世间最为残忍的一次屠杀。可,逝者却从来未曾被人记起。因果轮回后,悲剧还在发生……
  • 璀璨皇明

    璀璨皇明

    朱宗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元末红巾军起义之时。哼,看我用后代学识,努力攀升,积极进谏,为汉族的大明做最后的贡献!防止汉人复兴的明国,国衰灭亡!
  • 姜王剑

    姜王剑

    故事开头篇,也就是第一章,主人公司马孤辰意外碰上怪人,上演一部穿越故事。主人公穿越到了春秋时期,与姜国公主的浪漫情缘以及与姜国王子的恩怨情仇。
  •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 千年卢城

    千年卢城

    小说《千年卢城》讲述一千二百年前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国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栅城之豉,扶余之鹿,……,率宾之马,显州之布,……,卢城之稻,……。”其中:最著名的历史性大米品牌、贡品“卢城之稻”,证明渤海人是把水稻种植在北纬42度水稻黄金种植地带第一人。据学者考证,日本的越光米、韩国的釜山稻其母本竭来自于“卢城之稻”。“卢城”乃安图石门一带。
热门推荐
  • 易烊千玺是千纸鹤的信仰

    易烊千玺是千纸鹤的信仰

    或许是命运吧,让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到最后的离开。我不擅长安慰和挽留,所以请你别难过也千万别走。易烊千玺,说好的幸福呢?
  • 你的世界由我主宰

    你的世界由我主宰

    滴答滴答……时间,在一秒一秒的流动,一点一点的覆盖原来的事迹,不管过去如何,不管未来如何,我都想守护你的每一片天真——
  • 天傀化儡

    天傀化儡

    一个被灭族的人,靠着一副奇怪的身体,慢慢爬上顶峰。有爱过,有恨过,被出卖过,也有被帮助过。人间之苦永远都不会离他而去,来看一下他是怎么样活下去的。
  • 剑闻

    剑闻

    传说在创世元灵在开辟星辰大地之后世间诞生了十二位远古神灵,创世元灵赐下无上神力让他们为世间守护秩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理念产生了分歧,一场神战无可避免。经过惨烈的诸神之战,曾经他们手中紧握的神器滑落人间,在本就纷扰不断的人世掀起风暴,是新神诞生?还是神将不复存在?
  • 神佛录

    神佛录

    只求一片净土,奈何天地相欺!天若欺我,我定踏云逐日,摘日月,毁星辰;地若欺我,我定掘地三千,擒阎罗,扫幽冥!
  • 你在听得到的地方

    你在听得到的地方

    在没遇到他之前,她不知道她的心动和傻笑可以只为一个人,毫无保留的,她的爱情无关于对或错,只在乎爱与不爱,她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摆脱不掉的心动,只会勇往直前的去爱,去相信爱,把所有的年华浓缩,献给了最美年代的自己和他。他没有辜负她,只是时间、空间不愿意眷顾他们的爱情,在一起的他们,只愿时间如流水结冰一般,静止不动,不向前涌,不向后流。第一章一眼认定
  • 天剑流云录

    天剑流云录

    万般世俗,如幻似云。一剑了却天下事,可否?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花千骨之桃花情缘

    花千骨之桃花情缘

    “师父,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徒儿。”桃花树下,少女的微笑刺痛了那如谪仙般男子的心。长留殿上,一身白衣的她冷漠如霜。“弟子花雪薇,拜见尊上。”那一天,她邂逅了孤独无助的她。“我叫花千雪,薇,我要守护你一辈子!”誓言即使永恒存在,却会在一时之间破灭,黑暗的阴谋滋生。“爱,就要学会放手。”“薇,杀了我吧…”谁和谁,又会走到最后?
  • 金色的土地

    金色的土地

    回忆类短篇小说感悟人生回忆童年记录黄土地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