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者说完就出去了,然后通过摄像机在屏幕上观察这些孩子的举动。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试验者离开之后就立即拿起点心一饱口腹之欲;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没能忍住美食的诱惑,拿起点心吃掉了,并且显示出有些懊悔的表情;另外的孩子则去搭积木、画画或做其他事情,总之坚持到了最后。15分钟之后试验者重新进入房间,奖励了这些坚持到最后的孩子。据说这个试验还有后续的研究,想要看看不同行为倾向的小朋友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后续研究结果表明,能够忍住自己的食欲最后获得更多奖励的孩子,在成年之后获得幸福和成功的比例更大。
这其实是一次关于“延迟满足感”的试验,目的是调查被试验者能否通过放弃当下的满足来获得未来更丰厚的回馈。然而试验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还是很难做到的。
但是“延迟满足感”的原理却能够作为我们储存时间的另外一种方法。
在上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学校在每次寒假和暑假都会布置假期作业,通常数量都不小,但是通常小孩子的假期里充满着出去玩、看动画片或者打游戏等种种诱惑。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会选择在假期之初制定一个假期作业的完成计划,设定好在多少天之内完成全部作业,每天完成多少量,每天完成当天计划之后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这样每天都有学习任务在执行,也有自己娱乐的满足,劳逸结合,比较规律。但是大部分小朋友都很难做到“延迟满足”,他们通常的选择是在放假前夕就逐渐投入到放假的状态中去,直到开学的前几天,才会通宵达旦地完成作业,自然很难做到保质保量了。
延迟满足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当你能够延迟娱乐,完成工作,延迟放松,跟随进度,那么你对于时间就有了很好的掌控力。
向吃到两块点心的小朋友们致敬!
小猴子,等明天
说到小朋友的时间管理,有一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大概是上小学之前的时候,在一本类似于《宝宝睡前三分钟故事》的书里讲到一个“等明天的故事”。说在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明天”。其他的动物们都有自己的房子来遮风避雨,只有他没有房子,只好在下雨天被风吹雨淋。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搭一座房子了,可是天晴朗的时候他到处贪玩,压根儿忘了搭房子这回事,被人问起也只说“等明天,等明天”,于是,等了一个又一个的“明天”,这只小猴子还是没有搭起他的房子,只能在寒冷的雨中瑟瑟发抖。
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很多人看到了自己--原来我也是那只小猴子呢!
明明知道要交一份报告,但是却迟迟拖着不动笔,心存侥幸地想着“明天吧,明天就开始写。反正也不会马上就交。”可是这样拖过了一天又一天,最后才猛然发现:呀,明天就要交报告了!只好开夜车熬通宵,还不知道能不能符合要求。“等明天”的习惯实在是一个悲剧。
对于这种“等明天”的习惯,我们可以尝试一下Donothing--什么都不做,来体验一次真正的什么都“等明天”。只要找那么两个小时,你什么都不要做,不管你还剩下多少工作,不管你心里还有多少计划,你就只是坐在座位上,两手空空,不做任何事。过了一分钟,你脑子里忽然出现还没有写完的策划书;又过了几分钟,你想起了洗衣篮里还有半个星期的一堆衣服没有洗;然后,电视机时断时续的画面又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觉得需要你去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是你却不能现在去做,因为这是你的Donothing时间。你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焦虑,或许你还会坐立难安,但是,请你一定要坚持住,Donothing--什么都不做。
好了,艰难的两个小时终于过去了,你可以大大地舒一口气了。开始一项任务很困难对吗?但是有很多事情却比Donothing更加困难。经过这段难熬的时间,相信你会更加明白时间的价值的。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办公室的时间小贴士(八)
Tip1:授权,分配
你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并不是都需要你亲自去做。可以把一些任务分配给下属或者委托给更专业的人,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
Tip2: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讨论
利用好你的午餐时间,可以和同事进行沟通,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发展你的人际关系,这些轻松的时刻是促进关系的高效时刻。
Tip3:做你该做的事
不要把别人的指引或者忠告当做理所应当,因为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去做那些该做的事情。
Tip4:在办公桌上放一个工作年历
假设我们的退休年龄是60岁,那么就以60岁为终点,自己制作一个工作年历放在办公桌上,像台历那样的每年一页纸,直到60岁。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总是不由自主地浪费时间的时候,就翻看一下那本年历,想想自己退休的时候希望达到一个怎样的状态,而此刻应该为那个状态付出怎样的努力。
Tip5:下班后,推迟5分钟再走
不要每天眼巴巴地盯着墙上的表,时间一到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样飞快下班--难道你是在逃离监狱吗?下班时间到了之后,先整理一下桌面,回顾一下今天的事情,再大致想想明天要做的事,看看还有没有资料需要在下班之后继续准备,这些是为明天的工作打个基础。另外,也请你看看那些下班不回家的同事们在做些什么,从下班之后的个人表现上,我们也能发现很多。
零存整取,让时间变成一笔“巨款”
等车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曾经有过一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的调查,主要就是在不同国家中心城市的地铁上,观察大家在做些什么。调查结果是,在日本和德国的地铁上,大多数人在看书,或是为职业的提升而作准备,或是背背单词、学习外语。而在中国的地铁上,打电话、玩游戏和发呆的人占了大多数。不得不承认,至少中国的调查情况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当我们在地铁上百无聊赖、聊天吹牛打发时间的时候,别人是不是比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时间价值呢?
回想一下,确实有一次等车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下雨天,公交车站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雨伞,伞下是心情急切、等待登车的人们。一个中年男子一边不断地吐着烟圈,一边不停变换站姿,好像一只停不下来的跳蚤。三五个年轻的上班族在大声聊着八卦,从各自公司里的上司的臭毛病,到男友的不体贴,再到新买的指甲油是不是容易上色。还有一个发型颇为非主流风范的年轻人,在手机上不停地划来划去。这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等车时刻,直到走来一位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他耳朵里塞着耳机,捧着《新概念英语》的第二册,撑着伞,时不时低下头去看看书上的文字,然后抬起头看看公车驶来的方向,嘴里轻声地念念有词。这是一种极其安静平和的状态,但是却神奇地有着强烈的气场。
没错,这是一种气场。淡定的、自控的气场,保持着自己惯有的步伐规律,并不因为等车或者车不到就打破自己的平静。
安安静静地储存自己的时间,你是否也有这样一颗收放自如的心呢?
不用算复利,也能有“巨款”
小时候学习古代的名人故事,我们便都知道了王安石读书“三上”的故事,也就是所谓的“马上、厕上、枕上”,当然,坐车看书和躺着看书都可能影响我们的视力,长时间如厕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领会和学习前辈珍惜时间、提高利用率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货币的存储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操控着,那就是“复利”。
话说当年国王为了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就允许他提一个要求,国王会尽力满足他。这位发明者说,那就以象棋盘为标准,第一天给他一粒米,第二天给他两粒米,第三天给四粒米,以此类推,每一天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放满为止,国王自信满满地答应了,还心想发明者实在没有什么理想竟然只有这么小小的要求。但是当放满第二行的时候,全国的米已经快不够用了,国王让数学家们埋头苦算之后发现,原来放满整个棋盘需要1800亿兆的米,这是怎样一个天文数字!
怪不得人们会把复利称作是“第九大奇迹”呢!
时间银行里也有如此神奇的事情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在时间的增值中,我们使用的规律不是复利规律,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也就是通过量的积累,来实现质的飞跃。
拿记单词来说。如果每天用五分钟的时间来记单词,假设五分钟可以记住20个单词,那么十天记住的就是200个单词,但又不仅仅是200个单词。因为通过时间的积累,这些单词可以融会成若干类型的文章,那么你学到的就是读懂若干篇文章,再加上会说若干个句子。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孙杨带领游泳队创造了中国游泳界的新历史,假设他们每天花一小时训练4个人,那么积累下来的时间并不是一年365×4的1460个小时,而是在身体达到训练时长的积累之后,能够适应更快速的运动、冲刺和更短的游泳比赛时间。
知道了时间银行的存储规律,下次你在利用细小时间的时候,可以偷偷告诉自己:我在准备着时间的巨款,我在等待着质的飞跃。
一道小学奥数题
看看小朋友的寒假作业中,一定有数学题目和下面的类似:
妈妈要准备做早饭了,烧水需要5分钟,煮粥需要20分钟,煎饼需要5分钟,准备碗筷需要1分钟,要怎样做用的时间才能最短呢?
小朋友们算了算,先烧水,在烧水的时候准备碗筷,水开了之后煮粥,煮粥的同时煎饼,这样既不会手忙脚乱、乱中出错,也不会浪费时间。
没错,这种题目的本质也是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和高效利用。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抓住小时间创造大效益呢?主要应注意下面的几点:
首先,合并能够同时进行的事项。比如你需要和同事小A开会商讨年会的准备事项,而小A需要找小B商量同一件事,那么你与小A和小B一起开一个小型会议就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了。
其次,大块时间被打断后要及时调整。我们自己总是会有很多的计划,但是大多数时候计划都是赶不上变化的,别人突如其来的打断很可能让整块的时间变得零散,不能完成原定的计划,那么就想些新的计划吧。比如原定一整个上午的时间看完一本专业的书籍,但是突然被两件事情隔成了三小段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用三小段时间分别去阅读专业知识的背景、专业知识的原理和它的应用,或者你也可以换另外一本较为大众的书籍泛读之后和他人讨论,或者也可以利用难得的时间去锻炼一下身体。既然总是有变化,干脆就让自己更加自在和从容一点吧。
第三,把“被动时间”用来休息。身体需要休息,注意力也需要张弛有度地调整回最佳状态,那么可以用效率低下的或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被动时间”来进行身体的休息和状态的恢复。比如你要乘飞机去外地,飞机上的时间不是你能够选择的,阅读和学习也会受到气流颠簸或其他影响,倒不如索性放松安睡,缓解一下旅行疲劳,着陆之后可以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又比如现在越来越受重视的“办公室午觉”,中午的时间大多数人会在饱餐之后昏昏沉沉,颇为懒散,如果这时候坚持工作,效率不高不说,还会影响下午的正常工作,因此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重视午觉,不仅要吃饱,还要睡饱才是王道。
第四,减少“神游”时间。“神游”是指大多数人会不自觉地进入的一种状态,常常是眼睛盯着书本或是电脑屏幕,思想却不知道到了什么样的境界,精神穿越也不过如此了吧。可是这样的时间却实实在在地在拖慢我们的效率,因为你所想的和眼前的任务经常不搭边,做个白日梦满足了自己的精神,却不能有现实的成绩。所以下一次再幻想着美妙故事的时候,赶紧把自己拉回来吧。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四象限”的方法来判断所做事情的先后顺序,也就是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来把事务分成四类,即:重要而且紧迫、重要但不紧迫、紧迫但不重要和不重要也不紧迫。我们可以根据特定情形下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优先处理哪些事情,而把另外的事情进行分配或推后处理来提高效率。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办公室的时间小贴士(九)
Tip1:不要拿你的时间对别人慷慨
你是否曾面对别人寻求帮助的时候非常慷慨地说“没关系,我什么时间都可以”,或者当别人占用了你很大一部分时间的时候,你还是会说“反正我也没什么事情,没有关系啦”。可是你真的没有事情做吗?想想你的计划清单,想想你笔记本上的待办事项,请不要拿你自己的时间来对别人慷慨。
如果需要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请在开始之前约定好时间,如果你总是说“我随时都OK”,那么别人会觉得“嗯,这个人的时间没有太多价值”或者“这个人好悠闲啊”,这样别人就不会尊重你的时间,你还会“被塑造”成一个无所事事的形象。
Tip2:逃离拖延现场
很多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会议,或你根本不需要出席的场合,你完全可以开动脑筋逃离这些拖延现场。比如请家人、朋友或者办公助理在约定的时间打电话,然后你就有了离开的借口。
Tip3:了解自己,适度表现
如果上司交给你一项任务,并且询问你在某个时间点之前是否可以完成,你会怎么说?很多人的选择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做事能力或者希望能给上司留下一个“聪明能干有能力”的印象,于是一口应承下来,虽然心中明明知道这个时间实在是太仓促了。
这样的结果可以有两个,一个是,在截止日期前没能完成任务,另一个是,加班熬夜终于完成了任务,但是由于做事仓促没有照顾到细节,所以这份任务并不能表现出你的真实水平。
所以不要出于任何原因随便就答应一个难以达到的期限,这是对自己和对工作都负责的态度。
Tip4:让杂志不杂乱
我们买的很多杂志报纸会慢慢积累,然后成了很大的麻烦,占用我们的空间。我们需要定期进行整理,把杂志里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剪下来制成剪报,剩下的部分就可以处理掉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不是必须的,那就不要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