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钢丝绳在低处,他可以顺利地走来走去,心里没有什么压力,即使走到中间掉在地上也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低的高度不足以让他受伤。
有些人却在很高的地方走钢丝,虽然手里握着保持平衡的长棍,但是一不小心还是有掉落地面的危险。只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都保持着警惕,才可能安全顺利地走到对面。
看一看你自己的钢丝绳,想想自己该如何保持平衡呢?
首先,保持平衡需要我们的专注力。站在钢丝绳上,不要看四周的景象,不要看脚下的地面,不要听耳边吹过的风,甚至也要忽略掉地面上那些告诉你“小心!”“不要摔下来了!”“往右边偏一点儿!”之类的声音。因为我们需要专注于保持平衡的过程,体验血液的流动对于平衡有什么样的影响,一点点地推进着自己的步伐。
其次,平衡需要付出时间。我们并不是站在钢丝绳上短暂的一秒钟,而是需要走完全程。手中那根长棍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边是工作一边是休闲,一边是他人一边是自己,一边是分享一边是隐私,每个部分都需要我们来平衡,如果一方有过多的偏重,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个生活。
再次,平衡需要作出取舍。天平的两端不断地增加着物品,如果超过了天平所能承载的负荷,那么即使两边的重量是一样的,也会把天平压垮。生活中的我们也可能会为了成功、为了达到一个巨大的目标而不断地给自己加码,却不想想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得了。结果往往是,超出负荷的砝码搅乱了原本安宁的生活,这时候我们才被迫正视现实,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我们需要作出取舍。
最后,平衡需要宽松的心。如果你又要保持生活平衡,又要对手中保持平衡用的长棍的图案吹毛求疵,那么你的精力很有可能会不够用。但是很多人却会真的这样,不仅希望把握一件事情的大方向和重要价值,还希望能把细枝末节全部推向极致,结果却是对无关紧要的东西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反而不能让自己得到平衡。
帕金森法则
有这样一个帕金森法则,听起来似乎是为拖延症患者们找的完美借口,法则说“工作在最终期限到来之前是不可能被完成的”,拖延症患者们马上欢呼雀跃,啊,还是有知音与我们同在的!
这个帕金森法则实际上是在说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对“最后期限”的依赖感和焦虑感,死到临头了一定会积极迅速地解决遗留下的问题,争取能给自己争取一条活路。
比如拖延症患者们会在心里给待处理的工作任务进行分类:
每一个拖延症患者听到这个法则的时候都非常欣慰地感觉找到了完美借口,但是,其实帕金森法则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警示我们要克服惰性、避免拖延,这样才能在时间的利用战中掌握主动权。对于把工作分级的现象,我们可以在分级之后进行改善。当把所有的任务划分了三六九等之后,我们需要对最紧迫的事情进行处理,然后把第二等级的事务转移到第一等级栏,优先完成;接着再把后面的任务继续转移到第一等级的迫切任务里。
既然我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处理时限最紧迫的任务,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给下面的任务划定时限。如果原计划一个月之后上交的工作任务,那么我们重新规定半个月之后上交,让我们心中保持着紧迫感。提前完成之后,我们就又多了半个月的时间来完善工作成果,或者接着提前进行剩下的工作。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小妙招省大时间
当我们早已习惯了家庭生活中的琐事一个接一个扑面而来,不曾想,其实我们在这些琐事中竟然花了大量的时间。那么,不妨借鉴一下节省时间的妙招吧:
1.网购
在网络遍及世界各地的时代,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你选购的物品不久就在门外悄悄候着,你就不需要舟车劳顿去超市选购,再排上长长的队。
2.转手家政专家
清理房间、整理杂物、看护孩子,每天面对忙碌不停的家务你应接不暇,不如请一个专业的阿姨吧,相信一个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能够将这些生厌的家务统统搞定。“什么钱都可以省,请阿姨的钱不能省”,这是一位成功的职业女性的真实忠告。只有从家务中解脱出来,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理事业。
3.方便食品
要想省时省力地做顿晚餐,不妨先准备一些“方便”食品。把菜制成半成品,汤冷藏,晚餐把这些拿出来简单烹煮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放薄荷叶,不妨把薄荷洗干净再切碎,装袋后放入冰箱冷藏,就可随时使用而且保持新鲜。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需要一个专注的眼神
羡慕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关于德国人生活的描述,实在是羡煞人也。
他们早上花近半小时泡澡或淋浴,然后67%的人开私家车(多是奥迪、宝马或奔驰)上班,13%的人选择公共交通。每周上班4~5天,每天工作的8小时中,两小时午休,两个半小时咖啡时间。下班后娱乐活动丰富。平均每年休假173天,几乎相当于工作1天休息1天。
然而想着“人和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越来越大了呢……”或是看着电脑屏幕流了半天口水之后,我们面对的还是自己的生活。电脑快捷栏里仍然有着等待完成的表格,个人信箱里依然等待着上个月的账单,周末的计划里依旧还有“加班工作”这个选项。我们这才有所领悟:原来我们的生活,还是自己的。
别人的生活再好都是别人的,如果时空没有发生什么巨大的变异或者你真的穿越了,否则你原来拥有什么,现在还是不会变得更多,除非你作出了努力想要改变现状。
但是很多人的眼球却不断被网络中这些类似的信息吸引着,今天看到有人去做了旅行体验师,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于是觉得心里有所不平,想着如果自己也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一定会过得很幸福;明天又看到老同学在博客里晒照片,小户型房子里充满设计感的装修,于是心里又想:“如果我也可以动手设计自己的房子就好了,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呢?”
他总是希望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但却还是真实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所以羡慕别人,不如自己努力,专注于眼前,才能到达明天。
不小心得了“信息恐惧症”
有一个朋友属于爱岗敬业天天向上的好青年类型,他的一大爱好就是玩微博,粉丝多了有面子,关注多了有话题,他非常喜欢这种拿着信息和别人互动分享的日子,甚至还很热衷于和别人来几场小型的口水战,对于某个热点问题进行一些激烈讨论。口水战结束之后,他自己觉得棋逢对手,也算畅快淋漓。
但是有一天,我偶然去他微博看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许久没有更新了,见到他之后就问他怎么不玩微博了,被盗号了吗?他说起微博这件事情竟然是破天荒的一脸苦恼,原来是因为他关注的人数量太多了,每个人都会发很多条微博,一天中午他开着电脑就去吃午饭,结果回到座位上的时候竟然看到系统提示好友的新微博有上千条,他当时就愣住了,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片巨大的信息海洋里,如果要把这些信息全部都读完,那么大脑会不会超负荷停止工作呢?他这样想着,然后决定暂时脱离微博一段时间,等他感觉可以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时,再重新开始微博之旅。
这个朋友就是患了典型的信息恐惧症。其实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对于信息是有着高度渴求的,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掌握了信息就是掌握了竞争的制高点。当你能比其他人提前一秒钟掌握一条关键信息,可能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当人们努力保持着对信息高度敏感的时候,另一方面也同时对信息产生了恐惧--信息成了决定成败的无形撒手锏,对于信息的追求让人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面对多种信息无从选择也让人们觉得焦虑。所以很多新闻出版和传媒行业的工作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信息爆炸的时候,那些碎片也弄伤了人们。
最近微博上有人加关注,备注里写着我上面这个朋友的名字,原来他懒得再去整理之前的微博,干脆就放弃了各种达人和奖章的微博荣誉,重新注册了一个微博作为健康释放的空间,我看了看他关注的人里大部分都是身边的朋友。看来,他已经成功地从信息绑架中获救,因为这里并不是了解世界的最好窗口,作为一个社交网站,我们能从中获得慰藉和快乐,这就足够了。
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人生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心态的不同必然导致人格和作为的不同,因而也会谱写不同的人生。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正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射。我们心里真正想着的事情,都会在现实世界里成为事实。这个说法有点儿唯心,但却能在生活中得到验证。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我们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有些人似乎总是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另外的一些人则总是习惯性处在失意之中,倒不是因为这些人的能力有太大的差异,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心态。
幸运的人都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通常都是未语先笑,总能和别人很快地拉近心理距离,获得好感;比如乐于尝试,对生活总是充满期待;比如愿意承担责任,在团队或者朋友遇到不顺利的时候不会放弃他们而保全自己;比如用充满爱心和感恩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不轻易给陌生人下结论,不轻易地把别人归入和自己对立的阵营里,等等。
人生好像也给我们来了一个镜面效应,我们对它笑,它也对我们笑;我们对它皱眉,它就也对我们皱眉。
所以接下来,请你调整好心态,对自己的生活展露笑容吧。当我们专注于我们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期待的时候,生活也不会回馈给我们太多的杂质。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瑜伽冥想,调整身心
瑜伽中的冥想是一种用来调整身心、消除烦恼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环境冥想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不需任何工具。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选择一种让自己放松的方式坐下,缓慢地呼吸,保持这个呼吸节奏。然后闭上双眼,开始想象下面的画面。在一片绿树成荫的丛林里,温暖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轻轻洒落在我们身上。远处传来鸟儿清脆欢快的歌声,接着汩汩的泉水缓缓地流过,从远流过来,一直流进我们的心里,尝到了一阵阵清甜。拨开掩映的树丛,沿着阳光的脚步,走着走着,眼前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中间静静地卧着一块石头。我们轻轻地走过去,慢慢地坐了下来。想到这里,就可以睁开眼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