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红的小说自然唯金庸、古龙莫属。古龙且不说,人家还笔耕不辍呢。金庸却在四年前,就已经宣布封笔。外界对他宣布封笔的理由,众说纷纭,但无可否认金庸绝对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文字雅俗共赏,三教九流都能读懂。他的文字也简洁,容易看,不会觉得无聊。所以他文字的魔力,在很大程度上帮了他的武侠小说。
华英雄要写的就是在后世被人吹的天花乱坠的神作《昆仑》。
后世里,这本书有“大哉昆仑,华美再现”的美誉,被誉为重塑“后金庸时代”武侠之魂!
书中机关算学玄妙无方,稀世异宝横绝而出;宋末江湖干戈离乱,英雄少年十年磨砺终长成的故事十分动人。后世那么多写小说的,只有这本书才有金庸的文字韵味。在金庸封笔的年代,《昆仑》这种传统的武侠小说,在此时的香江算是比较接地气,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显得太过突兀,以至于遭受读者的拒绝。而且跟风金庸,在香江更有观众市场。
其实金庸的文字就是江湖体,从《水浒传》传承过来的,再加上他自己的特色,变的很浅白,但又不是白开水。有些人写文章会放很多形容词进去,但他不需要,他用两三句就可以,浅白,但有味道,好像饮茶,有回味。难就难在这里。暂时来说,其他武侠小说家还没有这种水平。就文字来讲,他肯定赢了。
像仙侠一类的作品,不是说不能写出来,而是写出来受不受欢迎的问题。或许在成名之后,慕名而来的读者接受起后世的仙侠文会比较容易一点吧。
读书人偷不能谓之偷,而是窃。穿越者的脸皮之后不用多说,剽窃当然也不能算是剽窃了,而是冠之以“再创作”的美名。决定了写什么之后,前世“读书破万卷”的华英雄,自然是“下笔如有神”。
穿越过来之后,他就发现他的脑袋其实很好用,所有的东西多看几遍就不会忘记,就连穿越前的所有记忆一点一滴都能够全部随时抽取出来,就像电脑一样,只要是扫描存进了硬盘了,就永远不会丢失,想要用了,就复制出来。
现在用来写书,基本和默写差不多,而且是“文不加点”,提笔洋洋洒洒的就是数千言。
三个小时下来,他写了大概有一万多字,这还是开始动笔写繁体字不熟练的缘故。随着写作日甚,速度还能再度提升。这个时候,练武人的强项就表现出来了。趴在桌上几个小时,竟然腰不酸手不疼,这就意味着只要不烦,他可以一直写下去。
日子开始恢复秩序,每天练拳、读书、写作。
华英雄的功夫按部就班的纯属,长此以往坚持下去,肯定能有朝一日登临绝顶。数日后,《昆仑》前传《铁血天骄》已经写完,他开始集结整理后邮寄出去,然后动笔写正传。
选择发表《昆仑》的报刊是《明报》,因为《明报》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此时的香江很有江湖地位,销量更是节节攀高,何况《明报》一直以来就有连载较高水平的武侠小说的传统。
当然,《昆仑》作为第一部即将发出去的武侠小说,华英雄也没指望能够获得多大的收益。
因为主政《明报》的是金庸,在报纸行业,他的吝啬名声远扬在外,向来给予作者稿费时都不怎么高。就算是号称香江最好的散文作家林燕妮向他要求加稿费,他也只是呵呵一笑道:“你那么爱花钱,加了又花掉,不加。”又比如“师太”亦舒也曾叫他加稿费,他于是又找了一个借口:“你又不花钱的,加了稿费有什么用?”亦舒为此还在《明报》的专栏里骂他。不料金庸看了,仍笑着说:“骂可以骂,稿照样登,稿费照样一点不加。”
不过虽然《明报》的待遇不高,投稿者却依然趋之若鹜,毕竟《明报》名声很大,能在上面刊登稿件,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与其在一些小报上碌碌无为,还不如咬牙上《明报》“证道”,如果“不小心”一炮打响,名声起来,那么稿费什么的自然就滚滚滚而来了。
一周没有消息,华英雄也不着急,继续按部就班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清晨,华英雄喝了一碗人参肉汤,一股沛然的气血自四肢百骸中衍生。他不敢怠慢,站在院子中间先是站起了龟蛇桩,龟蛇门的武功讲究蛰劲,多少蕴含了道家清静无为的空明心境,这龟蛇桩是所有武学的根本。
前身因为知识阅历的缘故,涉猎不深。但如今的华英雄已经脱胎换骨,闭上双眼,他身兼前世记忆,降临此地,这一世筋骨长成,练武之前道理存乎一心,人情冷暖洞若观火,这些与练武一途上的帮助无法用言语形容。
脑海中存想一只巨大玄龟,在海面上吞吐云气,隐隐感应到其气韵,配合站桩,可以令补充的血气更快渗透到达人体的每一个角落。
半个小时后,华英雄只感到浑身气血充盈,几近满溢,一身气力不吐不快,他摆开拳架子,双手缓缓划动,四肢放松,沉肩坠肘,从最基础的《龟蛇拳》开始练起,一连演练了十遍,最近练武感到的一些阻碍之处似乎有了些许松动,气力自上一次洗筋伐髓之后也终于开始有所增加,这是根基打捞的缘故。
深吸一口气,华英雄定下心神,脚步挪移,整个人的呼吸逐渐变得平缓,甚至若有若无,好似一只蛰伏沉睡多年的老龟。
师弟师妹都去上学,家里留下华萌萌。也不乱跑,因为华英雄给了她功课,虽然不能上学,却也在家里开始教她一些启蒙文学,《三字经》、《百家姓》等等。
拿着一只蜡笔,歪歪斜斜开始写写画画。
毕竟小孩子,规矩了几分钟,就被院子里的鸟雀吸引了目光。偷偷看一眼师兄,师兄正聚精会神,她顿时胆大的跑去玩耍。正玩的兴起,门铃响了起来,想也不想就去开门。
门外一个戴眼镜、手提黑色公文包的中年男子正仔细打量着被爬山虎遮掩的门牌号,“应该就是这里没错,没想到广播道还有这样的住处。……还真是个清幽之地。”
心中越发笃定几分,推了推眼镜,再次按响门铃静静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