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明报》都带头讨论,其他报纸自然紧随其后。
《天天日报》也有样学样,他们是近水楼台有自己人帮忙更省事,干脆在《明朝》连载的版面夹缝里,再设置了一栏读者讨论专栏,择取一些问题反馈给华英雄,若有兴趣则回答几句。若有经典的评论,还会被刊登出来。
这些读者写信本就是不求回应的,他们只是单纯表达自己看书的心情。没想到现在还能登上报纸,有一些还得到作者专门回复……于是写信更加踊跃。不明所以的观众,还以为这本书已经到了全民阅读的地步呢。
“此书改变了我的三观,中国是个伟大的民族,我相信,中国会再度崛起。以前老没心没肺的听从舆论导向,偶尔听到不好的新闻很是激愤,但从徐阶、张居正等人的身上,明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良心与信念不灭,我也应该坚持快要被我抛弃的理想。哪怕流言四起,穷困潦倒,没有希望,我也不应该放弃!”
“真是可以看的又笑又哭的一本书。”
“我这辈子都不知道,我这样的农夫也能读历史书。”
“将来可以作为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
“很多写法很古龙,看来华英雄是真的喜欢古龙的小说。”
还有一篇长篇评论,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对华英雄这个人,我一直是不怎么感冒的。主观认为一个十五岁少年写的书,即使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同学最近一直在讨论《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同样是不以为然的,总认为它又是一本同其他的畅销小说没什么差别的小说。然而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这本书……”
“从来不知道历史可以写的这样有趣!教科书上的历史是死板的,它只会告诉我们某某年发生了某某事,某某人是奸臣还是好人。一个两三百年的朝代向来只有几个节点,以及寥寥几个形容词,譬如大唐繁荣、宋朝积弱、明朝黑暗等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被写的单薄而苍白,因为教科书只需要他们身上显现历史性的那一点。”
“因为曾经有段时间特别渴望了解历史,我也买了《史记》、《资治通鉴》。受困于古文知识的薄弱,这类书籍则显得晦涩难懂,很难通篇读下去;并且以前不爱动脑思考,对世事人情了解甚少,即便读了,也不过是知道很久以前,曾经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而已。这远远不够。”
“处在即将大学毕业的年纪,多多少少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从前的世界观不能说全然倒塌,但至少也崩坏了不少。不再是住在象牙塔里的小姑娘,窗外的世界都是温情的,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对权威有着绝对的信任。我慢慢认识到这是不对的,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在黑白之间添加其他的色彩,《明朝那些事儿》则促进了这种转变的完成。它虽然是在说史,但是更多的是在讲历史故事中的人——一个个充满感情的、人性光辉点和弱点同时闪闪发光的人。张居正是权臣,但是他作风奢华,也会以权谋私;海瑞清正廉明,但是能力平庸,没啥贡献;戚继光战绩彪悍,但也懂得结交权臣达成自己的目的。……世界从来不是鲜花和掌声构成的,但也从来没有黑暗的让人绝望。”
“可笑这些道理我是从此前看不上眼的少年书中领悟到的,才醒悟此前的清高傲慢偏见是何等可怕。自此以后,又翻开华英雄此前的一些小说文章,一看就爱不释手,成为他的忠实读者。希望广大‘华迷’能接受一个迷途的小羔羊加入。”
这篇评论写的是事实,却在字里行间对作者进行恭维,但也代表了不少读者共同的心声。人都是自私的,华英雄崛起之初,用另类眼光看问题的人不在少数。人也是卑微的,当一个人站的高度太高,高到需要你抬头仰望时,就自然而然想要去崇拜。
现在的小才子已经不是一年前初出茅庐的少年,那时的小才子之名或多或少有吹捧之势。可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华英雄每本书出版时必定引起广泛讨论,在种待遇在此时的香江已经一时无两。
“天才这种东西,是真的存在的!”
《天天日报》是华英雄的大本营,要报道什么自然选好听的,无论怎么报道都只能为《明朝》添砖加瓦。等到时机成熟,天下出版社联合《天天日报》,正式宣布将出版《明朝》第一卷。
“中大、港大、浸会、理工四大高校历史系教授联袂推荐,《昆仑》、《诛仙》、《长生不老》、《白夜行》、《锦衣夜行》作者华英雄最新力作——《明朝那些事儿》。”
在《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的封面上,是这一条很恶俗的封面标语。放在书架上,哪怕是小学生也能被唬一跳。
华英雄也熬过了比较艰难的文字风格转型期,日子再次清闲下来,这个时候邵一福却带着得力助手王天林到访。终于等到了,主动权不在他,还真是挺尴尬。
自然少不了一番寒暄,邵一福似乎有其他事,谈判全由王天林主导。对方提出要买下《昆仑》、《诛仙》、《锦衣夜行》、《白夜行》的电视改编版权,期限十年。价格自然无法与金庸小说相提并论,但也算是金庸之下第二高价。一集一万五,也算高价。
除了《诛仙》华英雄全都答应下来,“《诛仙》是一部大剧,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如果拍出来自然不愁观众。但以现在的拍摄水平根本难拍出效果,如果你们真的要拍,我也可以交给你们,但希望先拍《青云志》一卷而且整体拍完之后再上映。”边拍边映制度,对这样的剧完全是杀手。
双方谈判非常愉快,虽然华英雄这个要求有点风险,也在情理之中,王天林看向邵一福,邵一福当场点头道:“就按你说的办。”其实TVB根本不缺片源,金庸剧只拍了一部呢,可谁叫如今华英雄太火。TVB不拿下,就凭白便宜竞争对手。
谈完了正事,书房内众人清茶浅谈,一时交谈甚欢。邵一福也委婉的提出自己的来意,“英雄啊,我最近照着拳谱练习五禽戏也有些眉目了,只是一把老骨头不经常运动,总感觉有些地方不舒服,你看是不是……”
华英雄一拍大腿,赶紧道:“是我疏忽了,当时就应该尽责尽到底。这样吧,我每天练拳的地点在后门公园,如果爵士时间允许,我们可以一起练习一段时间,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更正。”
“好,这样再好不过。”邵一福问题解决,心怀更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