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这叫什么破书名?
不过《锦衣夜行》如今连载渐入佳境,追书的读者与日俱增,大家对明朝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
序言上说,这是一本历史趣味读物。没看到正文之前,大多数人都在猜测,什么历史读物其实是一本新的架空历史小说吧。只是……似乎有点不对劲,小说也可以这样写吗?
正在读报的也包括倪匡,“历史读物?呵~~”
文人相轻,从来都没有谁服过谁,在春节期间他连同白鹤派掌门人一起丢了脸面,对华英雄愈发看不上眼。挑剔的抖了抖报纸,心中不屑,“不知天高地厚,读过多少书,就敢写历史呢?……会有人看吗?”
心里抱着疑惑,直接略过前面的序言和引子,翻开到正文第一章看起。然后他有些懵比,谁写历史故事,居然如此开头:
第一章:童年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姓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以这样的开头方式,无疑起到了震撼的效果。同倪匡一样发懵的读者,可不在少数。“这写的什么东西,怎么和简历一样?”倪匡脑子转的飞快,已经在脑海里飞速组织起一篇批驳的文章,本待下笔却又止住。“别人才刚发书,我就巴巴的凑上去,岂不是凭白给他做了宣传。待他臭味尽显的时候,我再去给他义正言辞的一击。”
但其他读者却未必如他一样的想法。
“噗哧,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是皇帝的座右铭,好特么霸气!”
一些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自身又有一定学识的正常职业者,也有一些喜欢《锦衣夜行》的书迷,可是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全是瞪大了眼睛:“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哈哈,还挺有趣的,比那些死了还活着的人写的东西好看多了。如果历史读本都这么写,我当年的历史考试也不会不及格。”不少人边看边笑,看的入迷处一个人不顾场合哈哈大笑,笑的肚子都疼了。
这部书,它不是史书,也不是小说,就像在前言所说的那样,是《明札记》。
轻松幽默的写法,好处是可以让文章充满感染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会让人觉得这个作者喜欢夹带私货,主观性太强,使文章失真,结果沦为比较严肃的戏说。
当然,他不是要写历史论文,而是大众历史趣味读物。所以对于《明朝那些事儿》在历史研究方面有没有学术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重新变得鲜活起来,连市井卖菜大爷都能读的有滋有味。
华英雄的新书,本就是关注焦点,然而还没有一本如这本《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与众不同”。
一些老书友看到这本别致的新书,很友好的向其他朋友推荐。尤其是港大的华迷们,十分满意的推荐给同学。
随着连载日深,书也越来越有味道,一些看似是调侃却越读越有味道的语句越来越多。不少同学越读越爱,习惯性开始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统称为经典语录名句:
“能改的那叫缺点,不能改的那叫弱点。”
“所谓隐士,就是别人在吃下午茶,他还在洗脸的那种人。”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他只有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除了好事什么都干,除了脸面什么都要!”
……
“哈哈哈哈……”这些经典语录就像一个幽默的学者,对着你不停讲段子、放心灵鸡汤,这一款不符合你的胃口总有一款让你感触尤深抑或大笑连连。
这种趣味性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率先在大学校园里开始火热起来,从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学院、香港理工学院等数所高校中蔓延,而且还越传越广。
《明朝那些事儿》的知名度,也有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本不那么“小说”的小说,就好像夜空里的萤火虫,星星点点,汇聚在一起,就成燎原之势。一传十,十传百,百传万,潜移默化间,竟然在香江知识分子、学校校园期间重新燃起一股学习历史的风潮。
老师喜欢看,白领喜欢看,老人同样喜欢看,就更别提老师带领下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呢。一片赞誉,少有黑点。竟然在大学校园里,率先刮起一场“明朝风”。
但正在奋笔疾书的华英雄却没感觉那么好,原本顶多前60%不错,后面的内容可能因为当时小说已经太火的缘故,作者渐渐就开始写的随性起来,加入了太多的个人脑洞去揣测当时的情景,为了幽默而去幽默,就显得十分矫情了。
华英雄要重写,自然要下大功夫。哪怕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也要反复斟酌剧情。还有一些前世网络段子,很多放在这个年代就显得不合时宜,他必须修改。而本就不是那么幽默的人,想要写出这种风格自然难度加倍。书稿几番增删,写的那是相当痛苦。
好在社会反响出奇的好,不少人给报社写信督促尽快出单行本,连带《锦衣夜行》的销量也有促进。
《明报》见到华英雄又出一本新书反响火热,立刻上门对华英雄进行采访,捆绑在一起联动宣传两本明朝小说。这次华英雄没有拒绝,这本书写的辛苦,他也很想有更多的人认可。
《明报》以一篇“少年天才华英雄再次挥笔,书写明朝三百年国运兴衰”为题,报道了此事:
“……《明朝那些事儿》源自写《锦衣夜行》时反复查看明朝史书,当时就被那些严肃的历史书籍烦的头疼,读起来生硬、困难,若非专业人士沉下心思去阅读肯定无法认真读下去。后来写完了《锦衣夜行》,已经成了小半个专家,对明朝历史也更加感兴趣,一时兴起就开始以轻松笔调写了一篇《明朝》。没想到弟弟妹妹看了之后很感兴趣,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