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一段,华英雄问华师师,“你觉得这段故事怎么样?”
华师师认真想了想道:“小豆豆好可爱。”
华英雄笑了,道:“对了。”
“别以为师兄是在敷衍你,其实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去看大人的世界,即使在大人看来也会很有触动。你可以记录自己第一天去学校,第一次有同学坐身边,第一次听课第一次写作业的感受,也可以记录萌萌的各种搞笑话语,只要你能坚持记录下来,将来师兄一定帮助你成书出版。”
华师师得到鼓励,终于士气满满,“我一定不会放弃的。”
其实这是《窗边的小豆豆》小说中的开篇,是RB著名女作家黑柳彻子的代表作,出版之后不仅在RB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RB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还被翻译成了33种文字,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这一“殊荣”她之前没有人获得过,在此之后也没有第二人。该书的英文版仅RB国内销量就达70多万册,此后都无人可超越。
1977年元旦,阳历新年,虽然还未到传统的春节,但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许多商家都开始打折促销或赠送小礼物等活动。市民们也喜欢出门逛逛商场,买点小吃。或者到花市,去买几盆金桔回来。
华英雄也难得出门,带着小家伙们热闹的逛了一整天。
回来时路过一家报摊,问老板道:“有《明报晚报》吗?”
戴眼镜的老板从挡板后面抬起头,“小伙子,你来晚了,《明报晚报》早就卖完了。”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嘿,这份可不能给你,是给我孙子留的。”
华英雄笑道:“上面有什么好看的,非要给孙子留着?我给你十块,把它让给我吧。”
老板一犹豫,半晌还是递给了他,“算了给你吧,看你也是冲着小神童的新书来的。”华安嘴快,忍不住冲他道:“亏你还卖报呢,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你看的书都是我师兄写的。”
老板一愣,再看华英雄半大小子的模样有些惊疑不定,“你就是那位小神童华英雄,听说华英雄是住在广播道一块,难道真的是你?”
华英雄笑着点了点头,“就是我,小神童什么的就免开尊口了。老板,今天的《晚报》卖的怎么样?”
“哎呀,还真是您呀……哈哈,今天是什么日子……”还真是碰到正主了,老板激动不已有些不知所措,忙擦了擦手也要跟他握个手才道:“卖的好着呢,以前不好卖那是因为大家都等着今天。《明报》都宣传了大半个月,说你的新书再次开创新类型,架空历史。我今天也特地多进了一倍的货,不到天黑就全卖光了。”
“那你觉得好看吗?”
老板翻出报纸,上面一片水墨画作,画的是张牙舞爪的绣春刀、飞鱼服的男人,四四方方一方印,上书“锦衣夜行”四个大字。这是《锦衣夜行》的封面,也是请名家设计画作。不看文字只看封面,就觉得一股狂野萧杀的气氛扑面而来。因为是首次连载,金庸亲自作序是少不了的,这份殊荣可不是人人都能有。
《明报晚报》就等这次新书连载“救命”呢,连载之前,就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在《明报》主刊上做了大半个月的广告,后来还听信了华英雄的建议,买通了很多户外车身的广告,聚集了大量人群的目光,效果显而易见。
第一期连载出版,就卖出八万份,俨然恢复大报的风采,要知道如今香江能卖出八万份的报纸也不多,比之正刊的《明报》也不乏多让了。
读者反应也相当好,对于时下的读者来说,架空历史是个新奇的题材。故事一路紧跟主角视角,有纪实人物传记的文章,但大多描写的很正规,读起来就像是在读历史,而架空历史虽然也是人物传记的形式,但写作方式却更接近于流行小说,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触动心灵的触动。
“《锦衣夜行》是讲明朝锦衣卫的故事吧,主角竟然还是现代一个飞虎队特警队员穿越到了明朝,啧啧真是神奇讷,挺好看的。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故事背景也在明朝,却没有这本书对明朝描写的那么精细,也没有锦衣卫的描写。原本以为这本书也是江湖武侠,没想到真是朝堂历史来着……”
老板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末了还掏出一本《诛仙》新卷求了个签名说是回去给孙子。
今天连载的内容不多,“溪上何人品玉萧、鞘藏寒气绣春刀”,但仅从开口就看出本书的与众不同来。
首创穿越风格,让读者感到新奇又惊异。但其后的文字更着重明朝风物,科考、锦衣卫、民俗、对话、称谓都很有讲究。
华英雄为了精简这三百多万字,可没少下苦功夫。家里新买的明朝史书多了一箩筐,查过的资料堆成堆。原著入戏有些慢,颇有卖弄文字的嫌疑,作者当时已经是大神,自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的开头却简单明了,直入正题。这也跟香江的生活节奏快又关,读一份报纸如果看了半天都还是在写风景,估计这份报纸顶多也就剩包油条的份了。
虽然辛苦,好在反响不错。
架空历史小说是有魔力的,它没有太多江湖武侠的热血,却有更加尔虞我诈的阴险。看武侠小说,图的就是主角不断练神功升级,看架空历史小说,看的则是主角升官发财。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主角参与的,都是惊天动地、左右乾坤的大事。动辄血流成河,山河反复,这份豪迈气魄可不是武侠小说的江湖恩怨能够媲美的。
只要读者肯看进去,就不怕你不入瓮。
这个新年,想来很多人都会好过了。最让华英雄欣慰的还是自家的《天天日报》,《白夜行》连载早就结束,《天天日报》经过自己努力也能保持九万份的销量,足以让人侧目了。
这才是他想要的发展模式,看报毕竟不是看小说,小说顶多是锦上添花却不能成为主导。
但白白便宜《明报》苦了自家的报社,也不是他的风格。如今几本书下来,根基已经打牢。以后的作品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如雨后春笋、接连不断,所以还是放在自己的报纸上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