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庄子所说:“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动七情六欲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往往也是因为这些情感而受牵绊,做事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其实,庄子正是要告诉我们,只要你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上下有寒热之差,彼此自动调节的一派宁静之象。
无为之为才乃大为
南怀瑾先生说:“之前作演讲时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大的寺庙看见‘大道无为’四个字,它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我告诉他们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无为,始终按自己的轨道运行,使得整个宇宙和谐有序;统治者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可使社会和平安定;自我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人生法则,可使人生健康。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人生法则,即‘朴’,治国以法,治身以‘朴’,则‘无为而无不为’。”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句十分简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一方面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方式、规则、原理、次序,同时,老子借此“道”向世人指明了免祸于身之法,此道可谓是圣人之道。
庄子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无为之为”,庄子的“无为”并非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有为”和“大为”。
这里所说的无为之为,常常容易被人们误解为逃避现实或是消极颓废,其实,庄子所言的“无为”是在奔向大目标途中采取的一种洒脱、豁达、飘逸的策略。
庄子的《庚桑楚》中写有关于老子弟子的故事:
老子的门徒中,有一个叫庚桑楚的,他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一些老子之道,便往北去住在了畏垒山中。在他左右服役的徒仆中,凡是明察外物的和自信能够做到仁义的徒仆,庚桑楚都让他们远离自己,而庚桑楚却乐于和糊涂无知、举止随便的徒仆住在一起。住了三年,畏垒大丰收。畏垒的百姓相互说:“庚桑楚初来时,我对他的行为颇感惊怪。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他的做法是对的,大概这就是圣人的做法吧!我们为什么不把他当做祖宗一样祭祀崇拜,为他建立社稷,把他当做国君来敬奉呢?”
庚桑楚听说要面南为君,很不高兴。弟子们对庚桑楚的反应感到诧异,庚桑楚说:“你们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可诧异的呢?春气勃发而百草繁盛,时逢秋天而百果收成。那春与秋难道就没有功劳可言吗?这一切不过是大道自然运行的结果罢了。我听说得道的圣人,像施主一样静寂地居住在一方丈大的小屋之中,而百姓人性放纵,随心所欲,不知所往。如今畏垒的小民私下议论,想把我当做贤人来侍奉,我难道是人们推崇的榜样吗?想起老子的教诲,所以我不痛快。”
弟子们说:“不是这样的。那小水沟里,大鱼不能转身,而小鱼可以曲折回旋;那小丘陵上,巨兽没有地方隐蔽身体,而对于妖狐却是藏匿的好地方。再说尊重贤人,重用能人,赏善施利,自古尧、舜就是这样,何况畏垒的百姓呢?先生还是听任他们的做法吧!”
庚桑楚说:“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那口能吞车的野兽,一旦单独出山,就难免遭到网罗的灾患;那条能吞舟的大鱼,一旦荡漾出水,连蚂蚁都能伤害它。所以说,鸟兽不厌山高,鱼鳖不厌水深。为了保存自己身体和本性的人,要敛藏自己,也不厌深远幽邃罢了。”
“至于像尧和舜两人,又有什么好称颂的呢?像他们那样区分善恶贤愚,就像妄想凿开垣墙种植蓬蒿那样愚昧;像他们那样,挑着一根根头发来梳理,数着一粒粒米来下锅,斤斤计较着又怎么能够救世呢?推举贤能之人,会使百姓相互倾轧;任用智能之人,会使百姓相互欺诈。这些方法不足以使百姓淳朴。百姓对于私利一旦过于勤勉用心,就难免看见子杀父、臣杀君、白天抢劫、中午挖墙洞的现象发生。我告诉你们:这种弊端将会存留于千载之后。千载之后,其社会必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
看完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庚桑楚的思想境界可以算得上“无为之为”了,虽然他只是“偏得老聃之道”,但是能做到他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当有人要供奉他时,他断然拒绝,他对此的理解是:其一,接受供奉便会扬名于世,而道家是一向主张无功、无名,这样做不符合道的本义;其二,举贤任能是天下大乱的根源,必然会贻害万世。因而深藏行迹,才能全身免祸。
其实道家的这种思想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其实,在生活中,许多烦恼并不是由大事引起的,而恰恰是对身边一些琐事的过分在意、计较和钻牛角尖。比如喜欢揣摩别人说话的用意,对自己的得失斤斤计较,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而且容易曲解别人的用意。人如果生活在这样一种认知方式下,无异于自寻烦恼,如同给自己的心灵筑起了一所高墙监狱,这样不仅自己活得很累,周围的人也会很累,到头来是自己给了自己痛苦的一生。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人活一世,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年头,何必为琐事而徒增烦恼、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呢?无为之为,是豁达,是大量,更是一种宽容与修养。高贵的人格能让你的精神上得到解放,从而拥有一片自由的空间,让平淡的生活变得其乐无穷。其实,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要活就要活好。
顺其自然即会快乐
《庄子·大宗师》中提到“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时而处顺。”活着时,把握现在,现在就是价值,要回去时,很自然地回去了。所以,世间万物的变化,包括身心变化,都是自然的变化。因此,要学会顺其自然。如果你懂了这个道理,则“哀乐不能入也”。所有喜怒哀乐没有什么,情绪都不动,情绪不动不是灰心,而是平静。高兴就笑;烦恼就哭,哭完就忘,“哀乐不入于心”。
南怀瑾先生将庄子这句话的深意简单道出,让我们认识了人生之化境所在。
庄子说:“穷亦乐,通亦乐。”“穷”在这里是不顺的意思;通是顺利的意思。庄子的观点是,凡事不去强求,应顺其自然,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好心态。无论身处逆境或是顺境,人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能够遵循自然法则的人,他的内心是不会被悲欢离合所占据的。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庄子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道,而这个道理是很难懂的。南怀瑾先生认为,佛家禅宗所讲的悟,也就是悟的这个道理,要看通人生。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惜任何代价去争取。而一旦遭遇挫折,便会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将自己的意志消沉殆尽。
《庄子》中有一个寓言:古时候有个叫许由的贤者,尧帝对他十分仰慕,于是想将天下让给他。许由对尧帝说:“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说完便离去隐居深山老林之中。许由的意思是说:凡事不必求多,只要有一个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的环境就行了。
“寿则多辱”,同样出自《庄子》。说的是古时候,尧帝到华地视察民生,当地的官员为尧祈福:“希望你能获得很多男孩,获得丰厚的财富。”有趣的是尧帝对官员们的祈福却表示拒绝,他对官员们说:“男孩子多了,操心的事情便会接连不断出现。钱多了,随之而来的麻烦也就多了。活的时间越长,遭受耻辱的机会也一定更多。”虽然此情此景已过去千年,但尧帝的清醒是后人不得不佩服的。
不要沦为欲望的奴隶,安分便能得到安宁。
洪自诚在其《菜根谭》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生俭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在人的一生中,凡事看开一些,便能超脱俗世的羁绊。一旦超脱尘世的种种羁绊,精神世界自然会变得更加空灵。简单说来就是做人不要太贪心。洪自诚接着说:“比如,减少交际应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口舌,可以少受责难;减少判断,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减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不去俭省而一味增加的人,可谓作茧自缚。”
其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总是用加法来计算,有时候俭省某些部分,大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一个人这里也想插一手,那里也要照顾到,最后就不得不动脑筋,过度地使用智慧,以致产生奸邪欺诈。所以,稍微对事情俭省些,便能恢复本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返璞归真”。
明代思想家吕新吾曾经说过:“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求福。”意思是说:没有不幸的灾祸降临,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天到晚四处钻营,只懂捞取不懂舍弃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加不幸。因此,人生不要总想着抓住什么,不要被外物所困扰,有时候,保持一颗顺其自然的心或许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打拼的我们,常常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其实,顺其自然才是正确的生存方式,而且是最为美好的。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小和尚看到此情此景,赶紧跑去告诉师父:“师父,我们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好难看哪!”看到小和尚着急的样子,师父静静地说:“待到天凉之时再说吧。”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时节,师父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就在小和尚撒种子时,一阵秋风吹来,草籽边撒边飘。小和尚见到这种情景又开始着急了,大喊:“师父,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飞了。”“没关系,是那些空的被风吹走了,即便不被吹走,落在地里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小和尚见师父似乎不是很在意,便闷闷地把草籽撒完,可没想到,刚撒完草籽,马上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这些种子。“师父,不好了!草籽都被小鸟给吃掉了!”小和尚急得差点没跳脚。“不要紧!那么多草籽,它们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时分,电闪雷鸣,一场骤雨过后,一大早,小和尚急忙忙地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昨天播下的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在哪儿发芽都一样!”师父说,“随缘!”
小和尚终于对师父没什么好说的了,就这样,半个多月过去了,小和尚惊奇地发现,原本什么也没有的地面上居然冒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从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跳了起来。此刻,师父点点头道:“随喜!”
其实,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你会发现生活经常会为你制造惊喜。
当然,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也不是任凭命运宰割,而是在等待中通过付出不断的努力,用最好的策略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庄子发现,在自然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个体生命又“群于人”,所以个体与群体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都会有茫然失措的时候,这时候,与其随随便便做决断,反倒不如顺其自然,这才是聪明之举。
顺其自然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你的思路变得清晰,精神层面的负担也会有所减轻。水的流向和树的静止与否取决于山的高低和风的大小,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换而言之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的道理,这样的生活才会没有烦恼。顺其自然在每个人的心里有着不同的定义,但综合来说,每一个人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法则,这是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不能做违背自然意志的事情。顺其自然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是灵活的,总之,顺其自然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找到自我才能走得更好
南怀瑾告诉我们,不要把选择当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你够细心,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选择的确是一件好事,而且有时候可供你选择的越多越好。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选择无疑有成千上万种,但是,我们是否在众多选择面前迷失了方向呢?
你每天会不停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这些东西往往让你在做事时拿不定主意,甚至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古人说得好,为人者使鬼有术,有效但不能长久。我们翻开中华五千年历史画卷,没有人因“使鬼有术”而成大业。而世间的一些理念、成功、是非对我们来说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让人们总是虚幻若望。但就算你一天之间得到了全世界却迷失了自己又能怎么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个人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已经有太多东西容易让人犹豫不定,做不了决断,甚至因此不知道自己是谁。
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贝里奇在开普敦巡视工作时,看到一个黑人小伙子跪在地上擦地板,他每擦一下都会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十分奇怪地问他:“小伙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伙子回答:“我在感谢一位帮我找到这份工作、让我有饭吃的圣人。”
贝里奇听后笑着说:“我也遇到过一位圣人,他让我成为美孚公司的董事长。你想见见他吗?”
小伙子马上说:“我是锡克教会养大的孤儿,我很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如果这位圣人在让我吃饭后还有余钱做这些事,我很愿意去拜访他。”
于是,贝里奇说:“南非有一座叫大温特胡克山的山上住着一位圣人。所有遇见他并经过他指点迷津的人,都会前程似锦。20年前我就巧遇他,得到他的指点。如果你想去的话,我可以向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
非常相信圣人帮助的小伙子谢过贝里奇后,真的上路了。他一路风餐露宿,终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但让他失望的是,在大山顶上他除了看到自己外,什么人都没看到。
于是,小伙子很失望地回到开普敦,见到贝里奇后说:“董事长先生,我一路留意,直到山顶都没有圣人,只有我自己。”
贝里奇听后意味深长地说:“你说对了,除了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因为你就是自己的圣人。”
那个黑人小伙子叫贾姆讷,20年后已经是美孚公司开普敦分公司总经理的他,在一次世界经济论坛峰会上说:“人生成功的开始就是发现自己的那天,因为能创造奇迹的人只有自己。”
统一中国、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到最后也因筑不了生命的长城抱憾而终;一代霸主曹操对生命也只有悲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些人认为,人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活好就更是难了。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短命、无为,而是找不到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踏上一列不归的特快列车,中间没有休息站,甚至连刹车都没有,只要一发动就必须一直到底。很多时候,名利的诱惑就像毒蛇一样绞扰着我们的内心世界,而你所做的一切都像一场大梦,醒来之后依然一无所有。
人生就像一场大梦,你我同样身在梦中。虽然我们使用得最多的词是“我”,但我们最视而不见的也是“我”。所以我们总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情况下,让自己消失在茫茫人世间。
南怀瑾先生曾批判“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因为我们总把自己遭受的一切都归于天命。但庄子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活法,他把天命看成是层层的云,当我们找到自己后,就可以像大鹏一样直上青天,向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