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工地上依然忙碌。为了给第二年的施工创造条件,拆迁工作在冬天就已开始。我负责为拆迁户登记房屋丈量,补偿赔付工作,有时就住在拆迁户较为集中的村子的村委会主任家中,而妻子则负责带领劳务队伍为第二年的工作采备路基基层料,她每天来回巡视在工地,抽查基层料的采备质量。
施工点就驻扎在离采砂点不远的一个叫赵家庄的老乡家中。妻子和一个负责做饭的女工住在一起。我和妻子虽然在为一条公路而工作,相距也不过三十公里路左右,但我们很少见面。此时女儿才一岁多,我和妻子没法照顾,只好让丈母娘带着。一家三口人,却住在不同的地方。
冬天的永昌寒风刺骨。每日凌晨三四点钟,凛冽的西北风好像如约而至。它粗暴地摇晃着门窗,拍打着窗户,风大时,狂烈的北风卷过屋顶,在屋顶骨碌碌直响,像是有许多小动物在屋顶不断地跑动一样。每当此时,妻子就会醒来,害怕、孤寂,对孩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使她再也睡不着,她披衣下床,在灯下整理技术资料,写写工作安排、计划,更多时间,她会操起毛衣钎子,打起毛衣来。外面寒风呼啸,织毛衣分散了她的恐惧,她把所有的思念都织进了毛衣。给孩子织毛衣、毛裤,织帽子、袜子、鞋子,给我织毛衣、背心……把无尽的思念、关爱都通过不断滚动的毛线球织进了毛衣、毛裤,也借此打发那漫长、寒冷的夜晚……如今,妻子在机关工作,到野外工作的时间相对少了,而我却经常在公路施工、养护的现场奔波、忙碌。公路上有多少和我家庭一样的生活啊!
作为一名公路人,像我这样的生活方式,像我家庭这中情形很普遍。为了通畅的条条大路,为了建成那国民经济运输的大动脉,有多少公路人都长年在外奔波,有多少人都过着孩子不能按时照顾,有家却不能经常团聚的生活,为了公路,无怨无悔地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
十年过去了,孩子的毛衣早已不能穿,已送了乡下亲戚孩子,但我把一件毛衣珍藏,特意留下,以怀念那个时候。以纪念公路人平常的生活片段。
城市槐花
不经意间,打开窗户,从窗户中飘进一股淡淡的清香,甜甜的,爽爽的,沁人心脾,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哦,槐树开花了,满街的槐树开花了。在淡淡的绿荫中夹杂着繁星般的稠密花朵,绿中带白,白中夹绿。花朵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娇羞地藏在树叶当中,花因叶而浓,叶因花而香;花因叶而显得妩媚娇羞,叶因花而婀娜多姿。绿荫在街道两边延伸着,花在街道两边延伸着,香飘数里,并幽雅素静地开着,开得城市一片灿烂。
城市中怀旧的人们,小心地从槐树上摘取少许槐花,夹在面粉中做成槐花饼,槐花面条,每吃一口都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放蜂的人来了,槐花中间自然少不了忙碌的蜜蜂嗡嗡嘤嘤的声音。过不了几天,城中满街就会有挑蜂蜜叫卖的人:“卖蜂蜜哎——槐花蜂蜜,清热润肺,营养丰富……”
身处金昌,城市有点干旱,有点缺水。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发现了槐树耐干旱,花期长,易成活的特点,而纷纷引进栽种。在城市园丁的辛勤呵护下,已纷纷建成了槐树一条街,跟原来的柏树一条街,玫瑰一条街相媲美了。
有人把松柏比做坚贞不屈,意志坚定的象征,而我觉得槐树是最平民化的树种。平凡的就如同生活中的你我他。而正是千千万万棵槐树,使城市、乡村形成了绿的世界,花的海洋。而正是生活中的平平凡凡的你我他构成了社会滚滚向前的洪流。
槐树对环境不苛求什么,不管是气候恶劣还是土壤贫瘠,它都能扎根四方、安贫乐道,顽强地生存着,美化了环境,改造了土壤,改变了荒凉,为夏日的人们撑出一片绿荫,带来许多清凉。
春天,当山花烂漫,桃红柳绿的时候,槐树还沉入深深的睡眠,沉入冬的回忆,它的枝容枯槁,毫无生机,在春天的百花园中少了它的身影,直到五月的初夏,其他树木花草都郁郁葱葱时,槐树才不紧不忙,慢慢地发芽、抽丝,因此在诗人画家的眼里、笔里,很少有它的身影、踪迹,它少了许多邀功争宠之态,多了几分朴素平静之美。当夏日炎炎之时,它已经在人行道旁、庭院前后、街心公园撑起了它的大伞,为人们尽可能地多提供绿荫,让孩子们在绿荫下打闹、嬉戏,让上班的人们少了骄阳之苦,为休闲的人们提供了好去处……当秋天万木萧萧的时候,它是最后落去树叶的乔木,在萧瑟的冬风中,槐树的叶子冻僵、干硬,却顽强地挺立枝头,似乎要为大地尽可能长地保留一点绿色,在冬日中勾起人们对夏的回忆,对春的向往。
槐树,正是你这种平民化的个性,对外界不苛求什么,而默默发挥着作用,默默奉献着一切的行为,感动着我,感动着生活。
儿时的牛皮纸书皮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女儿报名归来,在家中兴高采烈地讲述着报名时见着老师、同学们时的情景。母女两个叽叽喳喳,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从书包中取出新书,自己开始包起书皮来。书皮是从学校门口的小贩处买来的塑料书皮,都是现成的,是女儿自己挑选的,有史诺比狗,有米老鼠,有卡通狗,还有小仙女等,形象应有尽有,颜色也五颜六色。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自己上学时的情景来了。想起儿时上学时的牛皮纸书皮来了。
此时,哥哥姐姐在包自己课本的书皮,我可能在央告他们先为自己包书皮,或者央告无果,在眼巴巴地等待着父母下地回来要告他们的状吧?
要包的书皮一律是牛皮纸,黑黑的,有些粗糙,是父母从队上砸化肥时,挣的工分以外可以拿回家的化肥包装袋。拿回家精心地收藏好,吊放在家中的屋梁上,专等开学时给我们兄妹包书皮用的。
父母下地回来后,哥哥姐姐的书皮早已包好。在父母的命令下,哥哥姐姐会把我的书皮也包好,每当此时,夜已经深了,我抱着包了书皮的书踏实地睡去。
第二天上学,我们会抱着包好书皮的书、作业本,排着队,让老师在牛皮纸书皮、本皮上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一律的牛皮纸书皮,决不会有今天的孩子所拥有的那么丰富、那么色彩艳丽的书皮。那些没有包上书皮的同学,仿佛矮了几分,老师会动员还有牛皮纸的同学再拿点,拿来后,老师会亲自给他们包上,包得要比我们的还要齐整些,倒令早包了书皮的我们徒生许多羡慕。这样,新的一学期才正式算开始了。
小时候,农村还未实行包产到户,父母干活在大集体。我觉得每年开春下种前,砸化肥是最好的农活了,活相对轻松,不但可以挣到工分,可以带回包书皮用的牛皮纸,还可以带回用途广泛的塑料纸。
生产队的化肥有四种:尿素、碳酸铵、硝酸铵、磷肥。尿素、碳酸铵不结块,在下种时直接撒在地里。硝酸铵会结成块,砸化肥时,主要就是为了把结成块的硝酸铵砸成粉末,好和磷肥按比例掺在一起,播种时撒在地里。牛皮纸就是硝酸铵化肥的包装袋,化肥用完了,牛皮纸袋可以拿回家使用。
尿素的外包装袋是不可以拿回家的,队上要收集起来装粮食等用。不过,为了防潮,在外包装袋和尿素之间还有一层塑料纸袋。这是可以拿回家的。这层塑料纸对居家过日子,用途比牛皮纸要广泛的多。它首先会被用做窗户纸,虽然在风的吹动下一闪一闪,但屋子内马上亮了许多倍、暖和了许多倍,其次会被用做擀面案板上的苫盖纸,用来遮挡灰尘,剩下的塑料纸可以用来包装食品,在下雨时披在身上当雨衣,就像京剧《智取威虎山》上的杨子荣等的白斗篷,觉得十分的好看……即使不成型的小块塑料布,也会成为小伙伴们争抢的对象:抢回来可以当玩具,用火点起来,融化的塑料汁,一边往下掉,一边还发出呜呜的声音,觉得十分的好玩……虽然因为玩火并没有少挨父母的数落。
唉,那个童年,那个困苦的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儿时的玩具车
有一天上街,看到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自己的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儿子用细绳拉着一截小木棍做成的玩具车,在他父亲的面前跑来跑去,孩子玩得十分开心,十分投入。而这位父亲走得昂首挺胸,走得十分的从容和自信,没有那种因孩子玩简单玩具而出现的不好意思。
孩子的玩具是一截园木棍上两边钉了钉子,一截八号铁丝做个把手,挂在了木棍两边的钉子上,一段绳子拉着棍子转动,那就是最好的玩具车了。
在现代都市,看惯了奥特曼、天仙宝宝、恐龙、怪兽和各种塑料玩具,还看惯了动辄上千,各类遥控坦克、飞机,各类工程机械玩具的我,忽然感觉到了这位父亲的爱心,他和孩子共同动手做玩具,虽然小木棍车做得简单、粗糙、不好看,但只要孩子喜欢,那就是最好的了。更何况在动手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创造力。
小时候,物质匮乏,但从来都不缺少玩具。我们用玉米秸杆做成弹石子的手枪,将小石子弹得很远,看了电影《小兵张嘎》,我们用断了的自行车链条做手枪,装在用铁丝弯成的手枪底座上,装了火柴,用自行车内胎做牵引力,还可以把火柴火药撞发……而现在孩子的玩具,多数都是玩具店中现成的成品,孩子直接游戏玩耍,却少了制作玩具这个智力开发的过程。
上小学时有篇课文,叫做《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说爱因斯坦在手工课上做了自己的小板凳,由于粗糙,样子难看,被老师认为是世界上最差的小板凳,但爱因斯坦从桌兜中拿出了几个做得更差的小板凳。老师从这方面看出了爱因斯坦做事的执著,从这些方面说,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比给他多少现成的玩具都有用得多。
父亲植树时给我的启发
父亲从来没有上过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双手写不上个八字、扁担倒了不认得是一,更不用说是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了,但他的行为表明他知道这个真理。
父亲和所有中国的农村人一样,朴实、厚道,所有的期望就是子女争气,有出息,把全家人的日子过好。他勤劳,吃苦,从不发脾气和怨天尤人。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用辛勤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希望,父亲喜欢植树。在房前屋后,在自家田间地头处,只要有空地,他都将树木植得满满当当。成材的树木和妈妈饲养的母鸡下的蛋,成为小时侯我们兄妹们源源不断的学费和家庭日常开支的来源。
父亲植的树绝少有死的,植上后都会见风抽芽,茁壮成长,而且都长得要被别人家的快,不几年,就会成为栋梁之材。
每年清明节前后,是家乡植树的最佳时节。父亲从浇过水的苗圃里起出树苗,并不会急着栽下,而是先放在春日的暖阳中曝晒一两天。在曝晒树苗的这几天中,父亲会把树坑预先挖好,父亲仔细地检查小树苗的根,检查认为是已晒到时候了,父亲才开始植树。
植树时先在树坑中预浇了水,树坑充分润泽,水渗掉后,树坑中放上树苗。通常是我双手扶住树苗,父亲或哥哥用旁边潮湿的土回填,一边回填,一边用铁揪把把土捣实。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会不断地用眼睛来校正,防止把树苗栽歪,最后把小树苗再拔一拔,让树根舒展,最后再浇一次透水,这样的树保证会全部成活。这样的工序父亲一点也不马虎,有一次,我和哥哥偷懒,树苗栽上后没有振捣密实,结果树苗浇上水后,不经风吹,树就歪倒了,父亲严肃地说,同样的树苗,有些长得周周正正,成了大梁檩条,有些却成了歪脖树,这都是栽它的人导致的呀!给我和哥哥上了生动的一课。
小时候,我对挖树坑、对在硬碱地、石头从中植树时换填土、有了死狗、死猫预先放在树坑中变成养料都能理解,唯独对把小树在太阳底下曝晒不理解。有一次父亲说:这些小树苗,在苗圃中是长在肥沃的土壤中,水分充足,有人照料,营养丰富,如果不晒一晒,栽下的小树还会按照苗圃中的那个方式成长,树苗往往会因为水分蒸发太快而死去。放在太阳光下曝晒,就是要引起小树根部缺水,重新栽到土壤中小树会拼命地吸收水分,这样激发了小树体内的自身活力,小树很快就会适应新的环境,也会长得很快,不会死去。我又问到:为什么只晒一两天呢?父亲说晒得时间短了,小树感受不到根部缺水,失去了晾晒的意义,如果晒得时间过长,小树失水过多,就会真的晒死的,一定要掌握时机,凡事要适可而止,掌握一定的度……喔,原来如此。
九棵树,金昌人的心灵家园
浏览地图,就会发现许多地名与数字有关。数字表示地物数目,而随后的名词,往往表示了它的特征:如一碗泉、七间房、九个井……金昌也不例外,有个叫九棵树的地方。
九棵树在金昌市的北部。出了金昌市区,顺着S212线往北走,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路边生长着九棵白杨,此地因九棵白杨而得名,因九棵杨树而显得灵动、活泼。金昌人喜爱九棵树,九棵树时不时地被人想起,被人念起。大家屡次乘车,去上百公里处兴致勃勃地参观、游玩,成为金昌人的一处心灵家园。
凭心而论,九棵树地方环境并不怎么好。九棵树处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四周是漫漫黄沙和连绵起伏的沙丘。这儿一年四季没风的日子没有几天,夏天天气奇热,冬天奇冷,夏冬的绝对温差在摄氏六十度左右,即使在夏季,树叶也会被风沙吹打得稀稀拉拉,但总是充满着灵动的气息。因为沙漠气候的原因,即便是作为旅游的夏秋季节,天气晴好时,也要早点去参观,否则,早上天气晴好,没准下午就“大风起兮尘土扬”了。
九棵树这儿风景并不优美,荒凉、单调,却被有着商业眼光的人开辟为旅游景点,每天都有不少的游客、市民在这儿来驻足、参观。每到夏秋季节,有大批的游客兴致高涨地到这儿来参观、游览。爬沙山,在蒙古包中尽兴地吃着手抓肉……这儿从不缺少诗歌和歌颂,不断有关于九棵树的诗歌、散文产生,我的手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著名的,不著名的作者,长长短短的,有诗歌、有散文,包括我的拙做《大漠中,那九棵白杨》。金昌市文联还在这儿举办过几次笔会。金昌人喜欢九棵树,一方面是“九”寓意着长久,久远,代表着吉祥,另一方面因为九棵树代表着一种不屈服,代表着一种顽强的精神。金昌人给超市、店铺、酒店、茶肆经营网点命名,多喜欢用九棵树,尤其一些与艺术搭边的行业为多,如“九棵树音乐教室”“九棵树文化传媒中心”“九棵树少儿书画班”“九棵树美体瘦身中心”等等……每次站在九棵树前,看到被风沙吹打、磨砺得树皮光滑明亮的白杨,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九棵树看得久了,又不免思索:九棵树处在荒凉的地方,其中的一棵已经死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来看九棵树,关注九棵树,它对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有的人还不止一次地来到这儿,每年像看待老朋友一样,到九棵树处来几次,看得久了,似乎就有了一点点答案:为它的精神,为九棵树代表的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精神——九棵树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镍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