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之二:泸定桥三百年不垮,关键是有桥梁的定期维护。用现在的行话就是实行了泸定桥的日常养护,周期性养护和定期的大中修工程措施。用生铁锻打的铁环极易氧化锈蚀,一环既裂,全桥俱损,因此泸定桥的维修三百年来一直按古训进行,即三年一小修(拆换桥板和辅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铁索逐环检査)。用四十余年直接与泸定桥打交道的王永模老人的话说:“我来泸定这么多年,无数次参与大修,13条铁索卸在河滩上,有最有经验的老铁工用小铁锤逐环敲打,发现问题做个记号,再换新的,因此最早一批铁环基本换光了。”
启示之三:有一批爱岗敬业的守桥人和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以前面提过的王永模老人为例,老人1958年毕业于重庆巴县二中,随即响应号召入藏。从1966年起,老人与泸定桥直接打交道,至今已逾四十年。多少年来,老人岗位几经变动,但始终没有离开挢。泸定桥的每一次小修、大修,寻找资金、钢材,组织重修桥亭,协调桥务管理等,他都参与其中,以至于对桥烂熟于心,对所有桥的数字随口而答:“泸定桥分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桥身由13根铁索组成,铁索每根长101.67米,重约1.5吨;13根铁索共有环扣12164个,总重21吨,加上桥台地龙桩、卧龙粧,总重四十余吨……”老人成了事实的桥的活图纸。除了技术管理上的保障之外,还有老铁工养护桥梁技术的代代相传。王永模认识的一个叫姚现华的老铁工,他家从清代起一直维修铁桥。姚见证了红军飞夺泸定桥,八十多岁去世,就葬在桥西关帝庙下。他说他要一直看着泸定桥平平安安。他儿子姚先贵子承父业也当了铁工,承担起维护泸定桥的工作。可以说泸庐定桥有了固定的桥梁维护的老铁工,有了王永模这样技术人员的技术传承,有了老铁工和技术人员对泸定桥发自内心的敬畏、爱护,泸定桥在他们的精心爱护维护下,桥才会保留得如此完好。
愚公,一位可敬的交通先驱
愚公,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不只是精神,我觉得他是可敬的交通先驱的千古第一人。
愚公是从文字记载来看,有名有姓,目标明确,率领家中老小,族中邻里,为改变家乡闭塞的交通状况,挥锹捧箕挖山不止的千古第一人。而且行动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行动和精神用“惊天地,泣鬼神”说一点也不夸张。事实上愚公移山这个行为也达到了这个效果:“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而结果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不但移了山,改天堑为通途,而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交通人的视角审视愚公,愚公的伟大之处还在于:
伟大之一:以九十岁的耄耋之岁,老迈之躯,认识到了交通的重要,立志改变交通受阻状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迁也……”愚公居住的地方交通条件很差,苦于阻塞,无平路可走,这种现象对九十岁的愚公也是由来已久,以前的以前是辈辈如此,对这种情况忍受了很长时间。但到愚公这一辈,在九十岁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与其苦熬,不如苦干。”那时候他也许没有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但闭塞难行的道路,对他来说是极大的不便,要利用老迈之身,要为改变交通状况做点事。要打通险阻,改变家乡的居住环境,这就是所谓的顿悟。这说明一个道理:“早闻道,夕死足矣”,还说明一个道理,什么时候行动都不迟。
伟大之二:愚公把困难考虑得很足,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精神准备。移山是个浩大的工程,愚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愚公也没有想到把这个工程一蹴而就,一开始时就把移山工程看成是一个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持续工作,而且发了宏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就是气节,这就是伟大的精神。
伟大之三:立即行动,对这个浩大的工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在开始行动之前,进行了论证,进行了公平的协商,召开了一场家庭成员的动员大会,广泛地听取了各方意见,先达成共识,然后再行动,这是战略战术上的动员,古人云:“上下同心者胜。”愚公先把家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尽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而且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且焉置土石?”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行动就是最可贵的东西,这个行动受到了后一代的支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移山工程在争论中开工了。
伟大之四:顶住压力,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动,目标专一,终获成功。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发生的同时就争论不休、争论激烈。争论是围绕在挖山这个行动的可能与不可能之间进行的。智叟提出:“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而愚公也用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道理进行了反驳。到后来,人们还在围绕愚公移山故事又在争论与其移山,不如搬家。到后来争论又到了思想认识,意识形态,说老愚公以自己的思想剥夺了后世子孙思考的权利,如果后世子孙秉承先祖遗志,愚公子孙还未出生,就已经背负了挖山不止的使命,愚公子孙为移山而生,为移山而死,这是典型的一厢情愿,这是典型的剥夺子孙思考权利的做法……但愚公就在当时顶住各方压力,不为外界所动,专注地去干自己的事,终获成功。
那些失去的职业
据社会劳动保障部公布:目前,中国共有职业一千九百多个,其中网络工程师、美容指导师、营养工程师等许多新型职业不断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些职业逐渐在消失,有些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比如说锔碗匠,比如说走街串巷挑百货卖的货郎……
我吃不准,背人过河算不算一个职业。因为摆渡过河的人叫艄公,而挑货物的、搬运货物的叫挑夫、脚夫,但我一直没有听到有人给背人过河的人叫啥,也没有听说有背夫这一说,只是在要过河时常听有人在叫:“哎,背人的,过来一下……有人要过河了……”
我的家乡在武威市北部的一个乡村,这儿是民勤、永昌、武威交界处,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鸡鸣三县的地方。在永昌县和武威交界的地方,有一条河沟。二三十年前,这儿还是一片湿地,生长着大片的芦苇、红柳;草滩中、草从中还有大批的野鸡、野鸭、水鸟。永昌人民和武威人民以河为界,彼此和睦相处。武威人称永昌人为“河北人”,自然,永昌人称武威人为“河南人”了,而武威人称此河为边湾河,而永昌人称此河为“南河湾”。虽一河之隔,却是“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方言和口音截然不同。
小时的边湾河水草丰美,碧波荡漾,给河边的孩子们提供了无尽的欢乐,可以游泳、戏水、摸鱼、打水仗……可以提供红柳、毛条等盖房子的材料……但事物就得一分为二地看,是河就是天然的障碍物,小时候的边湾河,水的流量还是挺大的,给河两边交往带来不便。夏秋两季天热时,如果要过河,人们就选择河宽水缓的地方卷了裤腿,直接趟河而过,这对妇女和孩子而言,也并非难事,而到了春、冬季节,河面上结着冰,刺骨的寒,那过河就是十分令人发怵的一件事了。此外,边湾河的障碍性还表现在它的流向、流量的不确定性,遇到上游下雨或是水库泄洪,河就会变得狂荡不羁,有时还充满着凶险,小时候多次就听到有关对洪水水势险情判断不清过河而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消息。
有需要就有市场。离河较近的人,常常是在春、冬季节,有人专事背人过河。服务的对象,多为来往于永昌、武威之间走亲戚、看病、买东西的人。受服务的多为过往的老弱、妇女、孩子。而年轻男子,多是不屑于让人背着过河的,都是健壮小伙子,别人能做到,为什么像妇女一样要人来背?与其让人背,早挽了裤腿,在刺骨的流水中涉水而过了,不但自己不用人背,而且有时还会把认识的同路等待过河的人也背过去,减少专职背人过河者的生意。
背人过河的费用也没有几个钱,刚开始是一角两角,更多时候收获的是一些实物,田园中自产的苹果、软梨,或是蒸的馍馍、烙的锅盔,不一而足……
到后来,边湾河的水日渐稀少,到冬天时,河边的人把河道整治一下,用草袋在河中砌了驳岸,在河道最窄处用门板当做桥板,每过一次,收费5角,专职此事的人在河边搭了窝棚,昼夜为过桥的人提供服务,这大概是最早的民间版的“贷款修路(桥)、收费还贷”吧。此时,老百姓的日子也日见丰盈,大老爷们也不愿意再挽起裤腿过河了,痛快交了钱通过完事。背人过河的人,专职地看好自家的门板。
十年前,当地交通部门投资在这儿修建了一条中桥,被命名为“北河桥”。它的建成,方便了交通运输、货物流通,两岸老百姓来往更加方便了,那背人过河的历史彻底结束。
那些失去的职业,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那横跨江河的桥,方便了群众,同时也见证了交通的发展、变化。
柴照子三题
养护站
柴照子是S212线的一处养护管理站。从内蒙古雅布赖盐场出来17公里便是。省道212线是连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盐场和甘肃永昌的一条省级公路,在永昌和国道312线相连接。是雅盐外运的大通道,也构成了新型工业城市金昌与外地的公路大通道。
柴照子实在是一块神奇的土地。道班能在沙漠中落脚,这儿能变成小绿洲,这不能不说是上苍的眷顾。金昌文艺工作者于进在他的散文《柴照子》中深情地写到:“每天,有不少骆驼客经过这儿时,都要在这儿打尖歇脚,在这儿留下一捆捆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柴照子之名因此得来……”
柴照子坐落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站在养护站门口看过去,东、南、北面是连绵起伏的沙丘,西边是白漫漫水天一色的大盐湖,盐湖在太阳底下波光粼粼,盐湖边是星罗棋布的生产工业芒硝的厂房。芒硝湖虽然湖光闪烁,但因为是咸水,湖中没有鱼虾、没有水草。神奇的是在芒硝湖和柴照子养护站之间,大约是两公里的距离,就是在这两公里之间,地下却是淡水,淡水蕴藏的不太深,可以打出机井,可以抽出甘冽的甜水,因此柴照子成为沙漠中的一片小绿洲。
这儿曾经是拉脚、走四方的商旅、骆驼客打尖歇脚的地方,骆驼客从盐场驮了食盐出来,这儿是打尖、歇脚第一站。后来社会发展,修了公路,通了汽车,现代化的运输代替了骆队,这儿又成了一处公路道班。
有水的地方总是那样富饶。公路人把这儿定为道班后,为了避免沙进入退的悲剧发生,不屈不挠地与沙漠做着持续的斗争。道班西、南、北的方向种植沙枣、胡杨、红柳等耐旱、固沙植物,现在从S212线走过,老远就会看到这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绿洲。
夏日,道班掩映在一片绿影之中,那些吸足了水分的榆树、杨树,仿佛知道沙漠中绿荫的重要似的,都见风就长,努力地撑出一片绿荫,仿佛给浇它、管护他的公路人有所回报,努力撑出一片绿荫。沙漠昼夜温差大,尤其夏日,太阳炙烤着大地,在沙漠中,那绿荫就显得格外重要。白天养管站房子的屋顶被太阳晒得发烫,中午、晚上在屋内休息犹如进入蒸笼,在这些绿荫中,微风徐来,凉意阵阵,可以在工作之余下棋、谈心,那真是惬意。那些经常运盐,跑这条线路的司机也多喜欢到这儿来歇歇脚,时间长了,养管站也成了司机朋友临时的家,中间歇息,车坏了在此修理……因为这条路,大家都彼此成了朋友。
菜园
柴照子的菜园不大,约有一亩见方,是圆形的一块地。菜园四周用玉米秸杆、沙枣树条等作成篱笆,菜园门用木条钉成,是真正的“柴门”,不过也不用“小扣柴门久不开”,园中小门只用镣扣把门带起来,平时除了道班上的人以外,也很少有外人来光顾。菜园每年固定的种植模式是半亩地用来种玉米,半亩地用来种蔬菜,种蔬菜的半亩地又开出一半来种洋芋。地虽少,但出产高,满足道班人的日常吃菜需要,有时,还可以回馈亲友和来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导。无污染,无公害,决不添加化肥的蔬菜很受欢迎。为了倒茬,今年这块种蔬菜,明年就要用来种玉米。倒茬后的作物病虫害少,成长快。
菜园中的蔬菜都是适合本地种植的,应有尽有。春天从挖了白白嫩嫩、吸足了营养的小葱做包子吃起,接着是宿根的韭菜,以后陆续是新种的小白菜、豆角、辣椒、茄子、葫芦瓜,直到吃到园中的胡萝卜时,园中的蔬菜就全齐了,这时,时景已到了八月光景了,到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了。
赶上秋季,园中的青苞米挂穗成仁了,此时和园中的洋芋煮上一锅,如果再加点毛豆,那就是馈客的最好美食了。这些东西都是园中自产的土特产,种植时的底肥都是在几十公里外养路段上的下四分养殖场拉来的农家肥,生长期间根本不用上化肥,沙漠中蔬菜病虫害少,也不必用农药,是真正的无公害食品。
苞米上桌时,洋芋已经煮得开了花,裂开了长长的口子,此时玉米是金黄的颜色,胡萝卜红、毛豆绿、洋芋雪白,单纯那颜色,就会令人胃口大开。
一年三季中,园中都有出产,“一亩园,十亩田”,这菜园,解决了职工吃菜难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道班人员工作之余的一处向往和去处。夏日炎炎中,在门口树下搬个小床,乘凉,那才是惬意。
桑树
菜园周围长满了树,多为防风固沙而栽种的,早期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多为抗旱、固沙的树种,有红柳、梭梭、沙打旺、沙枣树等。后期,又栽了桃、杏树等,桃、杏都没有成活下来,但园中有一棵桑树,已经长得有水桶般粗了。它寓居在菜园东南角,受到道班养路工贵宾般地待遇,因为每年它除了为园中增添绿色外,还可以提供令人垂涎欲滴的桑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