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都很调皮。
无论是学习差的孩子,还是学习好的孩子,都有一种万圣节的架势——不给糖就捣蛋。天天鼓捣这个鼓捣那个,脑袋瓜子里尽是想些整人的法子,没有一刻闲停过。
我们做过最多的事情就是起外号。
给父母起个外号,给老师起个外号,给同学起个外号。
外号只嫌少,从来不会嫌多。
我小时候的外号挺多的。
一年级的“暴力女”用了四年。
三年级的“大姐大”用了一年。
四年级的“长颈鹿”用了一年。
五年级的“若言姐”用到现在。
其实不算多了,相比起我同学的,还真是少了很多。
同学的外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屁王。
图图。
大象。
黑牡丹……
我表示已经数不完了。
起外号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既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又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多好!
但是有时候你外号起不对的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为你的脸皮厚,但有人脸皮薄,受不起你的厚爱啊。
所以这种玩笑你可以也只能和和你一样厚脸皮的人开。
要是你找错对象了,那么就只能够接受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还记得我一二年级的时候,同学都叫我“暴力女”
我若无其事。
但是我们一二年级叫一个女同学“暴力女”的话,她就立马跑去告诉了老师,动作超级快,可谓是一气呵成。这个女生添油加醋的描写简直是太厉害了,直接让老师庞然大怒,当场罚了那几个取外号的男生站了一节课。虽然我没有取外号被罚,但是看着心里也不是很舒服。
怎么说呢?
外号是一个人的特点,我们特别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给他取外号,当然特别讨厌的人也是。
外号总比名字好记。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外号,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地有一种亲切感。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是没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外号便会格格不入。
我们几个超级要好的朋友就喜欢在寝室里坐在一张床上聊天。
基本上就是东聊聊西聊聊,八卦新闻事件什么的全部扯进来。
然后我们聊到老师。
闺蜜说:“你们不知道,今天下午不是若言姐不在吗,老师发了一整节课的气。上课上了十五分钟,电脑死机了五分钟,骂人骂了二十分钟......”
我说:“这么夸张......”
闺蜜连连摇头,说:“没有没有,真的没有夸张。我们看着时间等下课的时候顺便数的。”
我说:“你们干什么了老师这么生气?”
闺蜜说:“我们什么也没干......”
我哈哈大笑:“肯定是你平时作孽太多,老师被上天派来惩罚你了。”
闺蜜狠狠地一捶床板,说:“这个老师的上课速度效率我也是膜拜了......”
其他几个人连连摇头:“这个老师特别醉......”
我耸耸肩。
闺蜜一撇嘴,说:“我觉得她像BJ街头的汉子......像《老炮儿》里那样的,说话这么......”
我们当时因为这句话笑了好久,直不起腰那种。
然后这个上课效率很醉的老师就有了一个新外号:二弟。
《老炮儿》里二爷的兄弟,简称“二弟”。
我们瞒得滴水不漏。
老师差不多是云里雾里的状态,上课的时候骂骂人,我们权当没听到,又可以加快下课的速度。
总之,外号是用一个人的特点——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总结出来的。
不过从上面的种种例子来看,有时候,玩笑也是要适可而止的。
取外号什么的......厚脸皮者得以天下。
我喜欢笑,特别是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