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最高级的艺术是诗歌,其次是音乐,绘画和雕塑排在其后。
虽然我很崇敬黑格尔,但对这句话,我并不同意,因为我觉得艺术无高低之分。但是这说明了诗歌在这位先贤的眼中的地位。
诸多艺术我都很喜欢,但在我心里他们也是有先后的,诗歌算是我第二喜欢的。
我也常读西方的诗歌,莎翁、歌德、席勒、缪勒、普希金……可能由于文化差异和翻译问题(我看过把唐诗翻译成德文,再把德文翻译成中文,差距极其大),我尤其喜欢中国古代诗歌。这主要指《诗经》,《楚辞》,三曹陶潜,唐诗唐词,宋诗宋词。东晋南朝的诗歌浮夸艳丽,明清诗歌已被先贤们逼得捉襟见肘,我不太喜欢。
当然讲到中国古代诗歌,第一个绕不过的就是唐诗。我也很喜欢唐诗。唐诗几乎是唐以前所有诗歌的集大成者,如《诗经》般质朴典雅、《楚辞》般热情浪漫、汉魏般雄浑、两晋般静雅、南朝般艳丽。
所以,当有人向我问起,如果要我给外国人推荐一首诗歌,该选择哪首?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我要么会推荐李白的《静夜思》,要么推荐李商隐的《锦瑟》,根据具体情况,二者选一。唐诗的大家有很多,然而李白、李商隐、李贺这“三李”是我最喜欢的三位,他们各有特点,各代表了一个类别的最顶尖水平。
《静夜思》是及其简单的一首诗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然而没有哪一首诗歌可以像这样,用如此简单的字词,写出了这么深刻的内容,没有一个人看了之后不为之触动。这首诗甚至已经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什么,念出来就已经足够。这也是李白诗歌最厉害的一点,像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莫扎特——仔细分析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但是一念出来就是这么的脍炙人口,让人欲罢不能,又及其易懂,像是在和你聊天一般。我以前看书的时候,觉得李白的诗歌最好背,念一念就会了。这难怪杜甫要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杜甫《饮中八仙》)呢,当年唐玄宗让人把醉醺醺的李白叫醒写诗,李白不假思索,一抬手就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乐》),立刻就把唐玄宗派去的特使给惊呆了。
说到《静夜思》,我又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我们现在看到的《静夜思》是明代的刻本,它和宋代刻本的《静夜思》不尽相同,宋本里写的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宋代比明代更接近李白的时代,而且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的《静夜思》也与宋本相同,他们都应该更接近李白的原诗。然而为什么他会变成我们现在的版本呢?这和语言发音的变化有关,所以这首诗在流传的过程中,慢慢就被改变了。这说明经典有其自己的传播方式,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这告诉我们不必拘泥于对经典100%的传承,它应当是在任何时代都有生命力的,这就必须要让经典以现代人的角度和方式来传播出去。死认定“经典不可更改”,未免有些迂腐。
然而说到《锦瑟》,他和《静夜思》似乎是相反的,他从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玄妙。《静夜思》是字面上无需解内容却可解,《锦瑟》却是字面可解内容不可解。
多年学习古今中外音乐的经验告诉我,瑟在唐朝,就已经是二十五弦了。但是李商隐却说,“锦瑟无端五十弦”,虽然李商隐嘴上说“无端”,不过一读之下,读者和作者心里都入明镜一般:之所以是五十弦,那是“有端”的。所以仅仅是这一句,就让很多古今诗歌爱好者、研究者争得不可开交。但我认为,既然全诗透露出这样一种迷蒙的感觉,我们不应该深究锦瑟的意思。我更倾向于他使用的是夸张的手法,锦瑟为什么有五十弦呢?就像李白的《秋浦歌》里说,白头发为什么有三千丈那么长呢?那是因为我的忧愁啊。所以锦瑟为什么有五十弦,那是因为他的一弦一柱都叫我想起我渡过的美好时光。说到“华年”,就更奇怪了,看到后面几帘,尤其是颔联,古人说这一帘非常的“怨”,但是李商隐却把无论正负面情绪,都放在他的回忆之中,他并不纠结于所谓的美好回忆之中。
接下来连用了两个典故,和两个很美的画面。“庄生晓梦迷蝴蝶”是逍遥?迷茫?怀疑?“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爱?恨?不甘?执着?这都不必再想,每个人仿佛都能从这一帘中看到当年的自己,人和人如此不同,以至于同一帘诗都可以有很不同的感想。“沧海月明珠有泪”,沧海,很广阔很悲怆,月明,很清丽很冷寂,鲛人,很美丽很神秘,鲛人为何流泪呢?明珠却又光滑圆润。这四者俨然一体,中有彼此,可分可合。“蓝田日暖玉生烟”,美玉洁白无暇,怎么就变成了烟呢?烟朦胧而暧昧,连太阳都变得温柔了起来,而且李商隐用的不是
“升”,而是“生”,不知何来,焉知其生?此诗的颈帘,在这首诗“起承转合”的四步中似乎最为举足轻重,它改变了此诗的情感方向,让人把所有的确定都变为了疑问,最是玄妙,似乎一解释就会把这些美丽全都毁灭,让人不敢去触碰。
最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管是庄生梦蝶、杜宇化鹃、海月明珠、日玉生烟,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点——变化,人世是如此无常,变化多端,迷茫疑惑,天地之大小,人心之难测,人怎么能尽知呢?然而在过去之后,却没办法对这些过去做什么评价了,当时就已经惘然了,我们甚至不知道当初去做或者不去做是否是对的。百味杂陈,一言难尽。
其实我小的时候更多的接触是西方文化,西方的音乐、哲学、绘画,然而到最后我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文化,因为我发现那些西方的大能者,大都在坚守自己本民族本国的文化,这里已经不胜枚举。但文化要有时代性,要和当代的现实状况相结合,所以我认为提出一种适合当代的、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很有必要。
诗歌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大类别,从中可以看到古人的精神世界、生活习俗、社会状况,等等,这为我们思考今天和未来,都提供着无限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