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头的杨老师,典型的学霸式人物。一路走来,对学问追求从未懈怠。先后从辽宁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再到南大读博士,并到南师作博士后研究,直至留校,期间还到欧洲留学。作为国际法专家,对反倾销研究较深。
她的治学方法很独特,由于工作繁忙,她把要看的论文打印好放在包里,充分利用点滴的碎片时间。在候车时、接送孩子时等看几页。她和鲁迅一样把时间当成是海棉里的水在挤,不象我们有一搭没一搭过每天。
杨老师特别能起早,基本上每天五点多就起床,首先把一天要做的事列一个单子出来,做一样打勾一样,非常有计划有条理。一天下来看看计划单子完成差不多了,心中很有成就感。
在第四学期末的时候才给我们上课,虽然课时不多,但她的理念,尤其是论文写作理念,你只要听进去了,就会收益很多。论文就不会跌倒在通往盲审的最后一公里上。
她强调写论文一定把握整个过程:过程很重要,你要让导师参与这个过程。有的同学平时不与导师沟通,要交论文时,才把论文送来,这样导师感觉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是不会签字通过的。对论文一要去打磨。
她谆谆教导:写论文是个很好的思维及文字锻炼过程,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很多同学的论文看到文字,看不到文章。给写作论文时间排一个表:如3天时间下载硕士论文库,3天时间下载博士论文库,3天时间下载期刊论文,30时间用来读书。这样一篇论文的雏形就形成了。
她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把关键资料打印出来看。这点很重要,虽然有电脑,但是看起来不方便。因为重点的资料你要反复看,看反复。
如果让她当你的导师,既幸运又不幸运。幸运的是她会很认真。有一次有一学生到她办公室,她就某一问题指出来,学生不清楚,她就手把手地教,在某杂志某页上,老师如此诚恳,顽石都被感动了;不幸运的是,她会很严格把关,你论文质量不过关,要她签字,休想。
关于现在的老师的职能,她也作了精辟的分析。现在的知识,用手机百度一下就知道,看起来学点东西很轻松,那么作为老师还有必要和作用吗?她在课堂上开场白就是这样的反问大家。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称为“知识”,其实不过是唾手可得的信息。网络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网上信息是否等于知识?
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大学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
杨老师的理解是老师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场表演,可能不完美,但能给你更多的东西。在一个数据库时代,老师的价值是什么?老师是领进门的人,是让你把目光聚焦在一个点上。
让你从求“知识”至求“智识”。如此,你才会真正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