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难忘的经
如天尊所料,三天之后,在一个很小的乡下公办医院里,妇人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母子平安。
只是随后的事,即便是如天尊般的存在可能也是没有预料到的。
顺顺利利的生下了孩子,母子平安,本应是件高兴的事儿,可是,在妇人的脸上却是看不到半点初为人母的笑容,反而一直阴沉沉的,偶尔看向孩子的目光,也满是挣扎。
从始至终,孩子的父亲都有没出现过。
只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忙上忙下的照顾。
妇人仅仅在医院待了三天就回了家自行调养。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晨露未干,朝阳初升,是个好天气。妇人拉着一个行李箱在门口告别了满脸老泪的两位老人,向着卧室方向最后不舍得看了一眼,便决然的转身离了去。
两位老人站在门口默默的流泪,虽是清晨,却还是惊动了邻里邻居。
知了事情经过的邻里们,也只能一边想方设法的安慰两位老人,一边在心里为这一家叹气,不过,再怎么说都是人家的事儿,自己这些外人却也是帮不上什么大忙的。
待到邻里们都散了去,也已经是日挂高头了。
不管怎么想,日子还是要一天一天的过下去啊,邻里们如是,两位老人也如是。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管老人愿意不愿意,没几天的功夫,两位老人家里的事儿已经几乎是传遍了周围的几个村庄了,家喻户晓,成为了人们饭前饭后的谈资之一。
其实这事儿放在几十年后,人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放在这个年代的乡下里,却依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老爷子姓赵,名字已经基本上是没人会叫了,认识的人只是称呼老赵、赵大爷、赵叔、老哥之类的称呼,老奶奶别人就只是称呼赵家的、婶子、大姐之类的。
老爷子年轻的时候也是上过战场打过鬼子的,脾气也甚是倔强的,老奶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跟着老爷子一辈子默默无闻。
老爷子老来得子,自是百般宠爱,儿子赵大军也是出息,早早的就去了大城市了,据说在外面过的很是不错,几次想要接二老去大城市住,奈何两位老人舍不得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家,一来二去,这事也就这么搁下了。
但是,儿子总是忙于工作,一直老是不结婚就把二老急得够呛,最后还是老爷子发威,强迫给儿子安排了相亲,对象是已去世的曾经的老战友的女儿孙蓓蓓,长得很是漂亮。
赵大军可以可不可的,孙蓓蓓经过母亲的百般叮嘱,加上赵大军确实成熟稳重,人也帅气,这场婚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然而,两人婚后,孙蓓蓓的母亲体弱多病,女孩儿便要经常回家照顾母亲,甚至经常的一住就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
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结果,两人才结婚一年多,孙蓓蓓还在怀孕中,赵大军就在外搞起了外遇,夫妻二人直接闹崩了。孩子即将要生了,二人却是就把离婚手续给办好了。
为了儿子的事,赵老爷子可是气的够呛,既怒儿子的不听话又愧对于老战友和儿媳妇,父子二人多次争吵之后,老爷子一怒之下就跟儿子断绝父子关系,把儿子撵出了家门,更放言老死不相往来。
赵大军也是倔脾气,竟是真的甩手离去,临走对即将生产的妻子不看一眼,对即将出生的孩子也是不闻不问。
孙蓓蓓为老赵家留下了孙子传承香火,伤心之下,生产后仅仅三个月便也径直离了去。
······
事已至此,老两口也只能认了,儿子不出气,辜负了战友的闺女,自己却是没脸去请求人家留下的。
只是事情闹的很大,人尽皆知,老爷子出门在外,就总感觉有人对自己指指点点的,家里出了这样的事,在朴素的老一辈人心里,那是可以被人骂上一辈子的。孩子父亲有这样的名声,以后孩子小的时候要被别的孩子欺负,长大了也不会有人家愿意把闺女嫁给自己的孙子。
最终,老两口一合计,其实也只是老爷子单方面就做了主的,老奶奶一辈子听老爷子的听习惯了,孩子满一岁了,老两口就卖了房子,把田地也租给了别人,带着孙儿到镇上生活去了。
一来避开了流言,二来镇上的学校也好一些,也更近,方便孙子将来上学,二老在镇上支了个小摊,弄些小吃,加上前些年儿子留下的一些钱,带着孙子也能养活的不错。
二老带着孙子,过的也是不错,只是好运不长。
老爷子战场上就落下了不少病根,为了儿子的事儿没少生气,儿子、儿媳离婚后,心里又是气愤又是悔恨,本来还算硬朗的身子硬是慢慢的垮了,只过了三年,竟是撒手人寰了。
赵奶奶是个很传统的妇女,丈夫不在,自己就是家里的大梁,再苦再累也要撑住,等着丈夫回来。
一起生活了一辈子,赵奶奶也从没违逆过赵老爷子。
老爷子不幸去世,儿子又断绝了关系,伤心之余,老奶奶本是想跟着去的,家里老爷子就是天,天塌了,老奶奶也没什么想活的念头了。
只是孙儿才四岁,儿子又是个不管事的,四年没联系过,老奶奶没什么文化,也不知道怎么联系儿子,至于儿媳家,早早的就搬走了,儿媳的亲朋们恨他们家入骨,自是不会告诉她儿媳家的联系方式。最终无奈,老奶奶只能忍着痛独自养活孙子。
老伴走了,老奶奶满脑子就都是自家孙子了。每次想起孙子,老奶奶心里就满满的怜爱。
自家孙子自生下来就很懂事,除了小时候的那些哭闹,自打会走会说话了,就几乎没哭闹过了,小小年纪聪明又懂事,还能帮着年老体弱的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奶奶是个相信上天的人,于是她经常的会感谢上天赐予了她一个这么好的孙儿,并祈祷上天能够保佑孙儿平安长大,一辈子无病无灾。
不过说起来,孙子好像就从来没有生病过呢。这个孙子除了有一个忘恩负义的爸和一个有些绝情的妈之外,在老奶奶的眼中好像全身上下就满满的都是优点。
······
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四岁的赵洋睁开双眼,望了望窗外,天还是黑的。伸手拉亮了电灯,墙壁上挂着的老式钟时针正指在五点上,已经五点十分了。
耳边听着外面厨房方向隐隐传来的咄咄声,奶奶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起来了,现在做馄饨馅呢,虽然只有四岁,赵洋却不赖床,掀开被子,自己穿衣服。
刷牙洗脸完毕,小小的赵洋已经从厨房门外走过两次了,奶奶都没能发现。
厨房里的灯泡经过常年的使用,表面覆盖了淡淡的一层油灰,发出暗黄的光。
洗漱完毕的赵洋径直在奶奶旁边的小凳子上坐下,掀开盖着馄饨皮的布巾,动作略显生疏的开始包馄饨。
奶奶转头望了望孙子,抽了抽鼻子,闻到了淡淡的专属于牙膏的清香气味,孙子额头的头发有微微的湿润,笑着点了点头,拿手抚摸了下孙子的脑袋,满眼的宠溺。
六点多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虽然还略有些昏暗,但是街市上已经有不少人了。
赵洋与奶奶一起推着馄饨车,走在熟悉的街道上,遇到的熟悉的人都和善的和这对让人怜惜的祖孙打起招呼,奶奶有的时候别人说话她没听清楚,每当这时候她就弯下腰,小赵洋就踮起脚尖把小手卷成喇叭状在奶奶的耳边大声的重复别人的话。
摊位已经摆好了,就是几个小桌子配上几个小凳子,虽然简陋,却很干净。
赵洋依旧在包馄饨。奶奶烧开了水,趁着人少,给客人上馄饨之余就先给自己和孙子一人下了一碗,先慢慢的吃。
等到天亮了,人就多了,多是附近一些上街市买菜的居民和一些早起上学的学生,一碗五毛钱,很便宜。
今天是单号,人不多。每月双号叫做开市,卖东西的人多,周围远一些的村子的人都会选在双号来街市购买所需品。
太阳已经高高的挂起了,早起的赵洋正躺在奶奶的推车里呼呼大睡。四岁的孩子还是需要很多的睡眠的。
等到赵洋睡饱了,就会在奶奶的摊位上看看书。书都是好心的邻里们给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不用的带画画的书,赵洋还不识字,他就只是看上面的图画。看累了就四处玩玩,却从不离开奶奶的视线,不哭不闹很是懂事。
卖馄饨的慈祥的老奶奶,带着一个极懂事的小孙子,很是和谐的画面。小赵洋又长的十分可爱,于是便经常的有人表示愿意领养小赵洋,但都被老奶奶拒绝了。这是老赵家唯一的孙子,怎么能去跟别人的姓。至于儿子,赵奶奶却是不愿意去想的。